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乾坤
從2016年起,外資發展商在本地政府售地計劃的競標活動頻頻出手,近期尤爲顯著。
值得注意的是,在土地競標中拔得頭籌的外資發展商或包括外資發展商在內的財團,占了超過半數。
外資發展商爲何大手筆競標地段?外資發展商高價競標土地會否導致正在見底的房價回漲?
本地發展商對買地興致缺缺嗎?到海外尋找機會的本地發展商何時回巢?
《樓市乾坤》帶你一探究竟。
隨著我國發展商紛紛走出國門,外資發展商卻更加積極參與本地的土地競標和買地活動,當中不乏新面孔。
一些外資發展商更來勢洶洶,志在必得而不惜砸重金標地,不僅拔得頭籌,也刷新地價紀錄。
這些過江龍有中國、香港、馬來西亞和日本發展商,其中以中資發展商的陣容最爲壯觀。這一年來的趨勢顯示,競標人馬有增加之勢,而中資發展商更加積極競標。
一些在本地紮根已久的中資發展商,也是政府售地計劃的競標活動常客,包括中建南洋(China Construction (South Pacific)Development)、中冶置地(MCC Land)、南山集團(Nanshan Group)、青建地産(南洋)集團和鑫豐地産(Kingsford)。
最近,首次踏足本地的香港上市中國發展商——龍光地産(Logan Property),跟房地産老手南山集團合作,初試啼聲即以超過10億元的破紀錄標價,一舉拿下女皇鎮的霸級私宅地段。
談到新加坡市場對外資尤其是中資發展商的吸引力,中冶置地(MCC Land)總經理譚志勇在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說:“新加坡樓市一直是國際買家心目中數一數二的投資與居住地點,所以會吸引一定的購買力。”
他指出,從房地産發展地點的角度來說,一般外資發展商也對于本地具備妥善市場管制與透明的制度,以及高效的管理産生信心。基于這些因素,該公司會繼續觀察本地房地産走勢,並在適當的時候出手競標。
青建地産執行董事李俊也表示贊同,並指出新加坡是一個非常開放和包容的市場,外資公司一直能夠在本地積極參與其發展和建設。
經商環境相對親商
至于以一鳴驚人的態勢,首度進軍本地市場的龍光地産,到底是基于什麽因素在本地投下重注?
龍光地産投資者關系總監李達輝早前接受媒體訪問時說:“我們發現新加坡市場,尤其是這裏的運作和經商環境,相對親商。”
有鑒于中國收緊條例,中國發展商在當地面對困難。“我們沒有放棄中國房地産市場,但我們需要,也想要到處看看。”
該公司要把更多資源用在取得更多海外資産,讓土地庫存多樣化、用美元對沖人民幣,以及打造品牌提高知名度。”
他指出,新加坡是龍光地産踏出中國的第一站,也是公司研究已久的市場。公司正在研究本地“黃金地段”的其他可投資的商用和住宅項目,並繼續參與土地競標。
面對同行來勢洶洶的競爭態勢,李俊表示青建“與其他新加坡發展商一樣,歡迎更多的公司積極參與新加坡的建設”。
他向來相信良性競爭能夠帶來業界更大發展與進步,“這也許可以帶來更多更好的創新思路和理念,共同促進新加坡的繁榮昌盛。有大家積極的參與,新加坡的未來才會更加美好。”
受訪分析師認爲,有衆多因素促成外資發展商攻守本地市場。
橙易産業(Orange Tee)研究與咨詢部主管黃顯洋指出,本地市場情緒從去年底起開始好轉,外資發展商對樓市重拾信心,積極尋求發展機會。
他說:“外資發展商在自己的國家面對買地競爭和降溫措施,或者預料自己國家的幣值會走低,都是造成它們進入海外市場,尤其是新加坡的原因。”
新加坡成爲外資安全港
他指出,環球經濟不明朗,外資發展商需要安全港,而新加坡基于幣值堅挺和監管透明,成爲它們追求的安全港。
第一太平戴維斯(Savills)研究部主管張敏璋指出,新加坡要求擁有外國股東的發展商必須在五年內完成所發展的私宅項目的條規,在過去看來可能很嚴厲,可是如今亞太區其他地方因額外征稅所造成的障礙,也越來越多。
他說:“隨著類似城市如香港的土地價格已破表,新加坡看起來相對便宜。”
此外,入駐本地多時的外資發展商,也再把它們之前在本地成功發展項目所賺到的錢,循環運用到新項目上。
張敏璋認爲,外資發展商不會把本地市場看成核心市場。它們最初可能會積極競標土地,但一旦一兩個項目不賺錢,它們可能會退出。
不過,也有分析師認爲,發展商進軍本地市場不完全是爲了賺錢,還有其他因素。
智信研究與咨詢(R’ ST Research)總監王伽勝指出,外資發展商可能通過它們在本地的發展項目來展現其專長。
他說:“即使它們不賺錢或只是回本,但這些發展商卻能夠向自己的大股東展示它們在本地爭取到發展地段,進一步提高股東對它們的信心。如果發展商是上市公司,還有提振股價的潛力。”
此外,同它們在本國和亞洲其他城市相比,在本地發展房地産的風險,也相對低了許多。
那麽爲何本地發展商會對于買地興致缺缺,甚至在競標中敗北呢?
黃顯洋不認爲本地發展商沒興趣,並認爲它們的參與情況良好。例如,最近實業園1巷的競標,多數競標者都是本地公司,只是出價最高的剛好是外資發展商。
外資發展商出手闊綽,地價屢創新高。這是否會造成正在見底的房價,在未來重現高漲勢頭呢?
對此,譚志勇也表示擔憂。他說:“對于近期競標活動,價格確實偏高了些,這也許會促使未來的房價再上升,而新加坡未來是否在基本面方面能夠承載這房價上升的趨勢,仍是一個疑問。”
王伽勝認爲,高地價確實意味著房價也會上揚,但基于外資發展商未必是完全基于財務利益而進軍本地,因此它們可能不會設下太高的盈利率,預料最多是5%。
分析師預料,外資發展商會放緩買地步伐,而本地發展商也會回巢和加強在本地的發展。
本地發展商會奮起直追
萊坊(Knight Frank)房地産投資與資金市場部執行董事兼主管羅凱傑指出,外資發展商尤其是那些已經取得大幅土地的,將會減緩對土地的收購。
“我們預料這個趨勢(指外資發展商積極買地)不會繼續,並認爲本地發展商會奮起直追。這從豪利控股(Oxley Holdings)爲主的財團買下Rio Casa、BBR控股買下吳與吳大廈(Goh & Goh Building)和報業控股標得比達達利綜合發展項目地段,都看得出來。”
王伽勝指出,許多本地發展商在2014年至2016年本地樓市疲弱時到海外發展,如今時間和資源都投在外地,一旦它們忙完了海外的項目,仍會把重心移回本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