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初,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國蔓延,美國《華爾街日報》發表的一篇評論文章“China Is the Real Sick Man of Asia”(中國是真正的“亞洲病夫”),因標題不可避免地讓人聯想到“東亞病夫”,被認爲帶有強烈的民族歧視,遭到中國官方和民衆的激烈反對。19日,中國外交部宣布吊銷該報3名駐京記者的記者證,作爲對該報發布诋毀、歧視性報道的惡劣行徑、且拒不道歉的傲慢態度的回應。
筆者注意到,在主流的批評聲音之外,某些自媒體公號和個人打著“客觀公正”的幌子,隱晦地指出,中國人並沒有完全參透sick man在英語中的真正意思,委婉暗示中國反應過度。
Sick man究竟是什麽意思?經筆者查證,這一說法起源于歐洲。Sick man of Europe(歐洲病夫),指的是窮困潦倒面臨嚴重經濟問題的歐洲國家,它第一次出現被用在十九世紀深陷債務危機的奧斯曼帝國身上。而這也被普遍認爲可能是sick man of Asia(亞洲病夫)的起源。
筆者發現,sick man一詞在當下,依舊被西方媒體廣泛使用,用來形容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面臨嚴峻問題,比如:
2019年4月2日美國《外交政策》雜志刊登文章
The American Empire Is the Sick Man of the 21st Century(美國是21世紀的病夫)
2017年8月1日美國彭博新聞社發表文章
The U.S. Is the Sick Man of the Developed World (美國是發達國家中的病夫)
2019年4月18日英國《金融時報》發表文章
Britain is once again the sick man of Europe(英國再次成爲歐洲病夫)
2018年12月17日英國《每日郵報》發表文章
‘France is now the sick man of Europe’,says Polish minister(波蘭外交部長:法國是歐洲病夫)
2019年10月5日福克斯商業網刊文
Germany becomes the ‘sick man’ of Europe(德國成爲歐洲病夫)
除了中國,菲律賓、泰國、新加坡、日本、印度尼西亞等國家都曾因經濟滑坡遭遇困難被西方媒體稱作sick man of Asia(亞洲病夫)。比如:
2018年11月12日,日本周刊《日經亞洲評論》發表文章
Philippines-‘sick man of Asia’ risks relapse(亞洲病夫菲律賓或再度經濟崩盤)
2014年5月28日美國彭博新聞社發表文章
Thailand Risks Inheriting Asia’s Sick-Man Tag on Unrest: Economy(泰國經濟動蕩,或成爲亞洲病夫)
2016年12月24日新加坡《海峽時報》發表文章
Is Singapore the new sick man of Asia?(新加坡是新的亞洲病夫嗎?)
在上面列舉的這些報道中,sick man指一個國家經濟出現問題,雖然是一個貶義詞,但並沒有民族歧視的色彩。也正因如此,有一些人認爲,這麽多國家都被稱作病夫,爲什麽只有中國反應這麽大?明明就是中國人太敏感,不夠自信,小題大做。
也許,這些人視而不見或避而不談的,是中國那段屈辱的近代史賦予sick man of East Asia(東亞病夫)的特殊含義。
1896年,一名英國作者在上海的英文報紙《字林西報》中,用sick man of East Asia形容腐敗落後、官僚主義的清政府,而彼時的中國已慘遭歐洲列強和日本的侵略。
當時,著名學者、維新人士梁啓超將其翻譯爲“東亞病夫”,表達對于清政府“麻木不仁久矣”的失望。此後,“東亞病夫”便緊密地與當時中國人由吸食鴉片導致的體弱多病的刻板印象關聯起來,成爲對中國人和中華民族的蔑稱。在1972年上映的電影《精武門》中,李小龍飾演的陳真到虹口道場踢館,把“東亞病夫”的匾額還給日本武士,也讓這一中國人眼中具有汙蔑、歧視性質的四個字更加廣爲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