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太空與科技協會執行董事陳淑婷指出,不少外國企業近年紛紛在我國設立分公司,探討在本地制造並發射衛星的可能性,開發衛星運用相關業務……這無疑將帶動整個領域,包括對更多技術和非技術專才的需求。她預計,該領域有望在未來五年內取得雙位數增長,制造約300個就業機會。
提起太空宇航科技領域,人們一般會聯想到太空航行或火箭科技等精深工程,很難想象地小人稀的新加坡也有相關領域。實際上,本地太空科技領域不但聘有超過1000名專才,而且正持續招聘,以應付未來增長。
全國職工總會就業與培訓中心(e2i)近期與新加坡太空與科技協會(Singapore Space and Technology Association,SSTA)連辦兩場講座,除了提高人們對本地太空科技領域的認識,也希望吸引人才加入。
SSTA執行董事陳淑婷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指出,隨著新科電子(ST Electronics)去年12月發射首個新加坡制造的衛星,並宣布計劃制造及發射第二個衛星,本地太空科技及宇航業也逐漸活躍。
兩個衛星屬于1公噸以下的小型衛星,主要負責進行地球探測與攝像,可用于控制火點以避免煙霾、勘察偏遠地區災害情況以部署救援行動,以及確保海事安全等。
陳淑婷預計,該領域有望在未來五年內取得雙位數增長,制造約300個就業機會。她說:“不少外國企業近年紛紛在我國設立分公司,探討在本地制造並發射衛星的可能性,開發衛星運用相關業務……這無疑將帶動整個領域,包括對更多技術和非技術專才的需求。”
本地企業創值科技(Addvalue Technologies)提供衛星通信服務超過20年。據公司首席營運與技術總監陳開邦觀察,衛星通信技術已逐漸成熟,有望在不久的將來進一步普及化,甚至取代部分傳統的移動通訊系統,進而制造更多商業機會。
他說:“傳統通訊系統的覆蓋範圍較小,而且須在地面裝置接收器和信號擴充器,若發生重大水災或地震造成電流中斷,人們便無法與外界通訊……使用衛星通信就沒有這樣的問題。衛星目前的使用價格與五年前相比下降超過八成,有望在未來進一步普及。”
新加坡經濟發展局數據顯示,本地太空宇航領域目前有30多家企業,聘有1000多名專業人士,其中有約150人是科學研究員。
陳淑婷指出,提起太空科技,多數人會想到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及其太空探索工程,認爲只有科學家或火箭學研究員才有機會加入這個領域,但其實不然。
她說:“太空與外星探索一般用作研究,我們從事的是衛星通訊或追蹤等較具商業價值的工程,技術專才只占領域總人力需求的一小部分,除了軟件與系統工程師和數據分析員,我們也需要更多業務開發員和行銷專才。”
陳開邦也指出,公司歡迎從未有太空科技或宇航工作經驗的員工加入。他說:“造船與海事領域近一兩年的表現欠佳,不少該領域的專業人士因公司業務重組而淪爲冗員。這群員工的商業經驗或許和太空科技無關,但相關公司可從他們身上了解海事領域的衛星通訊需求,進而開拓新商機。”
他補充說:“太空宇航工程曆時較長,需要好幾年的成熟過渡期,有興趣加入這個領域的人需有耐性和毅力,並具備創新能力。”
e2i上個月中邀來美國空軍學院和瑞士太空航天局專家,與本地工程與資訊科技人員分享航天心得。當局上星期五舉辦的另一場講座也吸引近100人參加。
一直從事金融與保險業務的林景淮(39歲)是出席者之一。他受訪時說:“科技將在不遠的未來進一步影響人們的生活,是個充滿機遇和令人興奮的領域。我從事保險工作已有十幾二十年,是時候嘗試新事物,因此在探討能如何加入太空科技這個極具潛能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