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爲3月3日巴黎的抗議遊行活動現場,人群密集,幾乎無人采取防護措施。中新社記者 李洋 攝
WHO總幹事譚德塞之前就說過一番痛心疾首的話:“我們爲它(病毒)令人震驚的傳播速度和嚴重性,以及各國令人震驚的不作爲深感擔憂。”
歐洲國家自己也承認這一點。歐盟成員國國家元首前幾天專門開了一個視頻會議,對應對疫情的不力現狀進行了反思。距離歐洲首例確診病例出現已經過去40多天了,但區域內各成員國連對防護物資庫存、需求與生産能力進行評估這個最基本的事情都沒做完。
不過隨著疫情形勢越發嚴峻,歐洲終于開始嚴陣以待。目前看來,其應對模式分爲兩種:
一種核心是“堵”,以意大利、西班牙爲代表。
意大利已在全國範圍內實施“封城”,並關閉了除食品店和藥店以外的所有店鋪,這是二戰以來,意大利第一次動用這麽強硬的手段限制民衆自由活動。此外,意大利還在幾天時間裏搭建了近300個醫療帳篷,供患者進入醫院前先進行初步檢查,避免疑似患者與普通患者和醫護人員産生交叉感染。
西班牙也行動起來。首相桑切斯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後,加泰羅尼亞自治區政府已于13日零點開始封鎖巴塞羅那省疫情暴發的4個市鎮。這是西班牙行政機構首次做出地區性封鎖的決定。
今後,封城可能會在更大範圍內實施。馬德裏自治區主席Isabel Díaz Ayuso透露,爲遏制疫情傳播,西班牙中央政府正考慮對馬德裏實施“封城”的可能性。瓦倫西亞自治區副主席也已向中央政府申請停運馬德裏和瓦倫西亞之間的AVE高鐵列車,以避免病毒傳播。
另一種重點在“疏”,以德國爲代表。
德國總理默克爾說,由于當前既無疫苗、亦無特效藥,假如這種情形一直持續下去,根據此前的大傳染病暴發的經驗,專家估計德國最高可能達到60%-70%的人口被感染。現在的重點是要爭取時間,讓德國醫療體系不至于超負荷而崩潰。
有分析人士認爲,這番話透露了德國面對新冠病毒的態度:不絕對撲殺、也不完全放任,先將“大流行不可阻擋”作爲前提,再考慮如何延緩病毒傳播的速度,給衛生部門和醫療機構爭取時間。
用德國“鍾南山”的話說,就是要嘗試通過“有針對性的、在我們的社會中可實施和可承受、經濟上也可行的措施”進行控制,以便在成本效益比較合適的情況下進行幹預,來嘗試延遲病毒的大面積傳播發生,“即使僅延遲幾周也是非常好的”。
這兩種做法哪個更好?現在還不得而知。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不管哪種做法,都要適合各自的政治體制、社會習慣和國情,都要和疫情形勢相稱。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分,還是合?
根據不同國情各自“配方抓藥”無可厚非,但是,這客觀上給歐洲團結合作應對疫情加大了難度。
比如,在邊界管控、區域隔離等問題上,歐洲國家的態度就存在明顯差異。
部分國家主張”嚴防死守“,如與意大利接壤的奧地利已宣布管控來自意大利的旅客進入其國土,斯洛文尼亞也決定關閉意大利的邊界,西班牙暫時切斷與意大利的交通聯系……但也有國家比較“佛系”,法國總統馬克龍就認爲這類做法是“不適當的決定”,並表示不會關閉法意邊界。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所長崔洪建表示,歐洲近年來經濟本來就比較疲軟,因此不少歐洲國家“現在還是想給經濟留一個‘出口’”,希望能在疫情防控和穩定經濟之間找到平衡點,不願意在行政層面大幅升級管控措施。
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原所長陳鳳英對國是直通車稱,與其他地區相比,歐洲疫情防控一個明顯不利因素就在于人員流動非常便利。如果在這個問題上各國不能協同一致,防疫效果或將大打折扣。
針對國內會導致人員大規模聚集的活動,各國做法也不一致。法國禁止百人以上集會,但還要堅持舉行市政選舉;意大利、奧地利、捷克、丹麥、愛爾蘭和挪威等國都已宣布學校全面停課,但德國只有個別幾個州計劃暫時關閉幼兒園及中小學。
此外,在如何對沖疫情給經濟造成的影響上,各國也有分歧。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之前表示,將“動用所有可以利用的工具”確保歐洲經濟平安度過疫情風暴”,並承諾將在宏觀經濟層面采取行動,部署行業援助計劃,提前規避疫情可能造成的經濟混亂局面。
但在怎麽援助這個問題上,成員國又各有各的算盤。法國希望采取統一協調的財政刺激措施,給企業更大支持;德國則對加大公共支出等刺激措施表現出一貫的謹慎態度。
歐洲國家從來就不是“鐵板一塊”,“各有各的理、各幹各的事”一直是歐洲推動重大議題時躲不開的攔路虎。疫情之下,這個矛盾不僅沒有解決,反而被進一步放大了。
接下來的幾周,歐盟面臨的主要任務不僅是做好現有病例的診斷救治,更重要的是高效動員、配置人力物力資源,團結一致遏制疫情蔓延勢頭。
這是塊很難啃,但必須啃的“硬骨頭”。畢竟,團結就是力量。
畢竟,“震中”不盡快穩定下來,這場全球性的“巨震”就很難平息。
來源:國是直通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