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好的環境只是外因,還需有父母的管教和約束。
《孟母三遷》的故事相信很多人聽說過,孟子是大家熟悉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實小時候也很貪玩,且喜歡模仿,孟母爲了給孟子一個好的學習環境搬了三次家。
當第三次搬到學校附近,看到孟子學習禮儀之道時,孟母覺得終于找到了久居之地,可即便這樣,孟子還是逃學了,當時孟母正在織布,看見後生氣地把布匹割斷,責備他說:“你讀書就像我織布一樣。織布要一線一線地連成一寸,再連成一尺,再連成一丈、一匹,織完後才是有用的東西。學問也必須靠日積月累,不分晝夜勤求而來的。你如果偷懶,不好好讀書,半途而廢,就像這段被割斷的布匹一樣變成了沒有用的東西。”
孟子至此開始專心讀書,後來終于成爲一代大師。
沒有哪個人的成功是可以輕而易舉的,成功的背後必有父母的陪伴和嚴厲。
有一句話說的好:“好孩子都是管出來的!”
孩子本性好玩,是沒有自覺性和意志力的,而孩子的自覺性靠哄、靠說教是不行的,還需要以身作則,不能你在玩手機卻指望孩子認真學習。意志力的訓練更需要長期堅持,不能三天打漁兩天曬網。
不要指望孩子自覺喜歡上讀書,孩子的世界有的只是好奇心,我們要在滿足他的好奇心的同時,爲他打開求知的大門,循循善誘,提高他的學習興趣。
但有興趣還遠遠不夠,因爲孩子的天性是玩,而且是“不專一”的玩,看見其他小朋友有的他想玩,看見沒見過的東西他也想玩。
因此給孩子制定一個合理的時間表很重要,在玩的時間可以盡情地玩,但在規定學習的時間內,一定要沉靜下來學習,絕不能松懈。
音樂天王周傑倫,小時候也坐不住,母親拿著藤條在旁邊監督他,從四歲開始練鋼琴,每天兩個小時,雷打不動。
周傑倫成名後,特別感激母親的一番苦心,特意創作了《聽媽媽的話》表達感恩之情。
對孩子適當的放手,也是孩子成長的一種曆練。
千萬別想著依靠網絡的一些教育專家的咨詢就可解決一切,那樣太片面。每個孩子都有其特性,最了解孩子的莫過于父母,根據自家孩子所長來制定貼身可行的計劃更重要。
孩子在自覺性未能形成一種習慣時,必須要有家長從旁監管。而好習慣的培養越早越好,因爲好習慣的形成需要漫長的過程,而壞習慣的養成卻輕而易舉,所以盡早在孩子未定型前給予正確的引導,讓他有條不紊地去執行,從而養成自覺性。
在學習過程中,難免會遇到挫折,心智越脆弱的孩子越容易産生厭倦和抵觸心理。這時的父母不但要堅持陪讀和疏導孩子,更要狠下心來,讓孩子學會積極面對困難和想辦法解決困難。因爲現在逃避小困難,以後面對大事就會膽怯,潛意識認爲自己辦不了,那樣的孩子只能躲在父母身後,永遠也長不大。
孩子的可塑性,取決于父母教育的態度和方向。
曾看過一篇報道:一個不識字的父親教出了清華大學的兒子。媒體采訪他是怎麽辦到的?他說他只是在兒子學習時,坐在一旁,然後讓兒子幫他講解一遍今天所做的。
故事聽起來很簡單,但認真思索就會發現這位父親過人的教育方式。以自己的不懂爲出發點,通過請教兒子的方法,既讓兒子進一步鞏固了當天的知識,又滿足了小孩子的表現欲望,從而激發了兒子不斷進取的求知心。
小孩子也是有虛榮心的,合理利用這份小心思,有時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小孩子通常會在得到一個表揚後,想再多要一個,不吝啬的贊語會讓孩子一步一步朝著你的預定方向前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古人說“養不教,父之過”,這個教是恩威並施。“棒”作爲一種威懾和手段,不是一味打罵,只是讓孩子知道父母不是無的放矢,從而學會管住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