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空間如今已擴大至課室以外的活動現場與網上平台,未來教育也不會局限于課室,因此不能單從縮小班級人數著手,師資更爲關鍵。
教育部長(學校)黃志明回應工人黨非選區議員貝理安,以“在未來課室充分發揮每名學生的潛質”爲題的休會動議時強調這點。
貝理安在提出動議時,引述多個調查結果,例舉縮小班級人數的好處。他說,小班制讓教師與學生有更密切的互動,學生在學習上可有更大的參與感,並培養溝通技巧、自信等。此外,小班制可能減少學生對補習的依賴。
他建議當局展開研究,了解學生人數從每班平均30多人,減到20至25人後對學習成效的影響。
黃志明在回應時舉出教育制度的改變,目的在于更全面地發展學生的能力,培養面向未來的求知者。他指出:“學習空間擴大至課室以外,讓學生汲取更實際的學習體驗。支持學生爲未來做好准備,關乎的已不僅是班級人數,更重要的是教師如何引導他們學以致用。”
他說,各校發展廣泛的應用學習項目。學生通過課室以外的體驗,包括課程輔助活動,以及網上平台來進行自主學習,這些都不能以班級人數衡量。科目編班計劃則讓學生根據能力靈活選科,實行小班制。
目前,小學和中學的學生對教師比例分別是16對1,以及12對1,與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標准相等。學校也能靈活地爲有需要的學生安排小班制的輔助班。
黃志明強調:“高素質教師依舊是改進學生學習成效的關鍵……未來的課室不同于往日。我們會繼續投入資源支持教師的持續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