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前國防部長羅伯特·S·麥克納馬拉曾說,今後的戰爭可能不複存在,取而代之的將是危機管理。
盡管這句話有著其它含義,但在吾球君看來,這句話放在今天也十分“應景”:
那就是今天評價一個國家的成敗,不在于戰爭的輸贏,而在于公共危機的管理。
事實上,對中國的近鄰——日本來說,它對此已經體會得最深。
盡管它所掀起得戰爭曾經狠狠地反噬過它,但對它來說,擺在它面前的各種公共危機——才是必須要面對的大問題。
我們可以從這位近鄰身上,學習它在地震、台風以及疫情等危機面前,是如何面對,又如何管理危機。
地震和台風催生“災害管理體系”
對日本人來說,他一出生,就有一輩子擺脫不了的夢魇——地震。
由于位于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日本每年發生的大小地震多大1600次以上,平均每天發生4次左右的地震。加上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碰撞地帶正好也經過日本,所以,日本除了地震,還有多達83座活火山。
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曾導致15萬人喪生,200多萬人無家可歸,財産損失65億日元。與此同時,瘟疫流行。這一幕成了它永遠抹不去的慘痛底色。盡管時間已過去多年,但它依舊不敢放松。
【圖說:在1995年1月17日阪神大地震中倒塌的阪神高速橋梁,載于《朝日新聞》】
這場地震給日本神戶市政府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吾球君最近看到這樣一則消息,說的是到今年3月底,神戶才有可能還清用于清理阪神大地震造成的瓦礫等、爲恢複城市舊貌所發行的2788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73.8億元)債券。
但是,它還是背負了其它的外債。
地震波不僅沖擊了城市,也沖擊了日本的政壇。日本自民黨再度回歸政壇核心。
禍不單行,這年的三月,東京的營團地下鐵(東京地下鐵)發生了恐怖襲擊事件,奧姆真理教組織人員在東京地下鐵三線共五列列車上發放沙林毒氣,造成13人死亡,約5500人中毒,1036人住院治療。
【圖說:繁華的東京,正小心翼翼地過著日子】
這種旗幟鮮明的集中管理的模式,也成了世界上的主流形式。
2002年,剛經曆過黑色“9·11”的美國,國會也授權聯邦應急管理署(FEMA)建立“國家應急事件管理體系”(National Incident Management System),確立了緊急情況下跨部門協調指揮的基本原則和組織框架。
不得不說,正是對自身的苦難有著清醒的認識,讓日本人一步步地捍實了自己的“家園防線”。
今天的中國,正急速地進入了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也正是在非典那一年,國內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達到1090美元。此後更是一路飙升。按照國際經驗,人均國內生産總值在1000-3000美元區間,是公共安全事故的多發期。
中國的公共危機頻發,意味著我們需要像近鄰那樣,將危機管理放在每個人的心目上。
做好危機管理,既是以人爲本,也是爲了這個國家和城市的命運,和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