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伊戰爭,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持續時間最長的一場邊境戰爭。八年時間裏,兩國共消耗幾千億美元的財富,留下了百萬公墓和同樣數量的寡婦,使兩個富得流油的中等收入國家,退入中東經濟最困難國家之列。而發動戰爭的理由和借口,卻最終一個都沒有解決。
(巴列維)
根據前美國國務卿黑格回憶錄記載,卡特總統給伊拉克發動戰爭打擊伊朗,開了綠燈。隨後,在美國的縱容下,伊拉克成爲進攻的槍手,發動兩伊戰爭。
美國對伊朗實行武器禁運,並暗中支持伊拉克,試圖顛覆伊朗政府。
只是,讓美國沒有想到的是,這場戰爭曆時八年,不僅沒有打垮伊朗,反而使伊朗內部更加團結,政教合一的伊斯蘭政權更加穩固。
其次,霍梅尼因個人私恨,率先違反《阿爾及爾協定》,成爲兩伊戰爭的導火索。
作爲伊斯蘭宗教領袖的霍梅尼,早在1964年,就因發表反對政府的言論,被巴列維驅逐出境。
1968年10月,他前往伊拉克南部城市、什葉派的聖城納傑夫,直到1978年被驅逐出境。
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爆發,霍梅尼重返故土,他的名望達到巅峰,政治願望得以實現。對于一年前將其從伊拉克驅逐出境的薩達姆,可想而知會有多麽憎恨。
作爲什葉派發源地的伊拉克,卻被遜尼派的薩達姆政權所掌控,這是霍梅尼所不能容忍的。
早在1975年,身爲伊拉克副總統的薩達姆,代表伊拉克和伊朗簽訂了旨以解決阿拉伯運河主權的《阿爾及爾協定》,以伊朗停止對伊拉克北部庫爾德反政府和南部什葉派教士的支持爲條件,同意了將阿拉伯運河所有權一分爲二的解決方案。
霍梅尼當權以後,懷著對薩達姆的憤恨,立即開始向伊拉克北方的庫爾德武裝提供資金武器支持,同時以什葉派宗教領袖的名義,向伊拉克南部的什葉派集中區宣傳革命,鼓動教衆學習伊朗經驗,發動革命,推翻薩達姆遜尼派政權的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