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況報道
在本地,有許多人爲家庭和工作貢獻付出之際,希望發揮‘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大愛精神,
關懷其他孩子;有的提倡社會公義,要給弱勢孩童一份希望,幫他們發揮潛能。
記者10月間參與世界宣明會新加坡分會的蒙古探訪活動,了解這個國際人道救援機構如何推行‘兒童助養計劃’,
支持當地的援助項目,也見證助養人和助養孩子之間一份超越國界和血緣的關愛。
張秀萍過去七年多來花了約六萬元,陸續助養13個國家和地區的49名貧困孩童,她的目標是未來兩三年內,將助養孩子人數增至100人。
對保誠保險新加坡財務服務總監張秀萍(56歲)來說,立下這個目標,背後動力,除了基督教信念,更大的意義在于挑戰和鞭策自己,在能力所及的情況下,盡量幫助更多孩童脫離貧窮。
張秀萍七年前因公司的社會企業活動得知世界宣明會(World Vision)的“兒童助養計劃”,決定助養一名柬埔寨女孩,每月爲她資助45元。
捐款不直接交給助養孩童或家庭,而是同其他助養人的捐助彙集起來,用于發展孩子所生活社區的教育、食水、醫療、營養及經濟發展,爲整個社區帶來可持續發展。助養期間,資助者會定期收到孩子的進展報告、來信和照片。宣明會也鼓勵資助者與孩子保持聯系。
近1萬6400國人參與兒童助養
張秀萍經過一番思考後,認爲自己有能力付出更多,從2011年起,每年評估財務狀況,逐漸增加所助養的孩子。除了東南亞國家,她的助養孩子還來自斯裏蘭卡、尼泊爾、印度、中國、蒙古、非洲贊比亞(Zambia),以及以色列西岸區等。
新加坡目前有近1萬6400人像張秀萍一樣參與世界宣明會的兒童助養計劃,共助養13個國家超過2萬4400多名孩子。最受本地助養人支持的國家依次爲柬埔寨、蒙古和埃塞俄比亞。助養最多孩子的是一名外籍女士,她通過本地代理人資助1900名孩童。
張秀萍認爲,助養素未謀面的小孩,關鍵不在于人數多寡,而是能在某種意義上,參與這些孩子的成長,助他們實現夢想。“我希望爲自己的三個女兒樹立榜樣,提醒她們不要以自我爲中心,盡可能要回饋社會。”
在美國醫療科技公司美敦力擔任亞太區高級主管的連淑萍(48歲),參與過五次世界宣明會的探訪之旅。上個月,她第三次走訪蒙古,探望她資助的兩名女孩,也了解當地的發展需求。
連淑萍約20年前開始助養孩童。當年,她和丈夫婚後無子女,因爲“希望有一個孩子呵護”,她偶然看到世界宣明會的宣傳冊子,決定助養一名非洲萊索托(Lesotho)的男孩。
她後來同丈夫先後領養三名子女,感恩幸福的同時,不忘施福,對助養計劃的資助沒減反增。
當助養的萊索托孩子12年前開始自立,從計劃中“畢業”後,連淑萍在宣明會安排下資助一名兩歲蒙古女孩。她七年前首次走訪蒙古,實地了解計劃對當地孩子和社區的幫助後,決定助養多一名蒙古女孩。她目前有五個助養孩子,另三名來自越南、贊比亞和以色列西岸。
助養孩子其家人也獲益
“我起初對每月出資45元不太在意。直到首次和蒙古助養孩子見面,發現孩子的母親很激動,緊握我的手不放,她感謝我助養她女兒,讓他們一家也獲援助。我深切體會到,一個孩子獲助養,其家人和社區也獲益。”
佩汝德蘭(Purevdulam,12歲)是連淑萍助養的第一個蒙古女孩。她每年給連淑萍寫三四封信,對助養人常在回函中叮囑她天冷加衣,感到窩心。“這份關懷激勵我努力學習。因爲認識了助養人,我對外面的世界很好奇,未來想成爲一名外交官,走遍世界。”
連淑萍多年前也受惠于善心人士的資助。她17歲時,家裏因父親生意失敗面對經濟困難,念理工學院的她,獲匿名人士通過校方每月資助500元長達兩年,令她銘記至今。
“我告訴助養孩子,助養計劃總有一天會結束,到時我們未必會再保持聯絡。希望你們將這份關懷傳送下去,幫助其他人,就是對我最好的回報了。”
有意了解世界宣明會兒童助養計劃詳情,可上網www.worldvision.org.sg。
蒙古前杭愛省3萬余人受惠
過去15年來,本地助養人通過世界宣明會的兒童助養計劃,資助蒙古前杭愛省扶貧計劃,爲當地人的教育、食水與衛生、醫療與營養、兒童保護及經濟發展,帶來實質的改善,受惠者達3萬7000多人。
蒙古在上世紀90年代初結束長達70年的社會主義政權統治,轉型成民主制度,一度靠采礦業取得快速經濟發展。然而,這個産業沒有惠及一般民衆。近幾年因礦産需求減少,加劇貧富差距和失業率,衍生出酗酒、犯罪和家庭暴力等社會問題。
世界宣明會在蒙古的工作20多年前就開始。蒙古21個省當中,宣明會目前在17個省,以及首都烏蘭巴托的七個地區設有援助項目。它以成立“區域發展項目”的方式推行援助計劃。一個社區的發展年限常介于10年至15年,這也是每個孩子的助養期限。宣明會的目標是協助弱勢社區自力更生。
本地有2165人助養蒙古小孩
本地有2165名助養者資助蒙古小孩。10月底,本地助養人走訪世界宣明會(新加坡)支持的蒙古中南部前杭愛省(Uvurkhangai)的“區域發展項目”,考察援助計劃,也探訪受益家庭和學校。
衛生和教育是這個區域發展項目的其中兩大重點。蒙古大部分村莊學校只設戶外茅坑式廁所供學生使用,不但衛生條件差,學童在寒冷冬天還面對在茅廁滑倒的風險。宣明會在前杭愛省已爲三所學校建造具備沖水式馬桶和洗手盆的室內廁所,讓該省受援助社群中能享有有現代化衛生設施的孩童,從三年前不到兩成增至目前的八成。
蒙古學前至高中教育雖免費,但貧困家庭買不起上學用品,加上需要孩子從事勞作,導致不少弱勢孩童失學。宣明會通過爲學校提供學習用品、師資培訓,以及經濟援助,讓更多孩童有機會上學。接受援助的社區中,幼兒園報讀率從之前不到一半,提升至目前逾八成。
世界宣明會將在2019年之前結束該省的區域發展項目工作,已啓動的援助計劃將由當地人接管。
明年開展色楞格省援助項目
明年初,宣明會將開始進入蒙古北部的色楞格(Selenge)省開展一個新的“區域發展項目”,接下來10年至15年,將有2000至3000名孩童有待助養。
蒙古之行也是世界宣明會首次帶領助養人走訪兩個不同蒙古省份的區域發展項目。世界宣明會(新加坡)將負責爲色楞格省的新區域發展項目推行兒童助養計劃等。它希望目前資助蒙古孩童的助養人,繼續支持新項目所援助的貧童。
牧民受自然災害困擾
色楞格省靠近蒙古與俄羅斯邊界,人口約9萬人,約三成在貧窮線下掙紮,月入不到24萬圖格裏克(約133新元)。宣明會要將援助項目推展到該省六個地區,目標是讓逾1萬7000人受惠。
近年來,以傳統畜牧業或養殖業爲生的蒙古牧民或農民,因氣候變化等因素,不時遭遇嚴重雪災,導致牲畜凍死而陷入經濟困境。色楞格的牧民也深受這個自然災害的困擾。
宣明會計劃在這裏推展一項稱爲Graduation Approach的全方位扶貧配套,爲有需要家庭提供物資、技能培訓及傳授理財和儲蓄知識等,賦予他們脫離貧困能力。援助配套在前杭愛省行之有效,讓超過150戶家庭受益,不少牧民獲技術和資金支持,擴大至經營小本生意,提高了收入。
助養一名菲律賓女孩的葉慧玲(39歲,工程師),參與此次蒙古之行,除了因向往這個“草原之國”的魅力,也希望實地了解宣明會的工作。
“如果以一名普通旅客的身份來觀光,看到的事物或許受一定的局限。隨世界宣明會來蒙古探訪,有難得的機會從不同的角度了解當地風土人情、社會和經濟情況。”
個案①
盼改善童工問題
生長在蒙古色楞格省的秦巴托(11歲,圖),一家人靠放牧爲生。然而,去年的雪災導致他們喪失大部分牲畜,如今一家難以溫飽。
秦巴托5歲起就參加賽馬,賺取獎金和上學用品。去年夏天,他還在一項賽馬活動中奪冠。
蒙古兒童騎手因賽馬而傷亡的問題,近來引起關注。然而,活動難以禁止,也因爲它也是窮人家的一份收入來源。據當地官方數據顯示,每年有超過1萬6000名兒童騎手參加賽馬活動。
兒童賽馬與童工問題待改善
蒙古政府去年2月禁止兒童騎手參加春季及冬季賽馬,但這項條規並沒有嚴格執行。春季和冬季的嚴寒氣候,對兒童騎手尤其危險,不但會患上凍瘡,也容易摔下馬受傷。
另一方面,像色楞格這類礦資源豐富的省份,也有不少童工問題。許多家長爲增加收入讓孩子到非法礦場采礦。
世界宣明會(蒙古)北區主管登紮布(Tsendjav Vanching)說,宣明會在色楞格省開展區域發展項目後,除了提升基本衛生設施和落實經濟援助,加強對兒童保護及權益的意識也是一大工作重點。她相信,當地人生活條件獲提升,兒童賽馬和童工問題有望獲改善。
個案②
曾被助養如今助弱勢童
世界宣明會工作人員博比(Bombi D.Otgonkhuu,28歲,圖中),自己也曾是一名助養孩童,對他所援助的弱勢孩童面對的掙紮有切身體會。
家鄉在烏蘭巴托的博比,年幼時家境清貧,常得和三個哥哥在夜裏偷別人家的煤炭禦寒。他10歲開始獲一名香港助養人資助長達10年。體弱多病的他,一度患上骨質疾病須動手術,母親向世界宣明會求助,讓他獲得醫藥費的支持。
然而,年幼的博比有些“叛逆”。當年世界宣明會工作人員上門了解他的近況時,他常故意躲開他們。如今,輪到他尋訪躲避他的助養小孩。
“這些小孩和當年的我一樣,擔心被同學取笑是窮人家孩子,不喜歡給人知道自己被助養。我後來意識到,兒童助養計劃的意義在于助養人爲扶持這個社區獻上的心意。如今我會告訴孩童,你們代表這個社區,助養人通過你們對社區有進一步了解,你們是在爲社區的發展盡一分力。”
博比高中畢業後,獲宣明會資助上大學修讀軟件工程,畢業後爲宣明會服務,負責宣傳事務。他擅長攝影及視頻剪輯,也協助指導學校的學生記者俱樂部。“這份工作最大的滿足感是,以過來人身份啓發弱勢孩童力爭上遊,創造更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