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德銘 報道 [email protected]
武裝部隊軍醫團●50周年
新加坡武裝部隊軍醫團計劃讓所有軍人接受“作戰夥伴急救”培訓,希望讓每名軍人掌握安全急救與護送傷兵的能力,提升挽救傷兵性命的概率。
戰場上槍林彈雨,如果戰友不幸受重傷,要等待數量有限的醫務兵趕來急救,寶貴的搶救時間或已流失。此外,要護送重傷戰友到安全地點還需懂得謀略,才不至于將自己置于險境。
新加坡武裝部隊軍醫團計劃讓所有軍人接受“作戰夥伴急救”(Combat Buddy Aid)培訓,使軍人都具備安全急救與護送傷兵的能力,提升作戰時挽救傷兵性命的概率。
武裝部隊軍醫團今年慶祝成立50周年,軍醫團總軍醫鄧光中准將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指出,全面落實“作戰夥伴急救”培訓的過程在進行中,目標是讓所有軍人都具備這方面的能力,包括全職國民服役人員。
目前,武裝部隊軍人都須學習心肺複蘇術(簡稱CPR)及用紗布包紮傷口等基本急救技能。
自2000年推出的“作戰夥伴急救”涵蓋的培訓項目則更多,包括讓軍人學習使用止血帶(tourniquet)爲嚴重傷勢止血,以及掌握爲體溫過低(hypothermia)及頭部受傷的戰友急救。多年來,只有特定部隊軍人接受“作戰夥伴急救”培訓。
鄧光中針對推廣急救培訓解釋說:“一個兵排有約30人,如果只依賴一名醫務兵,急救比例是1對30。若每名軍人都掌握作戰急救技能,急救比例將提升至1對1,挽救性命與避免傷勢惡化的概率將大大提高。”
鄧光中也提到,我國生育率下降意味著每名軍人更爲重要,而軍醫團肩負的責任是確保能更有效地讓軍人康複。“接下來,我們希望與更多醫院合作,讓需要專科醫藥服務的軍人能更快得到醫治,加速軍人康複複職。
軍醫團得順應軍訓改變
他也指出,武裝部隊不會因爲人力短缺而隨意調整體格配軍務等級(PES)的標准,刻意將更多軍人歸類爲適合作戰的體能類別。“我們會保持專業標准,不會擅自調整,並會征詢專業醫藥顧問及咨詢委員會,讓專家告訴我們什麽是安全規範……我們不會因爲要增加人數而改變標准,那或許是個捷徑,但不一定是最佳做法。”
談到軍醫團50年來的變化時,鄧光中說,軍醫團得順應軍訓的改變,爲軍人提供合適的醫務支援。“例如軍人操控無人器材已日益普遍,我們就得探討如何幫他們保持與提高專注力。”
現已退役、曾在1995年至2001年任軍醫團總軍醫生的李金福准將(66歲)透露,上個世紀70年代加入武裝部隊當醫生並不吃香,但情況如今已大有改善。
“軍醫團當年是很小的單位,在人們的觀念中,其發展空間不比一般醫院。但武裝部隊如今有獎學金吸引人才,並確保他們接受軍事醫藥訓練時也能接受專科訓練,在退役後可到醫院工作,因此職業發展空間比當年增加不少。”
李金福也指出,外界對醫務軍官的領導能力非常賞識,退役後到醫院或學府擔任領導職務的概率相當高。他在2001年退役後就到國防醫藥與環境研究院擔任處長,也在南洋理工大學李光前醫學院當執行副院長。
“我沒後悔加入武裝部隊當醫生,我不但有機會幫助設立成功的軍醫團,這經曆也助我建立品德、樹立價值觀,讓我退役後能繼續發展事業,爲國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