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
●英治時期立法議會推出工廠條例
1966年
●勞工部邀請國際勞工組織的專家來新,
研究本地職場健康問題
●全國安全第一理事會由當時的內政兼國防部長吳慶瑞博士創立
1967年
●工業衛生組成立,隸屬衛生部
1968年
●國際勞工組織派人檢查本地的職場健康情況,在視察了27個花崗石場後發現,礦塵濃度超標。之後,礦場主就得開始控制
礦塵水平
1971年
●勞工賠償條例改爲勞工賠償法令
●工業衛生組從衛生部轉由勞工部管轄
1972年
●國家生産力局成立,隸屬勞工部
●首個全國工業安全與衛生宣傳活動開幕,更針對某個産業的活動陸續展開
1973年
●工廠法令生效,爲工業工人提高安全、
衛生與福利標准奠定基礎
1974年
●噴砂條例生效,有效的在噴砂行業中消除矽肺問題
1975年
●工業衛生部門發現,本地工業中存在致癌物質
●工人賠償法令生效
●灰塵和矽肺問題獲得大大改善
1976年
●保護聽力計劃推出後,船廠工人使用聽力保護器材的比率大爲增加
●工業衛生組改名爲工業衛生署
1978年
●職場癌症預防計劃推出
●積極對抗各類職場慢性病的努力見到成效,各類須通報的工業病個案從1976年的1123起減少到1978年的505起
●希臘油槽船史拜羅斯號(Spyros)爆炸慘案震驚全國,這也成爲新加坡曆史上最嚴重的工業災難之一
1984年
●地鐵隧道挖掘工程展開,地鐵建造衛生監管計劃以及承包商安全比賽也開始推出
1985年
●工業衛生署易名爲工業衛生部門
●工廠(醫療檢查)條例開始生效
●職業性耳聾衛生教育計劃推出
1987年
●職業病從1986年的2068起減少到1987年
的1073起
●職業性耳聾個案跟前一年相比銳減55%
1990年
●勞工部屬下的各部門搬到合樂路新址
1991年
●職業衛生與健康促進委員會成立
●所有工廠在開工前必須向工業安全部門注冊
1992年
●聽力保護計劃指導原則推出
●油槽船印地安那號(Indiana)爆炸慘禍
●化學品運輸船斯托施普號(Stolt Spur)
大火慘案
●正在興建中的西海岸路銀座 廣場爆炸
1994年
●貨輪英國探險號(British Adventure)失火
●三巴旺伯利恒(Bethlehem)船廠失火
1998年
●勞工部改爲人力部
●噪音及化學危險品控制稅務回扣計劃推出
2000年
●職業安全與健康署成立
●處罰與扣分制度推出
2003年
●第一起沙斯(SARS)病例在2月出現,同年
7月沙斯被清除
2004年
●禽流感疫情爆發,禽流感也成爲工傷賠償
法令下的可賠償疾病
●尼诰大道坍塌
2005年
●工作場所安全與衛生(WSH)咨詢委員會成立
2006年
●工作場所安全與衛生法令(WSH Act)推出
●風險管理援助基金推出
2007年
●安全商業環境計劃(bizSAFE)推出
2008年
●WSH咨詢委員會升格爲理事會
●工傷賠償法令取代工人賠償法令
●WSH專業人士技能資格認證(WSQ)框架出台
2009年
●所有外勞都必須通過工人安全與健康考試,才能繼續受雇
2011年
●WSH學院成立
2013年
●“零工傷願景”在WSH業界人士對話會提出
2014年
●在2018年把工傷意外死亡率減至每10萬人
只有1.8個的目標提前實現。
●全面工作場所安全與衛生管理(Total WSH)框架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