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加坡出現社區傳播後,很多人都非常擔心。而疫情當前,洛陽大伯公宮正好要舉辦傳統的萬人慶元宵晚會。于是有人就發起網上請願,並在各群組呼籲打電話給主辦單位,要求他們停辦活動。
筆者認爲,這是一種國民意識,個人也有權這樣表達;想提醒政府出台強有力的對策,有可取之處。但後來在政府做說明後,仍有人不加分辨,帶著情緒抨擊主辦單位、抨擊政府,似乎就變成散播恐慌情緒,給對抗疫情的努力幫倒忙了。
2月7日下午,筆者聽了政府跨部門工作小組有關對抗疫情的最新對策與解析後,經過梳理與思考,在這裏想和大家分享幾點看法。
這次疫情剛擴散到新加坡時,政府面對的情況既有與中國相同之處,也有不同。在全球化的今天,人流物流空前頻密,新加坡必然會受到波及,不論病毒是來自中國還是其他地方。問題只在于如何應對才能把損失(包括健康、生命、經濟、社會等相關成本)降到最低。
而疫情從武漢爆發,蔓延到新加坡時,我們對新型冠狀病毒也有了相對真實的了解與掌控。這與武漢疫情從出現感染到擴散,甚至形成大面積恐慌,已有明顯不同。也可以說,政策制定者有了更好的條件,來根據我國國情來制定對策。
對比中國疫情爆發後,采取封城等措施,新加坡是否應采取相應對策呢?例如全面封堵,讓新加坡人都呆在家中,停止一切社會和經濟活動?還是像目前這樣根據疫情的發展來逐步應對?這讓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曾經有過困惑。
但2月7日部長的說明讓我理解到,新加坡對疫情的思考,已不是武漢疫情爆發初期的情況,更多是疫情已擴散到其他地區的情況。這兩者的立足點是有巨大差別的。另外部長提到,這次新冠病毒肺炎的死亡率不比SARS高,這也是思考整體對應的決策依據。
新加坡作爲全球化的大都會,不論經濟、人員還是傳染性疾病,都會有首當其沖受到影響。特別是近十年來,已出現多起影響世界的疫情。因此,面對突發疫情,也算是常態了。這形成了新加坡政府的考量,建立在盡量不影響正常經濟、社會活動和人員流動的情況下設定對策。
也就是說,新加坡以盡可能維持正常社會運作,爲出發點。政府最需要做的是防控疫情的發生、擴散與惡化。如果出現社區傳播,就要根據情況來應對,爭取以小的代價贏得這場戰役。
簡而言之,疫情的發展階段不同、國情不同,新加坡的應對方式自然不同。這裏所說的國情,包括政府效率、國民對政府的信任度、國民的社會意識與遵守規範的自覺性等(當然每個國家都有不負責任的人,問題在多少而已)。
而政策的制定與執行要看長效,不能只求“完美”。比如最近大家議論戴不戴口罩,不少來自中國或與中國聯系密切的朋友,總感覺新加坡政府對帶口罩的態度存在漏洞或太掉以輕心了。必須說,這樣的擔心,絕大數是爲了新加坡好,應該得到理解與肯定。
如果單從戴口罩的效果來看,沒有人能否定,規定人人都戴口罩是最“完美”的方案。但真正了解國情的人士卻能明白政府的苦衷。對于帶口罩的問題,新加坡絕不可能照搬中國的方式。
新加坡的口罩儲備充足
凡是政策最終都要落到實處。面對如此重大的疫情,全球必然出現口罩整體供應不足。而中國是一個制造業大國。新加坡則是一個小國。我們的口罩供應,保證醫護人員和有需要的人應不成問題。但讓人人都戴,幾乎是不可能的。
不要忘了,口罩是需要每天或數小時更換的。讓500多萬人口每天都戴口罩,可能嗎?如果出台這樣的政策,卻不能保證大家都能買到口罩,那除了制造恐慌,還有任何意義嗎?
事實上,恐慌比疫情造成的損失更大。2月7日在政府調升應對級別後,就有人開始恐慌,搶購食品和日常用品,新加坡各大超市一時間貨架空空。但事實上,就算香港缺衛生紙,會波及新加坡嗎?新加坡的供應鏈完全可以隨時補貨,而我們的進口來源也不只是中國大陸。
洛陽大伯公宮晚會現場 排隊沒超市長
無論是口罩還是衛生紙,如果出現全島排隊搶購,那跟多辦幾場萬人宴有什麽區別?是更有利于控制疫情?還是會增加傳染風險?如果您的提醒和建議得不到采納,就變成不滿,甚至變成散布恐慌情緒,會更有利于戰勝疫情嗎?
新加坡政府決策的邏輯與取舍,必然有自己的立足點,必然根據自身的國情。作爲全球最開放的小國,新加坡的生存離不開世界,離不開全球化,因此我們也有必要共同面對全球化帶來的壞處。
新加坡不采取全面封堵政策,不要求人人都戴口罩,也離不開全球化這個大背景。作爲生活在新加坡的人,不管你是公民、永久居民,還是持長期准證者,抑或只是遊客或短期訪問者,我認爲都應該積極配合本地政府的應對措施,大家一起努力,共克時艱。
– End –
南洋時評——南洋視角、深度觀察、時政分析、財經盤點、曆史回眸、環球熱點評述。
【敬請關注:南洋時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