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初,浙江象山縣一漁船在東海下網作業時,捕獲了一條外形酷似帶魚的巨無霸。船長表示:“我捕魚20多年,還是第一次見到這麽大的‘帶魚’,平時捕到最長的帶魚也就八九十厘米長。”
據船長介紹,這條“帶魚王”長近3米、最寬約40厘米、重約百斤,全身發亮,背鳍呈紅色,外觀與其網中其它小帶魚有明顯區別。
隨後,浙江省海洋水産研究所相關專家據圖片和視頻初步鑒定,這是一條深藏海底難得一見的勒氏皇帶魚。
事實上,在東海捕獲到皇帶魚並非新鮮事:
2018年3月19日,奉化莼湖的漁民在東海捕撈作業時,抓獲一條皇帶魚,重5公斤左右,長1.85米,寬15厘米,船主最後把這條皇帶魚無償捐獻給了桐照村,做成標本保存下來;
2017年,奉化漁民捕到一條長1.98米,重6公斤皇帶魚,賣了2800元;
2016年12月,象山漁民劉宗平捕獲的皇帶魚長度超過2米,10多公斤重,最後賣了2000元。
那麽,什麽是皇帶魚呢?
皇帶魚,又稱布倫希爾蒂,俗名龍宮使者、白龍王、龍王魚、大帶魚、大鲱魚王、搖槳魚、胖魚、買牛、蠻、豬精、百牛、大海蛇、地震魚。雖然名爲皇帶魚,但這種皇帶魚與普通帶魚並非同一綱目,屬于輻鳍魚綱月魚目皇帶魚科的其中一種,普通帶魚屬于硬骨魚綱鲈形目帶魚科。
皇帶魚是海洋中最長的硬骨魚,和普通帶魚一樣體側扁,一般長3-7米,最長可達11米,頭部呈藍色,頭小,嘴巴比較小,模樣也有些怪異,略微猙獰恐怖(貌似深海魚長得都不怎麽好看……),體呈銀色,無鱗,腹鳍紅色,槳狀,英文原意爲“槳魚”,背鳍亦呈紅色,很長,從頭頂長起,就像古代的鬃冠。
皇帶魚一般生長在大西洋、太平洋及印度洋,廣布于熱帶深海,在我國南海和東海的數量極爲稀少,很少見于水面,有人偶爾見到,誤爲“海蛇”和“白龍王”。
皇帶魚的俗名“地震魚”和“大海蛇”,是因爲日本有傳言:每當皇帶魚出現不久後,總會伴隨著地震或海嘯;在歐洲,“大海蛇”的出現成了不詳事件發生的先兆,甚至成爲航海人心頭的陰影。時至今日,仍然有人讓將其稱呼爲“惡魔的使者”。
實際上,前些年有日本學者專門做過研究。研究表明,皇帶魚的出現時間與地震時間只有一次接近,故尚不能證明皇帶魚出現在沿海、淺海與地震有直接關系。
有趣的是,皇帶魚繁衍很慢, 大約14年數量才翻一倍,11月中旬,是皇帶魚交配繁殖的季節。每年的這個時候,無數的皇帶魚便會從四面八方聚集到南太平洋薩瓦伊島附近進行集體交配。而此次浙江漁民在東海捕獲到的皇帶魚,也有可能是來交配的。
皇帶魚可以食用嗎?答案是可以食用。在日本,就有廚師購買了皇帶魚,然後處理改刀成刺身食用:
在東南亞,也曾有漁民捕獲到皇帶魚,還當街宰殺做“清蒸魚”,不過據說味道很差。
另外,據台州溫嶺一家速凍食品公司相關人員介紹,皇帶魚並不算稀罕物,而且在當地較少食用這種魚,知道行情的漁民們都會將皇帶魚放回海裏。
事實上,無論是皇帶魚擱淺是否意味著災難的到來,還是它在海底會引起各種海難的傳說,都說明了國內外對皇帶魚的研究尚在進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