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捷Jesse
京東公司數字經濟展示中心的智能化雲端平台,在屏幕上的實時更新電商大數據。從這裏可以看到消費者規模變化趨勢、性別分布、年齡分布、地域分布,還能分析出消費者的購物屬性指數、品類排名、商家排名和銷售方向建議。
不僅如此,還能通過雲台實現線下的倉儲物流、樣品展示、需求供給,還有線上的生態服務。最後,根據這些需求提高産品目標人群、定價等精確度。
科技孵化了雲端平台,推動了智慧城市建設,推動經濟向更高層次發展。這一切的突變,所有的工作都讓AI做了,未來我們還有工作嗎?
不可不知的AI知識
雷·库兹韦尔的《奇点临近》一书中,便将人工智能超越人类大脑的那一刻命名为"奇點"。按照書中的觀點測算,人類大腦一秒所能計算的能力爲10的16次方次。
同時,日本設計了一種超級計算機,也幾乎能達到10的16次方每秒的計算速度。爲此,數字單位家族又添新成員"京"。
硬件上達到一秒鍾一"京"次還只是開始,能夠深度學習的技術再次刷新了人們的認知。
是的,接受過訓練的人工智能將變得更加專業。
例如,AlphaGo在與世界排名榜首的圍棋選手柯潔交手時,不急不緩,不露一絲破綻,最終以3:0戰勝柯潔。
《終結者》系列電影成功地展現了,在機器人突破程序限制,獲得自主意識後,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利弊。
人們在享受到科技帶來便利的同時,也開始憂思,將來自己的飯碗是否會因人工智能盛行而打破。
作者鈴木貴博在《"AI失業"時代生存指南》一書中,向我們建議:緊隨潮流,提前布局,方能在未來謀得一席之地。
技術控時代悄然來臨
技術的發展深刻改變了人類的生産生活及工作方式,解放了人類的雙手和大腦,加快了工作生活的節奏。但是,我們卻不時有這樣的疑問:"我們的工作爲什麽會一年比一年更辛苦勞碌?而我們的薪水又爲什麽沒能得到提高?"
其實,技術所帶來的是裝備的升級與強化,並沒有真正改變你的薪酬結構。
比如,智能手機進入人們的生活後,人們的工作更加高效,溝通更加及時,但工作量、工作精細度也隨時增長,工作崗位的生活力不斷提高,然而工作時間、工作報酬卻沒有變化。
作者以撰稿經曆作進一步說明:2005年,每月寫五篇專欄,每篇3000字稿費是500元,月稿費2千元;往前十年的1995年左右,當時只有紙媒投稿渠道,一篇3頁左右的報道可以得到100元稿費;如今,每月寫20篇報道,即兩天完成一篇,可月稿費總額卻並沒增加。
智能手機的普及,縮短了撰稿所需的收集材料、采訪、構思等過程,工作量增加,工作可能會略變得輕松,但漸漸地工作總人數在減少,同樣崗位的薪資也會遭到削減。
隨著人工智能的推進,人類工作崗位將分階段逐步消亡。競爭將在爲數不多的崗位中白熱化,工作回報也將大幅減少。
人工智能席卷全球經濟,引起大範圍的技術性失業,造成更大的貧富差距,這可能是發展的某種趨勢。還在"996"中掙紮、在被裁員的焦慮中風雨飄搖的人們,被告知前方將面對人工智能這只"狼",而且幾乎沒有絲毫招架之力。
准確定位和認知崗位
我們要先認識到可能會被取代的工作,有兩個標准:可以利用數據優化,並且不需要社會互動。如果人可以在5秒鍾之內對工作需要的思考和決策做出相對應的決定,那麽這項工作就非常可能被人工智能全部或者部分取代。這也是李開複在《AI·未来》提出的"5秒鍾測試"。
李開複曾經把工作分成四類。
一:強社交而且需要高技能、精細化的工作或者創意、決策型工作。
二:弱社交而且很容易被數據複制和優化的工作。
三:容易被複制但需要強社交,四是弱社交但需要靈活和巧妙的手工或創意的工作。
我們來看看具體的職業。
諸如心理治療師、老人看護、發型師、CEO等職業,屬于第一類型,它們被取化的可能性低;
諸如司機、出納、初級翻譯、電話銷售等,屬于第二類型,它們完全可能被取代。
諸如豪華酒店接待、老師、婚禮策劃師等,他們存在半交互狀態,被取代可能性較低。
還有一類,如家政人員、專欄作家、藝術家等,均可以歸爲第四類型職業,它們的前途與人工智能發展密切相關。
因此,從事知識型工作崗位、金融和運輸行業崗位都是面臨被機器取代的"高風險"待業。而需要溝通力、領導力、腦體並用等更深層次智慧或者是工作經驗的職業,AI目前還難以取代它們。
及早轉變確保不掉隊
AI的出現是把雙刃劍,在便利人類推動進步的同時,也在以溫水煮青蛙的方式蠶食著人類的生活,改變著人類的生存方式。它的出現和滲透力,慢慢瓦解人類的就業結構,和人類爭奪就業崗位,會讓更多的人失去就業的機會,變得無所事事,惶惶不可終日。
AI的迅速發展,你心中是否也有如下疑問:爲什麽要在自動駕駛和金融行業最新引入AI技術?可不可以限制AI技術的發展應用?AI時代,要保證哪些行業生存下去?人類未來的美好生活,是否會變成人工智能的"刻意營造"?
客觀來講,AI的發展不宜過快,人類必須讓人類自己在享受人工智能帶來的便利和快感的同時,應盡快適應其帶來的壓力,化壓力爲挑戰和機會,衍生出更多屬于人類的生存能力和方式。
但是AI是否真如洪水猛獸?
我們必須思考未來的路要怎麽走。要在未來發展中立于不敗之地,很關鍵的一環是未雨綢缪,及早操練起來,確保不掉隊。在未來5至10年,年輕人在崗位選擇上,要學會順應時勢,趨利避害。
面對未來,我們可以密切關注人工智能的發展,尋找與自己行業的融合點,瞄准時機,提前介入和布局,不打無准備之仗。我們在職場生存時,要注意維持與老板上司的良好關系,還要打造強大的溝通與應變能力。
作者在書中提到另一個概念,"積累金融資本"。未來的職場,通過人力資本提升成功概率的空間已經不大,當下我們還可以趁薪酬較高時盡快積累起金融資本,並且越快越好。經濟學家凱恩斯也提醒我們"長期來看,我們都會死掉。"
是的,窮則變,變則通,我們要做的就是用更長遠的眼光謀劃職場生涯,並及時做出改變。時代發展,機遇和挑戰並存,雖然AI目前還是牢牢掌握在人類手中,但總有一天會達到新的高度。萬一失控,你會乘勢而上,還是一蹶不振,都取決于當下你的努力。
請相信,你將成爲你所練習的。那麽,你,准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