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駁巴士失控撞入巴士車站,其中三根防撞柱被沖斷,引起公衆對防撞柱是否能提供足夠的保護感到關注。
這起事故發生在星期三(26日),地點是布萊德路朝巴特禮路(Bartley Road)方向、靠近萊佛士書院的巴士站,13名乘客受傷入院。
新聞報道後,多名讀者在本報網站留言,質疑防撞柱是否能有效阻擋車輛撞入巴士站。
退休者林福生(65歲)受訪時說:“防撞柱是爲了預防車輛失控沖進巴士站……但意外卻造成它被撞斷,我覺得沒有起到防護作用,感覺非常危險。”
陸路交通管理局從1999年起,在巴士站前設置防撞柱,用來減低出事車子的沖擊力。它們都貼上能反光的黃黑色熒光條紋,確保駕車者在夜裏也能清楚看到巴士站。
受訪學者指出,本地防撞柱的設計,並非可以承受不同車輛所帶來的撞擊力。
本地防撞柱是鋼鐵或鋼筋混凝土制成
新加坡國立大學機械工程部助理教授高樹仁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說,目前本地設置的防撞柱主要針對小型汽車,若大型車輛如卡車和小型巴士等以高速撞上,防撞柱依然會被撞倒。
他指出,防撞柱有各種材質,如混凝土或鋼鐵。
“鋼鐵制成的防撞柱因爲原材料價格較爲昂貴,一般內部是空的,防撞的承受力比混凝土更低。然而當意外發生時,混凝土防撞柱的危險性比較高,因爲它可能被撞飛,間接傷到公衆。鋼鐵防撞柱因材質帶有韌性,撞飛的可能性較低。”
98%巴士站設有防撞柱
本地防撞柱一般是鋼筋混凝土或鋼鐵制成。高樹仁說,鋼筋混凝土的防撞柱因爲有鋼筋的強化,撞飛的可能性大大減低。關于本周的事故中有三根防撞柱被撞斷,他推測小型巴士的車速可能非常快,導致沖擊力很大。
陸交局昨天答複詢問時說,全島約98%的巴士站已設置防撞柱,每個站依據大小,設置四五根防撞柱。當局目前共設置了1萬8000根防撞柱。
陸交局發言人說:“防撞柱的設計能承受車輛在指定車速中産生的沖擊力,也能預防超速車輛進一步撞入車站。如此一來,直接沖撞在等巴士的乘客的風險就會降低。”
網站資料顯示,布萊德路的最高限速是每小時70公裏。
據本報了解,事發時正在下雨,布萊德路的路面濕滑並多處積水,因此相信巴士是在行駛時突然打滑旋轉,失控撞入車站,並沖斷防撞柱。
根據過往報道,本地曾發生汽車失控撞入巴士站事故,其中最嚴重的一起發生在1998年。一名二手車行少東駕駛本田跑車時,突然失控撞上明地迷亞路的巴士站,造成三名年輕女候車者當場喪命,另外六人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