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則變,變則通,陳日明和四個兄弟于1980年代一同創立的礦砂船運公司曆經無數次轉型,成爲建築業物流和運輸公司,養活四代人。如今,這個家族還要跨足到餐飲業,發揚家族的私房菜。
從建築業跨足到餐飲業,風馬牛不相及的行業,背後牽引著的是親情。
自小生長在烏敏島(Pulau Ubin)的陳日明(60歲)細述,父親是辛苦的討海人,“那是用命去搏來的。”
他說,島上的主要經濟活動不外乎捕魚、開采石礦和船運。
年輕時,陳日明和兄弟在石礦場當散工。眼見父親捕魚太辛苦,他們決定改做船運,將島上的礦砂運到新加坡本島,供建築業使用。
豈料,1990年代初,我國政府決定禁止開采石礦,陳日明和兄弟唯有到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尋找礦砂。
隨著競爭越來越激烈,他們還一度到越南、柬埔寨等地尋找建築材料。
從船運到物流運輸 生意猶如一頁國家建築史
不過,一次慘痛的經曆,促使陳日明和兄弟放棄從事船運,改做砂石代理和買賣。
那一次,兩艘總價兩三百萬元的船在馬六甲海峽被海盜劫走。
“一覺醒來,什麽都沒了。”如此提心吊膽的日子,陳日明和兄弟已經不願意再過下去。
然而,代理和買賣砂石的生意也因爲不敵本地大型企業的競爭,被迫再次轉型,專注于提供物流和運輸服務。
陳日明說,他們的生意猶如新加坡的一頁建築史。這段曆史推進至2008年,因遇上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嘯,迫使陳日明和兄弟等人重新檢視原有的生意是否可持續經營。
“我們覺得這條路是越來越難走,而且年輕一代沒有人願意接手。”
一同接受采訪的柯麗群(44歲)是陳日明的外甥女,她參與物流和運輸公司的日常運營,在工地擔任安全主管,也是餐館的總經理。
她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自小看著長輩每天一身髒兮兮回到家中,“這是一個很辛苦的行業,卻養活了我們四代人。”
除了處理日常運輸工作,陳日明說,若有機械故障,他還得親自動手修理。柯麗群坦言,家中年屆青春期的小孩對家族事業完全不感興趣。
公司在金融海嘯期間雖未蒙受虧損,但同樣面臨縮減人手的壓力。
陳日明直言:“都是自己人,怎麽裁員?”
經過家族討論,衆人一致贊成投資餐飲業,賣雞飯和雲吞面。
柯麗群透露,事實上,約30年前,母親曾經營一個雞飯攤。
“不過我們太天真了,以爲只要好吃,顧客自然上門,也沒有顧及太多細節。”
柯麗群說,經營一家餐館和一個攤位顯然是不同的。除了成本,餐館也很講究服務素質。
意料之外:每年須繳昂貴餐飲執照費
在各項成本中,她最料想不到的是各式各樣的執照費,每一張一年必須繳付數百元至數千元不等。
開門做生意四年,柯麗群有一天收到新加坡建設局(BCA)寄來一張5000元的罰款通知單,原因是餐館使用的招牌沒有申請執照。
負責監管工地安全的柯麗群爲員工提供安全訓練而曾接觸BCA,“誰料到原來餐飲業也和BCA有關。”
起初,餐館購置了烹制燒臘的烤爐,後因餐館一直處于虧損,柯麗群和家人經過討論,決定改做私房料理。花大錢買來的烤爐必須全數賣掉,廚房得重新規劃和裝修。據了解,餐館于第一年就虧了20萬元。
母親的籍貫是廣東,父親是福建,熱愛烹饪的母親融合兩方的料理,自創菜色。柯麗群說,改做私房料理時,即以母親最擅長的亞三魚頭打頭陣。
習慣在工地板著一張臉的柯麗群說,兼顧物流公司和餐館最困難的是必須隨時轉換心情,“你不能用對工地工人說話的語氣來對用餐的顧客說話。”
柯麗群指出,由于過去投入的資本太多,目前僅達到收支平衡。
對于未來,舅甥倆有志一同,希望將私房料理帶到海外。柯麗群說,有親戚目前定居在日本、澳大利亞等地,是拓展的機會。
盡管建築行業挑戰越來越多,陳日明仍希望透過到海外開拓市場,讓物流和運輸公司得以持續經營。
(四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