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遊已然成爲人們生活中的一種時尚,而且伴隨著國人精神世界的逐漸豐富,以前那種觀光旅遊也過渡爲休閑旅行。
旅行中, 人們了解了從沒有去過的地點的風土人情、秀美風光、人文地理、美食美景,而那句“心靈和身體總有一個要在路上”,也成爲當下年輕人們追捧的語句。
然而,旅行雖讓熱愛生活的人們趨之若鹜,卻鮮有人知曉每年的5月19日爲“中國旅遊日”,之所以定于這一天是因一位被驢友們奉爲鼻祖的旅行家——徐霞客以及他那本擁有60萬字的旅行筆記《徐霞客遊記》,《徐霞客遊記》對地理學界、旅行界的貢獻不亞于響當當的《馬可波羅遊記》,而這兩位旅遊大家在遊山玩水、探尋古迹的過程中留下的文字,成爲了影響後人的巨作,想來這也許是他們無法預測的。
“窮遊”形象只是後人主觀臆測
也許在很多讀者的眼裏,徐霞客就是“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的窮苦旅者,因讀者從遊曆作品中得出,古人出遊皆如苦行僧一般,用旅行作爲修行,他們衣衫褴褛、風餐露宿。但盡管徐霞客的旅遊經曆過無數意想不到的磨難,卻也不是單純的“窮遊”。窮遊的形象都是後人的主觀猜測。
徐霞客雖在十九歲那年喪父,但其實在他出行之前就已經與一位富家女成婚,後來續弦的一位夫人,本來就出身大富大貴的人家,成婚後更是家大業大,他並不需要爲生計煩惱。相反,家裏的財富任由徐霞客盡情揮霍,即便出遊三十余年,也並沒有對他的財力有任何的影響。
明人筆記《共山堂外紀》對徐家家境的評價是“富甲江南”;而另一筆記《戒庵老人漫筆》寫得更具體:其祖上爲江陰首富,家裏有良田萬畝。所以正是因祖上産業豐厚,徐霞客才能安安心心出去遊曆,也心安理得一遊就是三十年。
如不了解明朝的驿站制度,讀者會認爲徐霞客是一個囂張跋扈的人,但根據明朝的驿站制度,每一地都嚴格設置驿站,爲出行官員提供人力物力。徐霞客雖不是官員,但憑借家族的富足,早已得到了地方官贈送的馬牌,于是沿路才有權差使村民爲他和仆人擡轎趕路。
主仆加上行李一大堆,每次轎夫都要使用八個,村裏人手不夠時,就讓婦女也頂上。此外還要爲他提供好酒好肉,村民們叫苦不叠,所以才會四處逃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