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況報道
教育部長(學校)黃志明日前接受本報專訪,
談及直接收生計劃相關檢討已近尾聲時透露:
“教育部希望回歸初衷,
讓擁有特殊才藝的學生能擴大升學途徑;
相關的收生比率很可能會調整。”
他強調,直接收生計劃的檢討仍在進行中,
詳情預計“幾個月內”公布。
教育部對直接收生計劃進行的檢討,目前已接近尾聲。通過這項計劃收取學生的學校,往後收生比率可能會有所調整,以便進一步擴大考試成績以外的入學途徑。
教育部長(學校)黃志明日前接受本報專訪,在談及教育部對直接收生計劃(DSA)的檢討時說,該計劃的宗旨是發掘學生各方面的才華,其中包含學術以外的才藝。
黃志明說:“我們希望讓直接收生計劃回歸初衷,讓擁有特殊才藝的學生能擴大升學途徑,無論他們的才華是在體育,或者數學及英文等方面。我們要進一步改善計劃,希望進而減少一些爲爭取進入心儀中學,而過度重視成績的現象。”
對于學校在直接收生計劃下的收生比率是否會調整,黃志明說:“很可能會。”
他強調,檢討仍在進行中,詳情預計“幾個月內”公布。
“直接收生”近年引發熱議
中學直接收生計劃于2004年推出,讓學校憑體育、藝術、數理等方面的特殊才華,在小學離校考試成績放榜前預先錄取學生。去年有118所學校參與中學直接收生計劃,約2800名學生通過計劃獲得學額;教育部近年收到的申請維持在每年約1萬5000份。
目前,直通車學校在直接收生計劃下,一般能錄取高達50%的學生;自主中學和自治中學分別可錄取高達20%和10%的學生;擁有專長項目的中學則可錄取5%。
然而,近年來,直接收生計劃引起坊間爭議。不少人指出,家長爲孩子報讀才藝班或補習課程,以幫助他們進入心儀名校或熱門學校,無形中增加了孩子的壓力,而經濟條件欠佳的孩子也可能因沒能力參加校外增益課程,而導致他們進入心儀學校的途徑變窄。
另外,也有家長認爲,學校在直接收生計劃下,應只以體育或藝術方面的才藝作爲錄取考量,不應以學術成就爲評估標准,讓學術表現原本就優異的高才教育計劃(簡稱GEP)學生,以此途徑預先“占據”熱門學府學額。
對于教育部是否考慮廢除讓學生在計劃下,憑學術表現爭取學額的做法,黃志明沒有正面回應,只說“教育部將探討各種可能性”。
“直接收生”配合小六會考改革措施
黃志明強調,教育部檢討直接收生計劃,除了要爲學生擴大入學選項和途徑,也是爲了讓計劃能與去年公布的小六會考改革措施緊密配合。
從2021年起,小六會考將采用分八級的積分等級,而非成績總積分來比較考生的學習表現,目的是要減少家長和學生“分分必爭”的心態。今年的小二學生是首批受影響的學生。
黃志明說,教育部要讓中學進一步發展各自的專長項目,其中包括應用學習項目等,讓小學生完成小六會考後,不單只是著眼于熱門中學,而是廣泛地考慮各所學校在學術和非學術領域的強項。
他指出,在新的小六會考制度下,學生被納入不同的積分等級,坊間不能再按收生截分點來爲中學排名。列入同一積分等級的學生,都有好幾所學校供選擇。“這樣一來,學生更能夠按自己的興趣和強項選擇學校,推動他們培養終身學習精神。”
家長舍棄分分計較 有助全人教育發展
要改變家長過度重視成績的心態,並且認同讓孩子有更多空間探索學習樂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育部長黃志明說,盡管這可能需要“10年或更久的時間”,他有信心,家長會逐漸明白這個教育方針的價值。
黃志明受訪時說,我國的教育制度擁有紮實的基礎,但不少雇主的反饋是,本地年輕人工作能力強,但往往等待別人給予指示,缺乏“求知若渴”的動力。
“我們學生的學術基礎強,但他們是否具備面對現實世界挑戰的能力?碰到失敗時,是否有重新振作的韌性和堅毅精神?另一方面,學生也必須能夠自動自發去學習,敢于創新……我們如何利用‘非正式’的學習空間,來培養這種發自內心的學習動力和熱忱?”
他認爲,家長如果普遍認同擴展這類學習空間所帶來的價值,就有望改變國人對學術成績“分分計較”的心態。
“這需要時間,可能需要10年或更久,但我保持樂觀。我同許多家長交談,很多人希望我們在這方面做得更多,減少對成績的過度追求,進一步趨向全人教育。”
家長可在適當時退後一步
至于如何讓孩子鍛煉出勇于承受挫折,不斷求進步的精神,黃志明認爲,家長不妨在適當時候退後一步。
“我們太急于指導孩子該怎麽做,即使是出于好意,也可能會有反效果。我們如果凡事都給予指導,務必將孩子引向成功,他們將來一旦遭受巨大挫敗,能夠自己應付嗎?我們是否應該給予孩子空間,讓他去探索,通過多次嘗試,體驗成功,也學習承受失敗。”
黃志明說,家長應在疼愛孩子和讓孩子體驗挫折之間取得平衡,在提供安全網的情況下讓孩子學習獨立成長、承擔責任,以及從失誤中學習。
黃志明的兩個女兒已上大學。他坦言身爲家長,曾陷入如何在恰當時候“放手”的掙紮。
“我當年教導兩個女兒騎腳踏車。起初,我總擔心她們跌倒,急于教她們如何保持平衡,意見多多。其中一個女兒告訴我:爸爸,我看你說很多了,就讓我試試看吧?她于是跌跌撞撞,一度還摔倒,但還是重新站起來 ……
“這對我們父女都是一個學習體驗。家長一直牽著孩子的手,他們就無法真正學會如何做事。很欣慰,我的這個女兒建議我‘放手’。她們後來都學會騎腳踏車,令我蠻開心的。”
重啓華文學習之旅
教育部長黃志明坦言,從政以後較常使用華語,盡管他的華語已有一定基礎,但有時表達得不夠順暢,惟有“臉皮厚一點,講得不好,再繼續講”,鞭策自己不斷求進步。
以英語接受采訪的黃志明談及從政後有更多機會練習母語時,改以華語分享他對學習語言的看法。
黃志明畢業自華僑中學和華中初級學院。在濃郁的華族文化氛圍度過六年學習生涯,爲他奠定了華文的基礎,但過後長達30多年,他使用華語的機會並不多。踏入政壇後,須以華語交流或演講的場合變多了,讓黃志明重啓華文學習之旅。
“需要講的時候要多講,臉皮厚一點,講得不好,再繼續講,即使演講時說得不太好,下次再講……學習是一個沒有終點的過程,最重要是要有恒心……不要因畏懼別人怎麽想,而限制自己的學習能力……在學習華語方面,一定要有恒心,不怕挫折。”
持續探討如何激發母語學習熱忱
對于如何激發學生對母語的熱忱,黃志明表示,教育部將繼續探討如何讓母語學習變得更爲生動且生活化,讓學生在過程中激發想象力,體驗學習的樂趣。
步入第六個年頭的李光耀雙語基金,便通過資助雙語學習資源的開發,鼓勵雙語學習。黃志明周二(3日)趁開學第一天走訪伊麗莎白公主小學時,宣布雙語基金將資助個人或機構設計一套具有本地文化特色,適合5歲至10歲孩童的故事叢書。
黃志明表示,基金將繼續發展雙語學習材料,一些新計劃包括推出雙語兒童電視節目和網絡視頻等。
學校“孵育空間”培養學生毅力
攀岩牆、高空滑索、浮潛……後港小學的每名學生都有機會體驗不同的戶外活動,培養生活技能和勇于突破的毅力。
教育部長(學校)黃志明在專訪中列舉學校如何打造“孵育空間”,讓學生探索學習,後港小學是其中一所。
後港小學以戶外探險教育爲生活教育項目,校內設有攀岩牆、高空滑索等設備,讓各年級依據能力嘗試。學生也有機會走出校外,例如小三學生會參加浮潛、小六生劃皮艇等。
校長拉希達指出,毅力、永不言敗的特質往往得通過戶外群體活動磨煉而來。學生進行活動時得相互協作,從中建立團隊精神,校方希望學生通過活動內化這些價值觀。
小六學生陳歆慧(11歲)說:“攀岩時會挑戰不同高度,未必每次都成功,但我學會不氣餒,達到目標時很有滿足感。”
綠苑小學“玩具物語”激發創意思維
綠苑小學(Greendale Primary School)則以“玩具物語”(Toy Story)爲應用學習項目,讓各年級學生根據主題,利用再循環材料創作玩具模型。校方每周安排兩節課讓學生展開活動,爲期10周。小六生則在會考後進行。
科學部主任林淑燕指出,玩具創作結合不同科目的元素,包括科學、音樂、美術等。例如,小三學生制作能發出聲音的玩具,從中研究會影響音頻的元素。升上五年級時,他們憑創意制作能浮在水面或空氣的玩具,必須應用到浮力原理。
她說:“學生在反複的試驗中建立批判和創意思維,他們的協作和溝通能力也有所提升。”
表揚德惠中學五屆學生
在訪談中,黃志明特別表揚德惠中學五屆學生,爲配合去年50周年校慶培育“金禧胡姬”所付的心血,學生在研發過程中體現的就是勇于創新的態度。
德惠中學科學部主任林佳慧說,過去五年來,每年平均有40名修讀生物學的學生體驗以雜配技術培育胡姬花。每屆平均培育五至八個品種。
“學生將課堂所學的植物結構、授粉等知識,實際應用在現實生活。培育新品種胡姬幼苗,得在無菌的情況下進行,學生爲胡姬花進行授粉時須有正確的技巧,過程中培育失敗的體驗,無形中推動他們不斷嘗試和求進步。”
小一報名程序 近期不會調整
小一報名程序近期內不會調整,教育部在保持收生制度開放的同時,也要平衡各方包括校友的利益。
熱門小學經常出現學額供不應求,甚至在供校友爲孩子申請報讀的2A階段,也出現競爭激烈的情況。不時有家長要求調整校友、家長義工等優先權的做法。
教育部從2014年起,已經規定所有小學須預留20個學額給2B、2C階段的申請者。2B階段是供家長義工、會館與教會會員、社區領袖爲子女申請報讀,2C階段則針對其他與學校沒直接關系的家長。此外,在任何報名階段,公民都會獲得優先錄取。
黃志明指出,針對較前的報名階段各預留20個學額的規定,在維持開放的收生制度,以及照顧校友利益這兩者間已達致一定平衡。他認爲,校友能爲母校增添價值,有助塑造學校的文化,好些家長就是看中一代代校友爲母校塑造的文化與身份,因此想爲孩子報讀母校。校友爲母校的發展付出努力,因此校方在滿足家長對學額需求的同時,也得考慮校友的利益。
新加坡武裝部隊人員和教育工作者有許多相似之處,他們非常專業,並且敬業樂業,往往願付出額外心力,做好職責以外的事項。轉入教育界,對我來說不是一個巨大的轉變,主要熟悉整個教育環境……一些不同之處是,武裝部隊比較注重軍紀;教育界則更體現循循善誘的關懷。過去,工作環境90%是男性,如今則70%是女性……我的溝通方式有所轉變,如今會用更多時間去溝通,過去說話則比較直接……
——黃志明從政前是三軍總長,他談到出任教育部長後,如何在新工作環境做出調適
取得好的國際排名,對我們的師生是一種肯定,我們也應該感到驕傲。但如果我們盲目追逐排名,那會是一個錯誤。我會鼓勵教師繼續維持我國紮實的教育制度,傳授學生能應付未來需求的學術知識,但絕非僅此而已。我們必須灌輸學生掌握各種生活技能,同時讓他們培育價值觀,引導他們邁向成功的未來。
——黃志明談我國學生的閱讀能力、數學和科學知識在PISA和TIMSS國際評估中名列前茅
我們已經凝聚成一個團隊,重要的是我們如何找到最好的合作方式,以便爲國家人民服務。李顯龍總理非常坦白地說過,推動領導層更新是當務之急。我們都在確保自己能在下一任總理出現時,各盡所能,從旁輔佐他。以一個團隊的形式邁向共同目標,向來是我們采取的領導方針。
——黃志明談我國第四代領導班子對政治交班所做的准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