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是一個特殊的年代,一所傳統華校—中正中學就在這年誕生了。
“七七盧溝橋事變”後,本地華小畢業生無法到戰火連天的中國升學,爲解決學生的升學問題,當時(1938年)的教育部視學陳育菘、林惠祥、陳厥祥、林文慶等人發起籌辦一所中學,並以“中正”命名。
辦校必須有雄厚的財力。中正創辦初期,最熱心出錢的除謝荔圃、許坤耀等人外,謝榮西更是其中一根重要經濟支柱。謝榮西是中正第一任校長莊竹林的嶽父,中正中學發起人之一的陳育菘看上莊竹林,便向謝榮西建議由他擔任中正中學的首任校長,于是嶽父與女婿爲創辦和發展中正中學攜手合作,共同努力。
莊竹林
莊竹林(1900-1973)出生福建惠安縣,1926年南來新加坡,曾在《南洋商報》擔任電訊翻譯員,也在華僑中學教過數理化,後負笈美國密芝根大學,1930年考取政治及市政學碩士學位,1933年榮獲博士學位。莊竹林早有辦學的意願,1939年他接下中正中學校長一職後,克勤克儉,曆盡艱辛,把中正中學建設成一所當時新馬規模最大的華文中學。
在1950那個社會動蕩不安的年代,中正中學經曆過“五一三”事件、福利巴士工潮和1956年的大逮捕。經曆過時代風雨洗禮屹立不倒,中正中學今年昂首跨入第80個年頭。在中正中學建校80周年之際訪問莊竹林和謝榮西的後人,回顧兩人對該校的付出與貢獻,意義深遠。
中正中學校景之一
中正中學有兩座校園,坐落于月眠路(Goodman Road)的總校和設在義順的分校。9月的一個下午,筆者與莊竹林三女莊曼娜在中正中學義順校園會晤。80高齡的莊曼娜面容和藹親切,兩眼炯炯有神,思路清晰,回答筆者的提問簡短卻有條不紊。
莊竹林和太太謝錦蕊育有四個女兒:長女曼婉、次女曼娟(已離世)、三女曼娜(從事鋼琴教學,目前已退休)、四女曼姬(以會計爲專業,近況不詳)。
全情投入教育事業
中正中學舊分校
莊竹林從1939年到1957年掌管中正期間,努力提升學校的辦校水平和辦校質量,注重學生多方面的發展,極力培養學生好學力行,自強不息的精神,在建校之初就設立12個由學生組成的研究會。他也鼓勵教師進行研究以提升教學水平,爲中正中學奠定了發展基礎。卸任後他受聘爲南洋大學副校長,在南大推行一系列改革。在他任內南大受承認爲英聯邦大學會員,他後來還應英聯邦大學之邀,參加英聯邦大學校長會議。
莊竹林在中正中學和南大任職期間正好是莊曼娜從幼年到成年的階段,可是忙碌的父親根本沒有辦法把時間花在她身上。看到父親不辭辛勞,不計回報地爲發展和推動本地教育奉獻自己的時間和力量,小曼娜不去打擾父親,更沒想過向父親撒嬌,只是靜靜地在一旁做功課或練琴。
莊曼娜受訪時說:“父親把全部時間和精神都放在工作上。他日以繼夜地工作,全情投入,甚至把工作帶回家,根本沒時間陪伴家人,更別說帶我們外出了。在我記憶裏只有當我們家受邀參加婚禮或派對時,父親才有跟我們一起出門。”
父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長期缺席,對孩子而言應該是一種遺憾,但莊曼娜從不埋怨,不僅如此,她還說,若有來世她願意再做莊竹林的女兒,“能有一個願意爲社會奉獻的父親,是何等的榮幸?”莊曼娜的眼神散發出堅定的光芒。而在她看來,母親給予她們姐妹的關愛已足以彌補缺乏父親關愛的不足,使她的童年和成長歲月快樂富足。
聽莊曼娜憶述,母親謝錦蕊是一名能幹聰慧的家庭婦女,更是莊竹林的賢內助。由于莊竹林太忙了,照顧四名女兒的重擔便由她一人單挑。謝錦蕊出身豪門,受英文教育,英語是她與女兒們溝通的媒介語,很自然她會把女兒都送進英校。莊曼娜記得,她們姐妹在學校都有上華文課,只因爲少用早已荒廢。
她說,媽媽謝錦蕊喜歡音樂,彈得一手好鋼琴,經常帶她們姐妹去欣賞音樂會,並讓她們學習音樂。莊曼娜一學就愛上了,還會彈風琴、六弦琴和拉手風琴,後來還考取了英國皇家音樂學院的鋼琴師資文憑,並以鋼琴教學爲業直到10年前退休爲止。據知新加坡交響樂團有好多名樂手都曾是莊曼娜的學生。教學之余,莊曼娜也曾是教會唱詩班的義務鋼琴伴奏。父女雖沒什麽機會親近,但身教重于言教,也許是父親無私奉獻的精神啓發了她,促使她以父親爲榜樣,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回饋社會與社群。
對沒陪伴女兒成長,莊竹林深感愧疚。1971年莊竹林病倒了,在病榻上,他面牆飲泣,含著淚水對時任中正中學校長邱新民說:“他一生爲教育,費盡心力,忽略了家庭,沒有盡做父親的責任……”這段發自內心深處的遺言後來被邱新民收錄在他的著作《莊竹林博士傳:一代宗師教育家》中。可見莊竹林是個慈愛的父親,但在“大我”面前,他毅然選擇了犧牲“小我”。
莊竹林視義子如己出
莊竹林的慈父胸襟在晚年獲得了發揮。53年前鄰居家誕生了一個男寶寶,小男嬰出世隔天便來到莊家,他就是莊竹林的義子黃德維。那時莊竹林已退休,可以好好地享受天倫之樂,但那時他的女兒都已長大成人,各人都爲自己的事業忙碌,黃德維的出現正好填補了莊竹林心靈的這一空缺,讓他體會到有孩子的家庭溫馨。
莊竹林視黃德維如己出,疼愛有加。目前從商的黃德維記得,書房是義父莊竹林居家時的活動中心,在寬闊的書房一角有供黃德維專用的書架,上面放的是莊竹林給他購買的畫冊、拼圖及整套的水彩顔料和畫筆。每天午睡過後,莊竹林都會在書房裏閱讀,黃德維則在一旁玩拼圖、用水彩在畫板上圖圖畫畫,或用黏土做泥塑,偶爾莊竹林會讓黃德維到院子裏玩玩水,周末晚上則可以看半小時的卡通片,生活非常有規律。黃德維8歲前一直陪伴莊竹林身旁,莊竹林對他的影響很深,在莊竹林的熏陶下使他日後愛上書法和繪畫。
他說:“跟義父在一起的時候,我們都互不打擾,各做各的,有時他會走過來看我在做什麽。他把我當兒子般疼愛,我生日他訂制蛋糕爲我慶祝,年年如此,直到他去世。義父有時還帶我外出,一次總統府開放日他就帶了我和義母及他的兩個女兒一起去遊玩,還合影留念。”雖然莊竹林把他那慈父之愛全都放在黃德維身上了,但他坦言,也許因爲年齡差距大,他和義父之間還是有距離感的。
在莊曼娜印象中父親莊竹林話語不多,沒有脾氣,對每個人都很好,從來不罵人,對傭人也一樣。但他的一生卻崎岖坎坷,日本占領時期,他兩次被日本憲兵隊逮捕,受盡酷刑。二戰結束英軍回返新加坡後,英國人懷疑他在日治時期與日本合作而扣押他。1957年9月26日,又以他沒好好管束學生,使中正中學成爲反殖民地統治學生運動大本營之一爲由將他拘捕。晚年莊竹林健康欠佳,多次進出醫院。1973年1月4日傳來他離世的噩耗,中正校友師生深切哀悼。
1月6日中正中學總校爲悼念莊校長,特下半旗致哀,3000多名師生出席了在大禮堂舉行的追思會。1月7日舉殡,由中正中學校友及南大校友12人扶柩。送他最後一程的親友、學生、老師及社會名流多達2000人。莊竹林身前受愛戴、敬仰的程度可見一斑。
莊曼娜每年都親自把獎學金頒發給得獎的中正中學學生,右爲黃德維
莊竹林入土爲安後,其家人將赙儀捐作紀念莊竹林教育基金,學校于1974年開始利用這筆基金設立獎學金,資助及獎勵品學兼優的中正中學學生,今天仍然如此。莊曼娜每年都出席主持獎學金頒發儀式,以實際行動表達對父親獻身教育精神的支持。
謝榮西出錢出力創辦中正中學
過去幾乎所有的華校都由華社先賢、宗鄉會館或宗教團體創辦,並出錢出力維持及發展校務,中正中學也不例外。最熱心籌辦中正中學的謝榮西、謝荔圃、許坤耀等都是福建惠安人。許坤耀負責金炎路60號校舍的租金,謝荔圃負責校舍修葺費用,謝榮西負責其他開銷及維持費,並向董事及社會人士募捐。謝榮西就是莊曼娜的外公。
謝榮西(1881-1942)11歲從惠安南來,先在印度尼西亞落腳習商,才遷居新加坡,先後經營出入口貿易與建築業。當年的南洋工商補習學校和華僑銀行前總行大廈就是他承建的。後專心經營石廠,有“星洲石王”之稱。
創辦中正中學初期,謝榮西爲了爭取胡文虎捐款,便推選胡文虎爲中正第一屆董事長,自己則任副董事長, 後胡文虎因個人事故辭職,他才出任中正第二屆董事長。謝榮西不僅爲創辦中正中學出錢出力,他也是南洋工商補習學校的贊助人,曾捐資建設該校禮堂。此外,他還領導創辦新加坡惠安公會, 是該公會的主要發起人之一,公會成立後先後出任該會副會長及名譽會長,爲鄉親謀福利,爲團結和服務華社做了許多工作。
1942年2月15日農曆正月初一新加坡淪陷當天, 謝榮西開車回家途中遇上澳洲軍與日軍交鋒,他不幸被子彈擊中當場喪命,享年61 歲。
外公謝榮西去世時莊曼娜只有兩三歲,對外公沒有任何記憶,但她知道外公建了很多房子,包括當年安珀路(Amber Road)的房子。那時謝榮西的住宅也在安珀路的一條支路上,這應該都是後來莊曼娜從家人口中得知的。
在武吉知馬路上段14公裏的鐵道旁,曾有一條謝榮西路,如今路已廢棄,連路牌也被拆除了。遙想斯人對社會所做的貢獻,再看看今天的情景,不禁令人感慨萬千!
(作者爲本刊特約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