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藝理會主導的國家音樂調查報告發現,過去12個月,98%受訪者都有聽音樂的習慣,年輕族群對音樂的興趣較高,多數從電子音樂庫選音樂,年長者多數聽電台。
國家藝術理事會主導的《國家音樂調查報告》出爐,調查發現世代差異區隔了音樂消費習慣;民族音樂則突破流行樂的壟斷,進入受歡迎音樂類型榜單三甲。
這是本地首個音樂消費與聆聽習慣的調查報告。
藝理會聘請亞旭市場研究顧問公司策劃調查,他們根據本地人口比例(年齡、種族、公民與永久居民、住宅類型等比例),上門訪問1000人,于今年5月至6月完成訪問工作。
報告發現,過去12個月,98%受訪者都有聽音樂的習慣,當中93%每周至少一次,62%更是每天聆聽。
相較15歲至24歲的年輕族群,65歲以上樂齡人士普遍對音樂的興趣與消費頻率更低(約70%對比50%)。
年輕族群傾向自主選擇音樂,多數從個人電子音樂庫選取音樂;年紀越大則越習慣被動式收聽電台。
兩代人對待音樂的態度也不同:越年輕越習慣一心多用,音樂往往作爲做課業或路途中的背景音樂,年紀越大則越傾向于專心聆聽音樂,放松身心。
雖然總體來說,收聽電台節目仍是受訪者接觸新作品的最主要管道(65%),但25歲以下年輕族群卻更習慣從網絡平台認識新作品。
報告也列出了受歡迎的音樂類型:流行歌曲(61%)、嘻哈(27%)、民族音樂(19%)、舞曲/電子樂(16%)、搖滾(16%)。
語言方面,英語歌曲占最大比重(77%),且有超過九成年輕族群習慣聽英語歌曲。華語歌曲則排在第二位(61%),其後是純音樂作品(17%)、韓語(15%)與馬來語歌曲(12%)。
這次調查也發現,三分一受訪者過去一年參與至少一場音樂活動,流行演唱會、嘻哈演唱會與西方古典音樂會,是最受歡迎的三項音樂活動。此外,45歲以下者參與音樂活動的頻率也較45歲以上者高。
藝理會也借此調查了解公衆對本地音樂的認識與接受程度,71%受訪者表示有聽本地音樂作品,當中的35%一周至少聽一次,8%每天都會聽本地音樂。
有趣的是,調查報告也整理了受訪者不聽本地音樂的五個常見理由:
一、少有機會聆聽/不知道本地有哪些音樂人才與作品(43%)
二、對本地音樂不感興趣/傾向于外國音樂(42%)
三、很難獲得本地音樂(20%)
四、本地作品不吸引人/品質不佳(17%)
五、本地作品不夠多元(16%)
爲了提高本地音樂的能見度,藝理會將與本地網絡音樂平台Bandwagon合作,推出Hear65計劃,推廣本地音樂。平台創辦人陳憲耀說,目前正在積極招募合作夥伴,希望能借此計劃展現本地音樂的多元面貌。
藝理會音樂拓展副司長郭志偉受詢時則說,這次調查獲取了寶貴的數據,但仍有不足,他們發現目前關于本地人是否願意付費消費音樂的課題的數據還不夠准確,因此沒有在發表之列。藝理會打算每兩年做一次調查,希望能提供更完善的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