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師資格注冊考試每兩年舉行一次,考獲的西醫和牙醫每一屆都增加九至10人。有鑒于針灸已獲得一定的證據支持,本地醫院和家庭診所目前可使用這種療法。
楊漾 報道
報讀中醫藥課程,並順利通過新加坡針灸師資格注冊考試的本地西醫和牙醫人數,近年來穩健增長。
衛生部提供給《聯合早報》的數據顯示,去年成爲注冊針灸師的西醫和牙醫共有134人,2014年有124人,2012年則有115人。這相等于在2011年至2016年期間,通過兩年一次的針灸師資格注冊考試人數,每一屆都增加九至10人。
目前,新加坡中醫學院是唯一提供針灸專業文憑課程的學府,學院自2006年開始向西醫和牙醫開辦爲期兩年的部分時間課程。學員畢業後,須通過由新加坡中醫管理委員會主辦的針灸師資格注冊考試,才能提供針灸治療。
爲證明中醫藥的功效和安全,衛生部發言人強調中醫師開展循證(evidence-based)研究的重要性,並指出有鑒于針灸已獲得一定的證據支持,因此本地醫院和家庭診所目前只允許使用這種療法。
值得注意的是,針灸其實由針與灸兩個部分組成,“灸”多指將艾絨等草藥燃燒後在穴位上熏熨治病。
據本報2013年初的報道,管制本地西醫的新加坡醫藥理事會,當時已規定把這兩種療法區隔開來,要求屬下學過中醫或針灸術的西醫只能用針,不能施灸。
不過,這一條規並未影響本地西醫和牙醫對中醫藥的學習熱忱。個人興趣和對中醫藥治療的理解和認可,是這些醫生報讀針灸專業文憑課程的兩大推動力。
黃廷方綜合醫院牙周病專科醫生(Periodontist)黃立銘(37歲),早在2011年已成爲注冊針灸師。不久後,他將正式向病患提供針灸服務,目前正在進行相關准備工作。
牙醫:針灸對疼痛
有輔助療效
黃立銘受訪時說:“針灸療法主要是作爲病患疼痛管理的一部分,可用于下颚疼痛、臉部肌肉問題或術後疼痛等情況,是一種輔助治療。”
他認爲,相較于“頭痛治頭、腳痛醫腳”的西醫,中醫注重人的整體體質,但西醫在病情診斷和急症治療方面仍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黃立銘說:“我覺得西醫和中醫之間不是一種‘誰比誰好’的比較,更多是互相輔助的關系,例如西醫先做急症診斷和治療,中醫則在跟進治療時發揮作用。我相信掌握中醫知識,能爲我們提供更全面的治療方案。”
衛生部爲中醫藥研究
注入更多資源
中醫學院受詢時則看好中西醫結合的學習趨勢。發言人指出,隨著針灸逐漸被西醫認可,尤其針灸已在西方國家普及,這將促使西醫對針灸療效有更深入認識,從而産生興趣,學習針灸人數也會相應增加。
另一方面,中醫藥在疾病預防和管理上運用的理論和方法,爲應對我國醫療挑戰扮演著重要輔助角色,衛生部也因此爲中醫藥研究注入更多資源。
該部在2014年撥出300萬元資助中醫藥研究,這批撥款的第二輪征集計劃書活動在今年3月結束。衛生部透露,該活動共收到23份提案,目前正由中醫藥科研咨詢委員會進行篩選工作,申請成功者會在征集計劃書活動結束後的三至六個月內接獲通知。
爲鼓勵中醫藥領域、公共醫療機構和高等學府展開更多中醫科研項目,衛生部上個月宣布,將在未來五年撥款500萬元進一步推動中醫藥療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