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學
成財
每周講解買賣股票和投資産品事項,分享投資小貼士。
王陽發 報道
某家公司所處行業情況欠佳,營收節節下滑,但有時投資者可能發現,雖然成本沒大幅度減少,該公司的淨利卻強勁增加。要是覺得困惑,可查看該公司是否有大筆一次過收益。生意好卻虧損,可能也該追查是否有大筆一次過虧損。
一次過損益項目影響淨利(淨虧)真實地反映公司盈利能力,投資者應查看業績報告(財報)的“損益表”(呈現營收至淨利/虧等各賬項的表)之後的說明或注釋,尋找對一次過損益項目的解釋。
例如,某公司去年營收下跌15%,扣除銷售成本後的毛利下跌2%,但因爲“其他收入”大增接近300%,這使公司全年得以轉虧爲盈,從前年數以億元計的淨虧,轉爲數以千萬元的淨利。
不過,該財報損益表下的說明中,列出影響稅前盈利的“顯著項目”,包括去年第四季脫售子公司與聯號所取得的超過2億元的收益。財報于檢討業務表現的部分則提到,去年“其他收入”從前年少過1000萬元大增至超過2億元,主要是去年脫售XXX公司取得收益的結果。
最後發現,該公司去年雖然轉虧爲盈,但若不包括那筆逾2億元的一次過收益,該公司去年反而是有大筆淨虧,而且虧損情況與前年一樣嚴重。
再一例,某公司去年營收增長6%,扣除銷售成本後的毛利增長2%,但因爲“其他營業開銷”大增42%,營業盈利反而跌了8%,淨利因此也跌了7%。
損益表下的說明提到,“其他營業開銷”大增主要是因爲海外某子公司的資産減損以及爲結束海外某個業務而撥備的損失金額。在檢討各業務的表現時,也提到某個業務表現大跌,並透露是那兩項總計6500萬元的一次過虧損造成。
最後發現,該公司去年淨利雖跌7%,但若不包括有關的一次過虧損,其淨利將和前年一樣。
順便一提,某年的一次過損益項目(例如前年脫售資産取得的收益),不僅影響了某年的數據,也會“誇大”隔年的業績表現(顯得更好或更差)。
有些公司提供不包括特別項目的淨利(underlying net profit)、(不包括一次過損益項目的)經常淨利(recurring net profit)、以及調整後的息稅折舊攤銷前盈利(Adjusted EBITDA)等,便是要更真實反映公司的盈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