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先生
本文轉載自@斜杠先生(ID:isslash)
如果我沒有勾“僅聊天”,也不屏蔽他。
他不僅能看到我的朋友圈,沒准還能看到我在朋友圈歡樂鬥圖時,鮮爲人知的另一面。
一個幫她賣房子的中介,突然找她借錢,“姐,這關我實在過不去了,找你借十萬塊錢。”
蔣方舟莫名其妙,爲什麽要找她借?
中介立馬展開熟人攻勢:“咱們都很熟了。”
蔣方舟一頭霧水,“頻繁見過面,一起賣過房,就很熟了?”
雖然最後錢沒借,她卻落得滿滿的愧疚感。
紮心嗎?一點都不紮心。
社會心理學家曾經做過研究:
人一生中,同時交往的朋友數量極限是10 、30 和60 。 “10 個”真朋友,當你陷入困境或急需用錢,把父母、兄弟姐妹、親戚朋友都算上,願意幫忙的不會超過10 個。 “30 個”會聯系的朋友,沒事能打個電話問候一下。 “60 個”關系最淡的朋友。比如你因爲某件事認識了某個人,你們互相換了名片,聊過兩次,提起有印象,無事不聯系。
看,這已經是人社交的極限。
當然,仍然有人兢兢業業地經營著朋友圈——他們過度迷信“人脈定命論”。
需要打官司了,不是先找律師,而是先找關系; 孩子要找工作了,不是幫著他一起進行職業規劃,而是先找關系; 生病動手術了,即使走常規看病流程沒問題,也要找關系才放心。
所謂“人脈定命論”,不過是謊言。
作家李小墨就明確指出,“能力是1,人脈是後面0,沒有這個1,後面再多零也沒有意義。”
《請停止無效社交》一書中也寫道——
“你忙于交際、疲于應付,雞同鴨講的尴尬無處不在。你爲了別人的歡笑而奔波,又爲了別人的肯定而犧牲自我,你的人生仿佛都不是你的。其實,你根本不是在社交,而是無謂地蹉跎光陰。”
眼前的人,更值得珍惜
生命太短暫,微信朋友圈越幹淨越好。
與其對不對的人熱心,不如對愛你的人釋放愛意。
早在2015年的一項調查顯示,過分在意、依賴微信社交的人,超過60%。
正所謂,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的距離。
而是我在看你,而你在看手機。
今年,以90後、00後爲主的年輕人發起的社交“斷舍離”運動,正在影響越來越多的人——
拒絕尬聊、拒絕混“圈”、屏蔽“杠精”、清理“僵屍友”。
“頸椎病”不如多陪朋友說說話。
“近視眼”不如多和父母談談心。
知乎上有個問題:好的關系是怎樣的?
高贊答案寫道,
“就是你和他在一起,不用刻意尋找話題,只要陪伴就安全感,
再無聊的小事,你們之間對一個眼神,都能找到裏面的樂趣。”
我看到的,是愛的陪伴,是珍惜眼前人。
我們不斷尋覓,不斷放手,蓦然回首才發現,最愛的人原來站在你的面前,從來都不曾離開。
所以啊,人生路長,遇見不易,還請珍惜你身邊愛你的那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