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爆出“抗疫前線女性用品短缺”後,一場“女權大討論”被瞬間引爆,各種言辭激進的田園女權博文和微信推文賺足了流量。與此同時,大洋彼岸于2019年11月24日宣布參加2020年美國大選的邁克爾·布隆伯格正身陷“不尊重女性”的醜聞當中。
1960年尚且如此,在媒體高度發達、信息爆炸增長到難以分辨真僞的今天更應重視形象管理,因爲一個小汙點經過媒體的千萬倍放大,就可能給競選人的處境帶來災難性的破壞。
不過選舉本來就是一種博弈,沒有人會在選舉中推銷自己的對手,在大選中爆料對手的“黑曆史”更是一種常間的手段,但爆料黑曆史也要有技巧,不是所有的“黑曆史”都具有巨大的沖擊力。
此次沃倫針對布隆伯格的攻擊其實很有技巧:一方面,大多數民主黨初選選民是女性,塑造布隆伯格對女性不友好的形象可以給其造成很大的消極影響,而民主黨政治策略師瑪麗·安妮·馬什更是直接表示:“如果你對女性有意見,你就不會成爲民主黨的提名人。”另一方面,美國國內針對女性“墮胎”問題産生的尖銳對立至今存在,有時爲了獲得某些潛在的選票,總統競選者不得不對這一問題表態。布隆伯格曾被爆出對懷孕的女員工態度惡劣,要求員工墮胎,無疑又會給其拉分。再次,布隆伯格曾經是一位共和黨人,後來才轉入民主黨,這種複雜的政治背景也容易讓部分選民心生嫌隙,接收到布隆伯格的負面信息,很可能改而支持其他候選人。
圍繞女性權利和地位産生的議題在美國産生的巨大影響力其實只是美國國內複雜國情的一個寫照。塞謬爾·亨廷頓曾以“文明沖突論”在世界引發激烈辯論,雖然亨廷頓對八大文明的劃分以及所謂的“儒教文明聯合伊斯蘭文明對抗西方”等觀點備受诟病,但這種從根本上背離唯物史觀、把精神作爲第一性的大膽觀點的産生其實有國內根源,亨廷頓本人也曾承認自己對國內多元化的擔憂,有人預測,到21世紀中葉,美國白人族裔所占的人口比例將會下降到50%左右,甚至還會更少,自稱文化“大熔爐”的美國實際上也面臨著“多元主義”的沖擊,許多黑人移民實際上從未真正融入美國,美國國內數量巨大的穆斯林的存在也使得美國在政策制定和聲明中必須時刻注意措辭,民族、種族的多樣化使得國內富有爭議的議題越來越多,同性戀問題、墮胎問題、種族歧視等問題始終陰魂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