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受邀到“華友會”進行一次《硬件開發流程》的一次交流。
我是這樣開場的“我是來自華爲,但是我發自內心討厭‘流程’;所有小公司如果生搬硬套IPD流程,結局是‘死定了’”;
也許我武斷,也許我表述片面,但是,首先從人員結構來說,小公司就沒有這麽多人能夠組成這樣的組織結構。如果一個小公司,業務還沒有驗證,都沒有一個東西爲客戶所見,就組織龐大的組織結構,不但失去了小公司的靈活性和戰鬥力,還養成了大公司的一堆毛病,效率低下,不可能達到創業公司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初創公司的一些創始人來自一些大公司,會照搬自己原來熟悉的那套環境和組織架構,流程之類的。會在公司內部,按照自己熟悉的那套去建立公司的規章制度,薪酬體系。但是沒有大公司的文化,和成熟體系和平台。創始人又沒有團隊管理經驗的話,容易走兩個極端:要麽放任自流,要麽喪心病狂(幹不好就滾蛋)。
首先完整的IPD流程,初創型公司根本就不可能全套照搬;爲什麽呢?
任正非多次說過要重視流程:企業的人是會流動、會變的,但流程和規範會留在華爲,必須有一套機制,無論誰在管理公司,這種機制不因人而變。但是流程本身是死的,而使用它的人是活的,需要人對流程的理解。而對流程了解比較多的是管理者,只有他們而不是基層人員,才清楚爲什麽這樣設定流程。IPD流程本身不是最有價值的,它的管理理念才最有價值。華爲的各級管理者如何管理IPD,他們的理念如何,是要大家去體會和學習的,如果人不改變,流程就是沒有用的,就不能深刻理解任總講話的真實含義。所以要先看自己是否願意改變?如果不改,顧問也幫不上什麽。
流程的思想精髓是什麽呢?
個人理解爲四個方面:
1、先僵化、再優化、再固化。
華爲自身沒有生搬硬套IPD流程,所以成功了。
最先將IPD付諸實踐的是IBM公司,1992年IBM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遭遇到了嚴重的財政困難,公司銷售收入停止增長,利潤急劇下降。經過分析,IBM發現他們在研發費用、研發損失費用和産品上市時間等幾個方面遠遠落後于業界最佳。爲了重新獲得市場競爭優勢,IBM提出了將産品上市時間壓縮一半,在不影響産品開發結果的情況下,將研發費用減少一半的目標。爲了達到這個目標,IBM公司率先應用了集成産品開發(IPD)的方法,在綜合了許多業界最佳實踐要素的框架指導下,從流程重整和産品重整兩個方面來達到縮短産品上市時間、提高産品利潤、有效地進行産品開發、爲顧客和股東提供更大價值的目標。
IPD在IBM這個巨人身上的商業實驗讓任正非怦然心動,一年後,華爲用“照葫蘆畫瓢”的強硬方式推行IPD,“先僵化,再固化、再優化。”任正非說。 “從一個技術人員的角度來看,IPD讓我們從技術驅動型轉向了市場驅動型,它改變了我們的做事方法。”每個TDT的人員來自不同的部門,從市場到財務,從研發到服務支持,目標導向只有一條滿足市場需求並快速取得贏利。
那麽這個僵化過程,就不是那麽容易做到的,需要長時間訓練出來的整個團隊的執行力和戰鬥力;如果沒有長時間的溝通和並肩作戰,和任正非等一批高層的個人魅力。只是強行灌輸,那麽員工會用腳選擇是否僵化你這套流程。
僵化的目的是自我認知,如同《亮劍》裏面的情節:李雲龍要向暫七師的手下敗將學習,他再不情願,還是被劉伯承僵化下來了。當僵化不成功的時候,也是劉伯承對李雲龍做了教育,讓他認識到自己;
優化:自我修正的過程,因爲任何企業都有自己的基因,必須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沒有什麽流程是可以生搬硬套的,或者直接拿過來就直接適用的。
固化:夯實已有成功,很多很多的動作,才能形成一種習慣,很多很多習慣才能形成一種傳統,很多很多傳統才能形成一種文化;所以任何的動作,都必須在反複的訓練熏陶下,形成文化之後,才能夯實之前的成果。否則必然前功盡棄。初創企業如果人員不穩定,每天進進出出如同公共汽車一樣,就毫無文化可言了,自然也很容易只是一盤散沙,什麽好想法都不可能固化的。
華爲自1999年啓動IPD變革,但是到2005年才逐步走向成熟,並且在很多方面做出了創新,和變革:
1. 華爲將IPD與MM、OR對接,實現了IPD端到端流程的銜接。解決了IBM-IPD“規劃—>開發”需求驅動不夠、客戶需求響應不夠問題;將客戶需求信息直通到産品開發人員手中,實現需求驅動産品開發。此優化改進,讓華爲10萬人規模開發團隊與中小企業開發團隊一樣輕盈,快速、低成本地滿足客戶需求;這是華爲從西方管理理論過渡到中國化的最大創舉,讓華爲這只大象跳起街舞。
2. 華爲針對軟件研發業務工作量大且相對獨立特點,針對IPD流程進行軟件開發適配,推出集成IPD-CMMI流程。2007~2010年,華爲繼續在各産品線試點敏捷開發方法基礎上;華爲吸收敏捷方法在軟件開發中優點,考慮電信嵌入式系統龐大而又複雜的差異;形成適合華爲的IPD+敏捷開發流程,將軟件從重型過程管理轉向輕量過程管理。
3. 華爲針對電信市場整體解決方案特點,創造性全新地提出《IPD解決方案流程》,提出解決方案IPD開發模型;爲客戶提供産品、服務、全球培訓、客戶支持解決方案。解決來自多産品線或者多合作方、針對關鍵細分市場業務和服務進行全新開發過程控制。IBM-IPD流程體系解決是如何開發一個贏利的産品,而“IPD解決方案流程”提出讓華爲從賣産品的公司邁向賣解決方案與服務的公司。推動華爲進入一個更大市場範圍,讓華爲銷售穩步邁向2000億以上台階。
4. 華爲開始降低IPD的厚重性要求,IPD流程運作與PM項目管理更高效、實用與靈活。針對客戶開發、小産品開發推出IPD小項目流程。規避因過分關注研發領域而忽略其他功能領域管理;如DFx要求引入、QMS質量管理引入、建立分層分級IPD流程評審體系……。
15年來,華爲並沒有一直僵化地使用IBM-IPD,而是在掌握IPD精髓之後,開始優化IPD流程、讓流程運行得更具現實且有效率,成爲華爲不斷發展的助推器。前三項改進是華爲對IPD理論實踐的創舉與發展。
除華爲外,中國最早引入IPD項目咨詢的企業是在2002年,之後在國內有很多企業引入IPD。大部分企業IPD流程仍停留在如何“低成本、高效、高質量地開發産品”,産品開發流程上並無變化:導致以下問題:
沒有建立需求驅動産品開發過程,沒有建立需求端到端流程;將會出現發下兩種情況:一是IPD流程成爲研發搪塞市場需求的工具,IPD流程成爲研發推诿責任的工具;二是在市場沖擊下,由于IPD建設不合理,僵化無法面對市場;企業無奈地啓用以前流程,以前怎麽走還是怎麽走,IPD成爲曆史。
企業建立的IPD流程厚重,流程效率極低,IPD流程與公司運營流程脫節。加上市場在變,業務在變,IPD流程一直僵化在1.0版本;沒有優化,認爲好東西就不用變化。IPD流程實施後並沒有帶來顯著的競爭力提升,IPD流程成爲痛心之點。
高科技企業軟件開發工作量占絕大多數,而多數企業仍以IPD流程模型支撐軟件開發,軟件開發效率與效果均不理想,軟件質量差。企業沒有想到可以使用“IPD+CMM”或“IPD+敏捷開發流程”;解決軟件管理問題。
所以,任正非的不敗之謎:在于“變化”,在于不斷地“自我反省與自我修正”。
2、統籌方法。
流程化的東西,都是長期積累下來的。例如在一個器件選型的時候,我們需要考慮他的可靠性、可生産性、可供應性……等等因素,那麽這些因素的考慮,是把之前産品積累的內容,在器件選型的階段,就融入過來,而這些融入的因素不是簡單一些思考維度,而是長時間的案例和經驗、人員的積累。
小公司在沒有經驗積累的時候,精益創業,快速叠代變得尤爲重要。那麽小公司積累,一個版本的總結和積累其實非常重要。否則,每個版本都沒有進步的話,就不斷的原地踏步,做多少個版本,還是一樣BUG一堆。
3、階段性評審。
華爲的流程有很多內容可以說,今天先說到這裏。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