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學
成財
每周講解買賣股票和投資産品事項,分享投資小貼士。
王陽發 報道
企業要挂牌上市,不一定得按一般途徑,有些公司是通過反向收購(reverse takeover,簡稱RTO)或倒置收購已上市的公司來達到上市目的。這種通過反向收購取得上市地位的企業行動,也稱爲“借殼上市”,因爲被收購的挂牌公司往往只剩空殼或已沒有什麽業務。其實,這只是一種說法,挂牌公司不一定非得只剩“殼”才可以“借”來上市。
“借殼上市”是“走後門上市”嗎?其實借殼上市一樣必須符合有關上市條件,沒有“後門”可走。此外,借殼上市的成本,即“殼”的價格通常比一般首次公開售股(IPO)上市成本高。不過,這個價格不容易計算,是由買賣雙方的談商達成。
簡單地說,如果挂牌公司已零資産無業務,借殼上市者全資擁有的資産注入挂牌公司後,若只取得挂牌公司80%股權,所支付的“殼”的價格便等于其余20%股權的價值。
企業爲何還要借殼上市?當IPO上市需等太久時,反向收購可能是更快的途徑。商家也可能希望通過這樣做得到更高的估價。
另一個原因是,公司創辦人或大股東可能不想在上市過程中所持股權大減,因爲上市條例有規定一般IPO時要賣出一定比率的股權。
反向收購與一般上市的另一不同,在于反向收購沒有增加股市的挂牌公司數目。不過,如果原本被列在新加坡交易所觀察名單,從“殼”變有“肉”之後,就能脫離名單。
欲借殼上市者也需考慮到,注入于空殼的業務對目標公司的股東是否有吸引力,有關業務必須有吸引人的業務模式,最重要的是要有盈利潛能。這是因爲除了新交所,這項交易也需要目標公司的股東的批准。
反向收購後的股價表現,並不保證能夠比一般上市好,但也不是沒有成功典範。至今本地最成功的反向收購是在2006年7月間上市的豐益國際(Wilmar International),目前的市值已是上市時的約15倍,達到202億元,並且在新加坡海峽時報指數成份之一。當時,豐益國際以近13億元反響收購醫藥保健公司益康亞太(Ezyheal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