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疫情僅僅3個月,就從一地一國擴散到全世界百多個國家。速度之快,規模之大,前所未有。突如其來的疫情不分國界、種族、文化,更不管是什麽政治體制,都難以幸免。在疫情面前,世人再次面對嚴峻考驗,尤其對當政者,更顯職責之重大。
檢視這期間不同國家領導者的反應,顯然有著不同的考量,采取認爲最有利于應對疫情、最符合國情的對策。就像封城,是一些國家的殺手锏,不惜讓經濟和社會活動暫時停擺;但也有的國家對疫情采取依情處理,盡量讓經濟和社會活動如常。事實顯示,皆有其利弊。
隨著疫情的演變與惡化,不難發現,盡管政策的出發點都一樣,可即使采取同樣的對策,其效果卻有巨大的差異。就像封城,除了武漢,如今還有韓國、意大利、馬來西亞、菲律賓等,能否取得同樣效果很難說。因爲武漢封城是春節前後,與這些城市當下封城時的節點明顯不同,而中國政府采取舉國體制防疫的做法,也不是這些國家都能照做的。
同樣,即使是依情處理,也面對防控效果迥異的局面。因爲盡管政策的目標一致,當政者的領導理念與能力,還有面對的國情,如國家大小、國土單一或是群島國;醫療體系的規模與資源等也都存在差異。這就不能不影響防控疫情的效果。
網絡媒體曾有“抄作業”、“優等生”之說,其實並無意義,且只會讓共同協力戰勝疫情失焦。
新加坡防控疫情的做法,的確一再被世界衛生組織和哈佛大學等贊譽,但過程中,也不乏被網絡媒體質疑與批評。到底這是見仁見智,還是專業與非專業的區別,我想,能否從專業的深廣度理解,才是問題的症結。
讓我們略作回顧:自1月23日首起輸入型病例到2月4日,新加坡共發生24起輸入型病例。2月5日到3月3日,轉爲出現社區傳播。當時總病例有108起,其中24起是輸入型。此後新加坡既面對較多本土社區傳染,又再次面對輸入型病例增加的趨勢。截止3月19日,第二波輸入型病例已高達111起。
由于疫情在全球肆虐且日趨嚴重,李顯龍總理3月12日再度發表電視談話,重申新加坡既不封城,也不會把預警級別調高到紅色。至此,人們也許要問:政府爲什麽既不封城,也不調高警戒級別?難道不怕疫情失控造成重大的人命損失嗎?
我看不是不怕,而是政府心裏有數。這個數,就是從防控疫情的進程中得來的。
首先,基于從2003年應對沙斯病毒後構建起來的警戒系統(DORSCON),結合長期努力打造而成相對完善的醫療體系(公私並存),得以讓政府知道,通過系統運作營造的功能、醫療資源的優勢與極限,將可提供政府決策的基礎。
更確切地說,就是決策者有把握依據這樣的基礎與功能,再根據對疫情作出理性的評斷,能出台必要的舉措有效控制疫情。
事實也顯示,雖說病例不斷增加,但新加坡還是保持了相對平穩的應對。既沒有讓疫情失控,也沒有出現病患死亡,醫護人員被感染的事件。對比沙斯疫情,無疑有著巨大的進步。
爲什麽能有此成績?說穿了,就是決策者不僅啓動系統運作,在疫情變化中及時調較警戒級別,也采取一連串針對性的措施,以化解疫情擴散,同時對深受影響的經濟領域給以大力支援,從而確保在有效防控疫情的同時,最大限度減少對經濟與社會的沖擊。
這期間,政府堅定紮實做好了以下幾件事:1. 在必要的場所進行預防性體溫檢測;2. 對疑似病例進行病毒檢測;3. 及時到位的追蹤病源與感染群;4. 采取不同標准隔離疑似病和確診病病例;5. 對確診病患依病情提供不同的醫治方案;6. 嚴格執行居家隔離令,嚴懲違規者;7. 緊密結合科研單位,互相配合,營造有利的防控效應;8. 對國外疫區制定相應嚴格的入境限制。
當然,做好這些還不夠。政府也在防止恐慌情緒蔓延。日用品與醫療物資爲什麽不會短缺?爲什麽生病者必須戴口罩?政府通過各種途徑廣泛不間斷的進行科普教育,並且與民溝通,才得以取信于民,從而全國上下一心,共克時艱。
當前的問題是,政府怎樣做才能讓民衆也心中有數。這個數,就是相信政府將一如既往,采取必要與有效的對策,爭取在下一階段的疫情防控中,爭取勝利。
下一階段的疫情會有重大不同。尤其是新一波輸入型病例來源國多元。這無疑會加重疫情防控的難度。而嚴厲的入境管制,意味著會給國人帶來更多不便和幹擾。
這個時候,筆者認爲更應該相信政府,配合政府,做好個人衛生,負起社會責任,也要相信我們的醫療系統是有效的,相信政府會有防止擠兌醫療資源的措施。只要政府冷靜決策,人民團結一心,盡管未來還有不確定性,相信沒有新加坡跨不過的坎。
相關閱讀:
澳大利亞、新西蘭鎖國!違反隔離令或監禁6個月
馬禁止國民出國!新加坡忙爲馬國員工補貼找住宿
美國冠病疫情到底有多糟?
– End –
南洋時評——南洋視角、深度觀察、時政分析、財經盤點、曆史回眸、環球熱點評述。
【敬請關注:南洋時評】
點擊閱讀原文可參與隨筆南洋論壇的相關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