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苑小學每天都安排兩名學生在休息和午餐時間進行廚余分類,將可分解的廚余送往廚余處理器分解成堆肥,同時鼓勵學生依據食量購買食物,減少浪費。
每到休息時間,綠苑小學的兩名環保小鬥士就會開始進行廚余分類,將可分解的廚余送往廚余處理器分解成堆肥。他們也會自動自發,鼓勵身旁的朋友依據食量購買食物,減少浪費。
經過全體師生過去三四個月的努力,綠苑小學(Greendale Primary)的廚余量從之前的每天平均14.7公斤減至目前的5.3公斤。
國家環境局今年4月推出名爲“愛惜食物@校園”(Love Your Food@Schools’ Project)的試驗,爲10所學校各配置一台廚余處理器。
試驗旨在呼籲學生珍惜食物,了解廚余經過循環如何化爲有用資源,並鼓勵學生減少食物浪費。
環境局的統計數據顯示,廚余占了本地總垃圾量約10%。我國去年産生的廚余共計79萬1000公噸,但被回收的廚余只占廚余總量的14%(約11萬1100公噸),其余67萬9900公噸廚余則被丟棄。
環境及水源部長馬善高本月初在國會以書面回複丹戎巴葛集選區議員楊益財口頭詢問時透露,參與上述試驗的學校已取得正面成果。
除了綠苑小學成功減少廚余量,馬善高透露,美雅小學(Admiralty Primary)的廚余從每天24公斤減至18公斤。
馬善高也在回複中說,試驗預計進行兩年,政府之後將進行評估,探討未來可在其他學校推出的計劃。
綠苑小學自今年7月起開始推行上述試驗以來,每天都安排兩名小五或小六生,在休息和午餐時間進行廚余分類、稱重和記錄,約26名學生輪流進行上述職務。
學生也得親自將無法被分解的吸管、骨頭、西瓜皮等挑出來,方便老師將可被分解的廚余倒入廚余處理器分解成堆肥(compost)。
每周平均分解出
10公斤堆肥
以目前的平均廚余量計算,每周可分解出的堆肥平均爲10公斤,當中有四分之一用來爲校內園地施肥,其他則透過國家公園局的協助分給有需要的社區夥伴。
負責在綠苑小學領導推行上述試驗的數學與科學老師朱友興(41歲)說,除了環境局人員前來爲學生講解,老師也會在周會時進行相關課題的分享。
科學部主任林淑燕(35歲)受訪時也透露,食堂攤主也會在攤位上貼出顯示食物不同分量和售價的照片,旨在鼓勵學生依據食量購買食物。
除了學生,廚余處理器的安裝以及減少食物浪費的宣導也引起了校內其他職員的興趣,有些還親自向朱友興了解相關課題。
朱友興說:“當孩子們看到成果,看見廚余量減少時,他們會受到鼓舞,更願意去參與……我們也計劃在較遲時候邀請區內有興趣的學校來參觀,與他們分享經驗,看他們有沒有興趣推行。”
念小五的葉睿(11歲)說,雖然開始搬廚余時有點重,還得親自將無法分解的部分挑出來,但爲了保護環境,避免廚余因爲處理不善而造成環境汙染,他很樂意這麽做。
另一參與計劃的小五生翁紹傑(11歲)則說:“我從中學習到食物是很珍貴的。現在,我只點我吃得完的食物分量。媽媽有時煮太多的時候,我們也會和鄰居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