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6月6日早6時30分,以英美兩國軍隊爲主力的盟軍先頭部隊總計17.6萬人,從英國跨越英吉利海峽,搶灘登陸諾曼底,發起了人類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兩棲登陸作戰,撕裂了希特勒的大西洋壁壘並正式開辟了西歐的第二戰場。
諾曼底登陸的勝利,宣告了盟軍在歐洲大陸第二戰場的開辟,意味著納粹德國陷入兩面作戰、腹背受敵的困境,徹底粉碎了德軍企圖以西線部隊挫敗美英登陸後再抽出50個師轉用于蘇聯戰場的如意算盤。到了1944年8月,稍有軍事常識的人都清楚,德國的最後失敗已不可避免。而諾曼底的勝利,就是敲響了納粹德國的喪鍾。
鮮爲人知的是,在這次被稱爲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陸作戰的諾曼底登陸中,曾有一批年輕的中國軍人在盟軍中效力!
留洋學習曆盡艱辛
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戰進入反攻階段,中國的抗日戰爭正處在“相持階段”。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經過精心籌備,召開了一次旨在加強海軍建設的特別會議。會議最終達成共識:派遣一批精英出國留學,爲以後的海軍發展做好准備。隨即,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籌備處通過嚴格篩選,在上千名海軍軍官中挑選了85人,其中60人去美國,25人去英國。
1943年6月,赴英學習的25人出發。他們先從重慶到昆明,在昆明乘坐美國人的飛機穿越喜馬拉雅山到達印度的加爾各答,後搭火車到孟買,乘商船前往英國。
當時,德國潛艇對反法西斯同盟國實行海上封鎖,商船必須有海軍艦隊護航才安全。這25人乘坐的商船所在船隊,就是由1艘巡洋艦和7艘驅逐艦護航的。沒想到,船隊行駛到地中海還真碰上了德國潛艇,年輕的中國海軍軍官們平生第一次見識了真正的海戰:兩艘驅逐艦脫離編隊向潛艇進攻,一艘驅逐艦負責用儀器跟蹤潛艇,鎖定目標、發出指示,另一艘則發射深水炸彈攻擊德國潛艇。各艦的密切協同,讓德國潛艇占不到半點便宜,最終狼狽逃竄。就這樣,留學生們輾轉多地,曆盡艱險,耗時3個多月終于到達英國。
在赴英留學的25人中,有4人被分到樸茨茅斯輪機學校學習輪機專業,而有著百年悠久曆史的格林尼治海軍學院則爲盧東閣、郭成森、王顯瓊和黃廷鑫等21名中國留學生專設了一個“中國班”,一切按英國皇家海軍的傳統要求,爲他們系統教授英語、航海、魚雷、槍炮等課程。
經過3個月的短期培訓,英國皇家海軍根據戰時需要,將這些留學生派往各個戰區,登艦實習。黃廷鑫、王顯瓊被分配到“搜索者”號輕型航空母艦,盧東閣和郭成森等則登上了“肯特”號重型巡洋艦。
海戰場上嶄露鋒芒
1943年,北大西洋和北冰洋制海權爭奪戰進入白熱化階段。希特勒爲切斷美、英盟軍向蘇聯運送軍火物資的海上要道,派遣駐挪威阿爾塔峽灣的惟一能出航作戰的大型戰艦“沙恩霍斯特”號戰列巡洋艦,出海截擊盟軍護航的運輸隊。
英國皇家海軍得到情報,立即出動,從大西洋馳援北冰洋,由3艘航空母艦、1艘戰列艦、14艘驅逐艦、2艘巡洋艦、10艘潛艇組成的特混艦隊,打響了著名的“北角戰役”。
12月26日傍晚,“肯特”號響起警報。當時,郭成森正在駕駛台值更,他與盧東閣被分配到艦艏1號、2號主炮塔任副炮長。北極的隆冬,白天只有兩三個小時,但強烈的亮光照得周圍海域如同白晝。這時,德軍王牌艦“沙恩霍斯特”號完全暴露在英國皇家海軍層層排列的密集炮口之下,英國艦隊頓時重炮齊鳴,震蕩海域,最終將其擊沉。23歲的郭成森第一次體驗到了實戰的滋味。
“沙恩霍斯特”號被擊沉之後,希特勒海軍力量大減,其被稱作“北方孤狼”的海上巨型堡壘“提爾比茲”號戰列艦,也已被英國皇家海軍擊傷,暫避挪威阿爾塔港“養傷”。英國皇家海軍不失時機,決定向“提爾比茲”號實施攻擊。
1944年4月30日淩晨,英艦駛近阿爾塔港,一批接一批“劍魚”式飛機從航空母艦上起飛,把數百枚1600磅重型炸彈投向了這個4萬多噸級的海上“巨無霸”。此役令“提爾比茲”號遭受重創,3個月內無法參戰,爲諾曼底登陸掃清了一大障礙。
戰鬥中,德軍瘋狂反擊。擔任副值更官的郭成森眼疾手快,在發現德軍潛艇襲來的瞬間,迅即發出“右前方,發現敵潛艇”的口令,同時按響了警鈴。“肯特”號一個急拐閃避,兩枚魚雷擦著舷邊掠過軍艦左側。
“肯特”號完成任務返航時,郭成森和盧東閣被邀請與艦長共進晚餐。這是艦長對作戰有功軍官給予的一種獎勵和榮譽。席間,他詢問了兩位中國軍官的參戰感受,郭成森回答:“這是一次千載難逢的機會,也是一次終生難忘的鍛煉,我們一定把所學的本領,用于將來的中國海軍建設。”
“很好!”艦長高興地舉起酒杯說:“願大西洋的戰火把你們鍛煉成鋼,祝中國海軍早日強大!”
鏖戰諾曼底建功勳
1944年6月6日,決定法西斯德國命運的諾曼底登陸戰役打響。郭成森等21名留學英國的中國軍官全部參加了諾曼底戰役的海上作戰,他們有的在巡洋艦和驅逐艦上,有的在戰列艦上,還有的在航空母艦上,作爲諾曼底作戰的普通一兵擔負主攻和掩護任務,自始至終參與了這次偉大的作戰行動。
在登陸灘頭,盟軍遭到德軍炮火猛烈壓制,“肯特”號等盟軍軍艦擔負了火力支援任務,接近海岸實施炮擊。郭成森在這次大決戰中表現出色,指揮發射炮彈數千發,不僅摧毀大量德軍的岸防設施,而且還在布雷封鎖作戰中,擊沉一艘德國大型救生船和4艘運輸船。
當時與他同艦作戰的還有盧東閣和白樹綿。由于保密嚴格,他們在出發前還不知道作戰計劃。後來據盧東閣回憶,當時的戰鬥場面非常壯觀、非常慘烈。周圍全是艦艇,大大小小、各種用途的軍艦簡直是擠在一起。炸彈在艦艇周圍爆炸,掀起的水柱比艦橋還高。雖然盟軍發動炮火襲擊時是在夜裏,但天空被炮火照得通紅通紅的,能夠看見一大片艦隊。炮聲、水聲震耳欲聾,連周圍的人說話都聽不見。盟軍艦隊在進攻時遇到了一艘巨大的德國軍艦,比“肯特”號重型巡洋艦大好多,簡直像一座山一樣漂浮在水面上。艦舷的鋼板特厚,很難把它擊沉。當時不光是“肯特”號軍艦在打這艘德艦,還有其它的盟軍軍艦一起來圍攻它,用了很多炮彈才把它擊沉。
黃廷鑫也是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參加諾曼底登陸行動的。據《親曆與見證:黃廷鑫口述記錄——一個經曆諾曼底戰役中國老兵的海軍生涯》一書介紹,1944年6月5日晚,當“搜索者”號航空母艦從貝爾法斯特出發的時候,黃廷鑫、葛敦華與其他英國士兵都認爲,這只不過是去執行一次普通的護航任務,“搜索者號”航空母艦出發後繞到了英吉利海峽,由南往北遊弋,主要任務是外圍反潛,防止德國潛艇給登陸行動造成威脅。
當天晚上,黃廷鑫沒有值班任務。第二天淩晨,當官兵們從BBC廣播中聽到盟軍已經在諾曼底成功登陸、摧毀了德國人“大西洋壁壘”的捷報時,艦員們還是很冷靜地看待這一消息。“我們對此事十分謹慎,不知道我們的空降部隊在諾曼底是否能站得住腳。因爲,在此之前,英國在海上已經吃了不少苦頭。”
黃廷鑫吃完早餐後,來到駕駛台值更。“我看見飛機一排排地出發,對敵方進行地毯式的轟炸,每天都是頭一天晚上去轟炸,早上4點鍾左右回來,天空中的飛機都是黑壓壓的一片,一掠而過,就像天空中的飛鳥,至少有1000多架。這樣的情況持續了兩三天。”
在這幾天裏,黃廷鑫一直急切地打聽著有關戰爭進程消息和其他中國留英軍官的消息。當盟軍向縱深推進的消息陸續傳來之後,黃廷鑫振奮不已,他爲盟軍獲得的巨大勝利而振臂高呼,也爲同胞戰友的平安歸來而歡欣鼓舞。
時光荏苒。62年後,即2006年7月5日,法國駐上海總領事館總領事薛翰來到杭州,代表法國政府向88歲的中國老人黃廷鑫頒發了一枚法國最高級別的榮譽勳章——“榮譽勳位騎士勳章”,以“表示對所有參加過這場戰役的中國人的感激和謝意”。
參戰英雄今何在
幸運的是,全程參戰諾曼底的21名中國軍人無一傷亡,並于1946年2月經香港返回祖國。
這些學成回國的青年軍官立即得到國民政府的重用。郭成森先是被分配到國民黨中央訓練團軍官訓練隊當隊長,接著被任命爲國民黨海軍部旗艦“長治”艦代理少校副艦長。這期間,中共地下黨組織與郭成森取得了聯系。從此,郭成森在黨的領導下,利用隊長、教官和副艦長的身份,團結發展了大批進步青年軍官和士兵。
1949年5月1日,郭成森的學生、“永興”艦航海官陳萬邦帶領部分進步官兵在長江浏河口發動起義,但不幸失敗。國民黨當局隨即下令:“立即逮捕郭成森,就地槍決!”
在地下黨的掩護下,郭成森迅速撤離“長治”艦,來到剛解放的上海,以隱蔽的身份繼續從事策反軍艦的特殊鬥爭。1949年9月9日,“長治”艦在長江口舉行起義獲得成功!
新中國成立前夕,華東海軍司令員兼政委張愛萍任命郭成森爲“長治”艦艦長。1949年10月6日,經張愛萍親自介紹,郭成森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産黨。
後來,郭成森擔任過海軍司令部的第一任航海業務長。人民海軍許多航海規定、條令、條例和航海教材,甚至一些航海名詞都出自他的手筆。1955年,郭成森調往海軍大連艦艇學院任教官、船藝系主任,培養了一大批艦長、航海長等基層海軍軍官。1985年郭成森從艦艇學院研究員崗位離休。2004年5月去世。
此外,當年逐漸醒悟、隨部起義加入人民海軍的還有盧東閣、黃廷鑫、王顯瓊、張家瑾等人。
盧東閣是當時外派人員中年齡最大的一個,回國後在國民政府海軍中先後擔任過中校參謀、艦長、海軍總司令部上校作戰處長。1949年2月25日,隨巡洋艦“重慶”號起義,參加了人民海軍,曆任大連海軍學校航海系主任、南京軍事學院海軍系技術教授學會副主任、海軍學院軍事學術研究部副部長等職。1983年7月加入中國共産黨,先後擔任江蘇省政協委員,全國政協第六、第七屆委員。1997年在北京病逝。
王顯瓊,1949年5月參加華東軍區海軍,曆任軍事學院海軍系教員、海軍學院兵種教研室副主任,編寫教材上百萬字,被評爲先進教員。20多年前病故。
黃廷鑫,參戰回國後在國民黨海軍司令部作戰處任職。國民黨撤退台灣時,他選擇了留在大陸參加人民海軍,先後任護航艦“武昌號”副艦長、華東軍區海軍槍炮業務長、大連海軍學院教員。1958年轉業,2009年在杭州去世。
張家瑾,1949年春加入人民海軍,曾在上海海軍司令部任參謀。1966年去世。
歲月無情,當年的參戰英雄有些已經離開人世,還有一些情況不詳。但曆史不會忘記,這些爲人類和平揮灑青春、抛灑熱血的中國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