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區社區發展理事會上星期六在大巴窯中心舉辦“舊物改造市場”活動,通過展示和工作坊等,激發創意和鼓勵更多公衆進行舊物改造,共吸引超過5000名公衆到訪。
侯佩瑜 報道
母親患子宮癌期間利用廢紙制成紙藝品,找回人生意義,女兒在母親去世12年後擺攤將紙藝品出售完成母親遺願,倡導廢紙循環再用理念的同時,也把所得全數捐給慈善。
中區社區發展理事會上星期六(2日)在大巴窯中心舉辦“舊物改造市場”(The UP Market)活動,通過展示和工作坊等,激發創意和鼓勵更多公衆進行舊物改造,共吸引超過5000名公衆到訪。
這是中區社理會連續第三年舉辦“舊物改造市場”活動,今年參加的攤位共有30個,攤販利用舊物制成各種可再使用的物品售賣,包括皮包、手提袋、飾物、擺設品和手工藝品等。
攤販將把部分營收捐給國家公園局的“個人植樹計劃”(Plant-A-Tree Programme),每捐獻200元,公園局就會在區內種一棵樹。
參與擺攤的劉倩孜(30歲,執行員)告訴《聯合早報》,她是爲了亡母擺攤的,攤位也以母親的姓氏“宋紙藝品”命名。
她說:“母親在2001年被診斷罹患子宮頸癌第三期,不過她勇敢抗癌,期間還自己摸索用廢紙剪紙以及制作書簽,不僅能分散注意力,也重新找回人生意義。”
然而母親在2005年不敵病魔離世,她生前一直希望把制作的上百個紙藝品賣出並捐給慈善。”
她補充說:“這些年來曾嘗試到跳蚤市場擺攤,但發現那不是最好的平台,最近才獲知有舊物改造市場活動,發現這完全符合母親倡導廢紙循環再用的理念,于是決定參加。終于能在12年後實現母親的遺願,我會把所得全數捐給慈善。”
總理公署部長兼人力部和內政部第二部長楊莉明是活動嘉賓,她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中區社理會找到一個非常具趣味性的做法,讓廣大群衆能分享再循環的環保信息。從當天各個不同的活動中能看到,人人都能在日常生活中參與環保,也能讓新加坡成爲一個零垃圾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