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過韓國旅遊的朋友,肯定對韓國的地名有很深的印象,例如街道邊隨處可見的用韓語和漢語雙語標注的地名,以及各式各樣和中國重名的地名。
韓國地圖上的“中國地名”
不要想太多,這些韓國的漢語地名並不是爲了方便中國遊客而特意“翻譯”的,而是韓國的諺文表音不表意,爲了准確表達地名的含義,所以形成了用漢語標注地名的傳統,這才有了那些和中國重名的地名。
那麽問題來了,爲什麽韓國人要用漢語標注地名,又有多少地名是從中國“偷”來的?
先來簡單梳理一下朝鮮半島的曆史,方便大家理解古代朝鮮對中國的“崇拜”。
在中國商周時期,朝鮮半島還只是一塊被中國人視爲“蠻夷”的荒蕪之地。周武王滅商之後,殷商宗室箕子逃到朝鮮半島並在那裏建立了政權,史稱箕子朝鮮。由于地處偏遠,人畜無害的箕子朝鮮一直傳承到西漢,最後被燕人衛滿所滅,衛滿建立的新政權被稱爲衛滿朝鮮,而箕子朝鮮的宗室則跑到了南邊的三韓部落,將這些部落民聯合起來,建立辰國。
衛滿朝鮮沒存續多久就被“雖遠必誅”的漢武帝給滅了。漢武帝征服衛滿朝鮮後,在朝鮮半島上設立了樂浪、玄菟、真番、臨屯四郡,簡稱漢四郡。漢朝作爲中國曆史上最強盛的王朝之一,其制度、文化、習俗等對朝鮮半島的文明發展進程産生了深遠的影響,關于韓國的地名文化,我們也將從漢朝對朝鮮的影響說起。
韓國影視劇中,世宗大王創制文字的場景
我們接著聊朝鮮的曆史。
到了西漢末年,生活在玄菟郡的一個名叫高句麗的部落,趁著漢室衰微脫離漢朝獨立建國。由于長期受漢文化熏陶,高句麗人在建立政權後,照搬了漢朝的制度,在自己的國家內也搞起了郡縣制,例如漢山州、唐城郡、羽谷縣等,七七八八攏共設置了160多個州郡縣。
到了公元4-5世紀,朝鮮半島南部逐漸從部落聯盟發展成爲國家政權,並先後成立爲新羅、百濟兩個國家,與北邊的高句麗呈三國鼎立之勢,此後的兩百多年也被稱爲朝鮮的前三國時代。
白袍小將薛仁貴就是唐征高句麗過程中崛起的大唐名將
新羅在唐朝的幫助下很快統一了朝鮮半島,但就像暴發戶一樣,新羅並沒有管理“大公司”的經驗,設置什麽“部門”,取什麽“職稱”都是一頭霧水。本著“原創不如白嫖”的原則,新羅索性直接照搬中國的行政制度和地名文化,有模有樣的學了起來。
到757年景德王時期,新羅參照中國的九州,在朝鮮半島上劃分了自己的九州,即漢州、朔州、溟州、熊州、尚州、全州、康州、良州、武州。在州之下設郡,郡之下設縣,行政區的通名完全向中國看齊,俨然一副小中國的模樣。
雖然新羅通過派遣留學生從唐朝那裏學來了不少東西,但這些度過金的“海歸”留學生越看新羅越覺得腐朽落後,于是決定“全面西化”改造國家(這段曆史有沒有很熟悉?)。然後,挺了一百多年的新羅就分裂了,進入高麗、百濟、新羅並立的後三國時代。
高麗四京
高麗在“州”這個行政通名的設置上,也有了自己的一套標准。某某地誕生了一位王子或皇後,設一個州紀念一下;國王出巡在某個地方待了幾日,設一個州紀念一下;某個權臣覺得自己牛叉了,在自己老家設一個州紀念一下……凡此種種,導致朝鮮半島上的州從最初的九州變成十幾州、幾十州。
再後來,玩壞了的州級區劃和王氏高麗被一同掃進了曆史垃圾堆,新羅貴族李成桂通過兵變接管了朝鮮半島。
作爲朝鮮最大明粉頭子的李成桂,選了“朝鮮”與“和甯”兩個國號,叫使者送去明朝,請朱元璋爲朝鮮禦賜國號。朱元璋答複道:“東夷之號,惟朝鮮之稱美,且其來遠,可以本其名而祖之。”于是朝鮮的名字就這麽定了下來,李成桂建立的政權也被稱爲李氏朝鮮。
朝鮮八道
在廢州設道的同時,李成桂也廢除了高麗時期的四京制度,將都城從開京遷往漢陽,並改名爲漢城,而漢城這個地名一直沿用到2005年才正式更名爲如今的首爾。
由于韓國和中國重名的地名非常多,下面重點講講首爾舊稱漢城以及韓國最大的河流漢江,他們爲何取名爲“漢”。
根據《朝鮮世宗實錄·地理志》記載:“百濟始祖溫祚王,漢成帝鴻嘉三年癸卯(公元前18年),建國都于慰禮城。至十三年乙卯(公元前6年),王謂群臣曰: “予觀漢水之南,土壤膏腴,宜都于此,以圖久安之計。”遂就漢山下立柵,移慰禮城民戶,立宮阙。”
由這段記載可知,韓國的漢江(漢水)之名早在西漢末年就已經出現,那麽爲什麽古朝鮮人要給這條河流取一個中國大河的名稱呢?《朝鮮世宗實錄·地理志》給出的理由是:“于筒水,在府西一百五十裏五台山西西台之下,有泉湧出,即漢水之源……西流數百裏爲漢江。漢雖受衆流之聚而于筒爲中冷,色味不變,若中國之有揚子江,漢之得名以此也。”
韓國京畿道地區主要市、郡
宋徽宗崇甯三年,高麗仁宗出巡楊州,將楊州升爲南京,此後的諸位高麗國王都不時駐跸南京。高麗忠烈王三十四年,忠烈王將楊州改爲漢陽府,置府尹判官,這時的漢陽府已經具備了成爲國都的基礎,于是李成桂在建立李氏朝鮮後,便將國都從開京遷到漢陽,並改名爲漢城。而高麗忠烈王改楊州爲漢陽,實際上是受中國“山南水北爲陽”思想的影響,不過要說朝鮮人不知道中國也有一個漢陽(隋大業年間初設漢陽縣,北宋時爲漢陽軍)我是不信的。
韓國南部的“中國風”地名
總的來說,韓國的漢語地名大體可以分爲三類:一是直接從中國搬運過來的,例如楊州、廣州、江陵、順天、安東、太白;二是運用中國的地名命名規則,結合自身情況命名的地名,例如丹陽、漢陽、河東、河南、海南、東海、南海;三是利用漢字美化、音譯等方式改造的古韓語地名,例如忠州、榮州、慶州、全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