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借豐沛的石油資源,阿聯酋成爲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之一。“遍地黃金”,“土豪滿地”是人們對其固有印象。可阿聯酋作爲聯邦國家,其內部也有“落後地區”,最窮的國家便是其成員國:富查伊拉。
同國不同命,土豪國度中的困難戶
我們說富查伊拉是阿聯酋的“國中之國”並非誇張杜撰,其實阿聯酋本身就是一個名爲國家“散裝”邦聯。富查伊拉的貧困也是由于國家各自爲戰,無法整合資源,規劃開發所致。
阿聯酋,全名爲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顧名思義,阿聯酋這個國家是由若幹個中東酋長國“拼合”在一起形成的。其形成與獨立是西方殖民者留下的“爛攤子”。
除卻我們熟知的阿布紮比、迪拜和今天介紹的富查伊拉外,阿聯酋中還有如哈伊馬角、沙迦、烏姆蓋萬和阿治曼等幾個酋長國。這7個酋長國相互聯合,形成今天的阿聯酋。
與長期大一統的中國不同,中東,特別是波斯灣一帶的國家,由于地理條件貧瘠,缺乏強有力的中央集權政府整合,所以以部落爲單位的地方割據嚴重。這也是阿拉伯半島“酋長國”遍地的原因。
曆史同樣體現了這一點。起源于現在伊朗的薩桑王朝、本土阿拉伯帝國和阿曼帝國先後統治過波斯灣地區,但始終沒有在當地建立過統一的國族認同。
地理大發現後,中東淪爲西方殖民者的競逐場,葡萄牙人和英國人先後掌控過波斯灣附近的區域。阿聯酋國家的雛形—“特魯西爾阿曼”也是在英國統治時期,于1853年通過簽署和平條約形成的。
二戰之後,傳統殖民帝國土崩瓦解。在英軍從當地撤出後,“特魯西爾阿曼”各國協商于1968年2月宣布獨立,團結成立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富查伊拉酋長國是阿聯酋的“開國元老”。
不過由于曆史傳統,阿聯酋國內的各個酋長國均有相當範圍的自主性。各個酋長國可以獨立選擇發展道路,而幾乎不存在各區域協調發展的全國性規劃。
各酋長國發展的好壞完全取決于先天的資源匹配和時代選擇。與我國“先富帶動後富”不同,阿聯酋的“窮國”很難得到“富國”的援助。這就是造成富查伊拉地區“相對貧窮”的主要原因。
雖然與其他酋長國一樣地處海灣地區,但是富查伊拉是全國僅有的、不瀕臨波斯灣的酋長國。這就意味著富查伊拉在疆域內幾乎與石油資源無緣。
英國與德國人先後在富查伊拉地區勘探多次,但始終沒有發現石油天然氣的影子。據說目前富查伊拉政府正在海岸線上尋找油氣資源,但一直沒有收獲。地處荒漠,又沒有石油支撐,該國經濟貧窮可見一斑。
其實阿聯酋各酋長國之間,石油資源分布也極不合理。阿聯酋已探明的石油儲量占到全球資源儲量的十分之一,面積最大的阿布紮比酋長國石油資源約等于全國的94%,阿布紮比自然成爲最富的酋長國。
剩余幾個酋長國雖然石油資源不多,但聊勝于無,好歹能換口飯吃。其中尤以迪拜抓住機會,另辟蹊徑的下注金融領域,令自然條件並不優越的迪拜酋長國,成爲海灣地區的金融中心。
相較之下富查伊拉的日子過得就較爲“清貧”。雖然酋長國內部分地區水草豐美,盛産馬鈴薯和煙草。但限于國土大半是荒漠,農業水平再高也不足以富國強民。
整個酋長國面積僅爲1200平方千米,全國人口僅20余萬。資源不如“兄弟國家”豐富,農産品不如鄰國阿曼産品的價格便宜。很長時間內,富查伊拉民衆的生活都過得相對清苦。
富查伊拉也曾有新的的發展嘗試,效仿列支敦士登發展郵票産業和效仿迪拜搞自由貿易,但效果均不顯著。不僅如此,富查伊拉甚至還因爲搞自由港和金融中心的路線,觸碰到了其他酋長國的利益,而遭到國內“制裁”。
爲預防沒錢的窮兄弟“亂彈琴”,阿布紮比和迪拜等酋長國,紛紛“慷慨解囊”,支持富查伊拉大力發展旅遊業。阿聯酋國內第二大的清真寺謝赫紮耶德便是在其他酋長國支援的情況下建成的。
不過平心而論,富查伊拉既沒有深厚的曆史底蘊做基礎,又沒有發達的服務業和娛樂産業做支撐,單憑一座裝飾豪華的清真寺,真的可以讓當地的旅遊業“支棱起來”嗎?筆者對此很是懷疑。
畢竟提起海灣旅遊,大家想到的還會是迪拜的哈利法塔、多哈的伊斯蘭藝術博物館和阿布紮比的人工島與皇宮。有誰會知道有富查伊拉這個地方呢?
遊客少也總比沒有強,富查伊拉人本以爲,自己將會順著旅遊業和文化産業的道路慢慢悠悠地走下去,但不想1979年德黑蘭的一場革命徹底改變該地區人的命運。
風雲突變幻,政治博弈下的最前沿
一切都要從伊朗開始說起。與現在政教合一、相對保守的情況不同,1979年之前的伊朗是整個中東地區流行與時尚的中心。得益于西方世界長期的支持,巴列維王朝一直對伊朗進行世俗化統治,並不斷打擊保守的宗教勢力。
不過,由于西方式的生活習慣與封閉保守的伊斯蘭教義沖突過大。外加國王禮薩·巴列維在國內進行激進的市場化政策,非但沒有讓伊朗成爲西方式的發達國家,反而促使國民經濟的崩潰。
在內有經濟凋敝,統治階層反動腐化,致使民怨沸騰;外有流亡他國的宗教政治人士,與國內支持者相互合作,共舉大事。在伊朗最終發生“伊斯蘭革命”,推翻巴列維政權並建立政教合一的體制。
因爲美國政府一直是伊朗前領袖巴列維國王的“鐵杆”支持者。出于政治考量,在伊斯蘭革命前後,美國政府曾爲巴列維和家人的出逃提供諸多便利。卻不想美國竟因此得罪革命成功的宗教勢力。
所以在1979年的11月,激動的伊朗民衆在保守派的支持下攻占美國駐德黑蘭大使館,再度爆發德黑蘭危機。原本就出現裂痕的美伊關系,因爲伊朗人質事件的爆發,徹底走向敵對。
爲打擊新出現的反美政權,美國一面對新生的伊朗政權施以經濟制裁和外交封鎖,另一面有意扶植海灣國家擴大與“新伊朗”的宗教和軍事摩擦。
可以說從上世紀80年代的“兩伊戰爭”到進入新世紀後的什葉派與遜尼派國家之爭,均是出自美國人的手筆。在這種艱困的條件下,伊朗只能暫且忍讓,艱難地積蓄力量。
同爲被西方世界長期封鎖的國家,伊朗並沒有中國這般好的運氣可以沖破枷鎖,走出自己的天地。因爲伊朗國土和人口規模不大,不足以形成巨大的國內市場,獨立于國際體系之外。
伊朗國土僅爲164萬平方公裏,不大的領土面積決定伊朗國內各方面資源有限,經濟發展基礎薄弱。且伊朗人口稀少,上世紀80年代時認爲不足4千萬。截止到2020年,伊朗人口也才達到8千4百萬。
目前世界經濟學界有一個共識,那就是如果一個國家要發展出較爲完整的工業體系,最少需要5000萬人口。因爲有些産業在沒有內需市場的情況下,是很難獨立發展起來的。
由此可以想見,單純依靠“閉門造車”,伊朗的經濟和科技水平是不太可能産生突破性進展的。想要發展必須對外出擊,爭取與美國談判,用解除西方社會對伊朗的制裁,來換取經濟發展的機會。
伊朗所選擇的方式是封鎖霍爾木茲海峽,進而達到封鎖波斯灣航運,中斷全球石油貿易,引發石油危機。之所以有這樣的計劃,是因爲在“兩伊戰爭”期間,伊朗曾經這樣做過。
1988年時與鄰國伊拉克陷于苦戰的伊朗決定利用毗鄰霍爾木茲海峽的便利,通過布設水雷的方式封鎖海峽,打擊伊拉克的對外貿易。但不想封鎖波斯灣的行爲直接引起全球石油供應緊張。
霍爾木茲海峽是波斯灣通向外界唯一的出口,每天有1700萬桶原油通過海峽駛向世界各地。全球35%的石油運輸需要通過該海峽,可以說這裏是世界能源供應和世界經濟的咽喉。
自從布雷克森林體系崩潰,美元與黃金脫鈎後,美元能成爲世界貨幣的重要原因就是石油以美元結算。而且石油危機發酵可能會沉重打擊西方世界的經濟發展。
在上世紀60,70年代爆發的兩次石油危機均重創世界經濟,造成經濟和社會危機。所以無論是出自保衛美元霸權,還是穩定世界經濟的考量,美國都需要保證霍爾木茲海峽暢通。
此時美國與伊朗的戰略目的截然相反,沖突摩擦必然不可避免。1988年時一艘美國“佩裏級”護衛艦因伊朗水雷受損。美國隨即對伊朗海軍進行報複,很快伊朗被迫結束對海峽的封鎖。
雖然1988年時伊朗並沒能徹底封鎖霍爾木茲海峽,但美伊雙方都看到這灣淺淺海峽的巨大戰略價值。美國爲保證石油霸權,不會容忍他國控制波斯灣輸油管。
伊朗當局也長期將此作爲與西方討價還價的籌碼。鑒于伊朗沒有原子彈的客觀現實,他們把封鎖海峽作爲護國的“核武器”。美伊雙方長期在霍爾木茲海峽區域對峙。
此時得益于優秀的地理位置,富查伊拉的戰略軍事地位得到巨大提升。
其一,富查伊拉毗鄰阿曼灣,直通印度洋,有利于歐美等國軍艦駐守。歐美等國大都爲信奉海權論的海軍大國,往往派遣軍艦幹涉地區局勢,所以需要地理位置便利的港口作爲基地。
富查伊拉距離霍爾木茲海峽較近,便于歐美聯軍幹涉海峽局勢。又直通大洋,便于物資運輸與軍隊補給。一旦海峽局勢失去控制,富查伊拉的美軍也方便“跑路”,不會被困死在波斯灣裏。
其二,富查伊拉資源相對豐富,便于軍隊大規模補給。
與要依靠海水淡化維持生活的海灣國家不同,富查伊拉水和農業資源相對豐富。富查伊拉可以提供大量廉價而優質的瓜果蔬菜,是歐美軍隊的補給站。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富查伊拉是英美等國軍艦的“重點照顧地區”,經常有歐美等國海軍的士兵在放假期間上岸遊玩。這裏也成爲美伊對抗的最前線之一。
塞翁焉失馬,拿捏全球化的生命線
雖然一度淪爲戰爭前線,不過進入新千年後,富查伊拉迎來扭轉命運的機會。因爲海灣各國開始在當地建設輸油管線。這使得富查伊拉擁有掌控世界經濟命脈的能力。
伊朗作爲中東地區少數擁有較全面工業能力的國家,具有較強的軍事實力。而且近些年來伊朗積極扶植,中東什葉派的政權和武裝勢力,這都令歐美等國頭疼不已。
從策動敘利亞內戰,到以導彈轟殺伊朗軍事領袖蘇萊曼尼,都是美伊對抗新階段的體現。海灣各國也對這位相伴千年的鄰國愈發忌憚。他們懼怕伊朗在制裁下破釜沉舟,再度封鎖霍爾木茲海峽。
因此指望著石油維生的海灣各國逐漸達成共識,即修建若幹條輸油輸氣管線,直通阿曼灣,在根本上解除封鎖波斯灣的可能。位于阿曼灣沿岸的富查伊拉就是適合的管道終點和運輸港。
在過去的20年間,以卡塔爾和阿聯酋等國爲代表的海灣國家紛紛招標修建輸油輸氣管道。同時富查伊拉當地也在不斷擴建海港,修建油氣存儲罐等基礎設施做配套。
在2007年,卡塔爾所修建的天然氣管道竣工,在海灣地區中首度實現天然氣的跨國管道運輸。占全球石油儲量9%的阿布紮比地區也興建通向富查伊拉的石油管道。
2010年時,富查伊拉已然成爲全球第二大原油存儲港,僅次于新加坡。這一年,通過富查伊拉港,共售出2400萬噸的燃油。目前,富查伊拉港已成爲全球最大的石油港,擁有世界最大的油氣倉庫。
經過多年擴建,目前富查伊拉的石油倉庫可以容納2000萬立方米的油氣資源。這約等于原油12600萬桶,相當于石油輸出國組織4-5天的日産量總和。
目前富查伊拉民衆借助石油儲藏和海運業務所帶來的財富,生活水平已獲得巨大提升。目前國家領袖哈馬德·本·穆罕默德酋長依然采取“小國寡民”式的管理方式統治這片土地。
盡管酋長已經年過六旬,但是爲人謙和,工作勤奮。他會每周定期開放“皇宮”聽取民衆意見,幫助處理民生問題。對于國政問題,他事必躬親;對于經濟,他將國家財富慷慨地與國民分享。
可是這種歲月靜好,是要付出一定代價的。因爲重要石油港的地位,現在的富查伊拉是西方世界特別是美英兩國監視和控制的重點地區。
除卻港口外海附近,時常有英美等國的軍艦巡弋之外,目前每一艘從富查伊拉港駛離的石油運輸船都受到西方國家衛星的嚴格監視。從出發至到港的全過程都在英美等國衛星全天候的注視之下。
其一,是世界主要的跨國石油公司均有美國資本的股份。全球範圍內石油的交易運輸,均事關西方世界的利益。英美等國需要動用各種手段爲其保駕護航,動用技術手段監視石油運輸只是基礎手段。
其二,是監視各國能源使用情況,制定地緣制衡策略的情報搜集手段。
縱觀二戰之後的世界局勢,除卻毛熊資源豐富,可以做到能源的“自産自銷”之外,美國剩余的競爭對手,即德、日和我國均是能源貧乏的國家。
雖然日德和我國均在努力實現能源結構和來源的多元化,但目前波斯灣依然是各國石油的主要來源地。日本和我國分別是阿聯酋石油資源的第一和第三大買家。
通過手段控制其石油供應,是美國制約競爭者實力發展的重要手段。通過觀察石油運輸的頻率和時間,美國可以估算出各國對石油的使用量,甚至推測出戰略石油儲備等關鍵信息。
擁有這些情報作爲基礎,美國可以實現對各競爭對手能源痛點的“精准打擊”。無論和平時期還是戰爭時期,美國都將“無往不利”。動用無數衛星監視富查伊拉港的意義就在于此。
盡管局勢波谲雲詭,但富查伊拉的生活依舊恬淡平靜。唯是希望他們可以利用這次時代機遇,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
參考文獻:
《富查伊拉:波斯灣之喉》2012年17期《東西南北》Brett·Forrest
《管道鋪就日 夢圓中東時》2010年17期《中國石油石化》彭武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