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有一首《木蘭詩》,講的是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故事。就在花木蘭出發之前,她進行了一次大采購,“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鞯,南市買辔頭,北市買長鞭”,在集市各處購買駿馬、馬鞍、鞍下的墊子、馬嚼子、缰繩和馬鞭。看來,北朝買東西還是挺方便的,去了集市,馬具都可以買到。
曾經的市與坊
現在我們買東西很方便,不管何時何地,只要不太偏遠,下個單,很快就可以送到。想要買點酒水飲料,下樓去個便利店或者小超市就可以解決,但是在古代,這可是不行的。從很遠的古代開始,一直到宋朝的二千余年中,我國城市的市場都實行嚴格的坊市分離制度。
坊,是指住宅區;市,是指交易區。空間上,“ 左祖右社,面朝後市”。“市”要設在王宮的北面,與外界相隔,人們從指定的門出入;在時間上,“市”按時啓閉,“日中爲市”,並有“大市、朝市、夕市”之分;在交易的商品上,也有嚴格的明文規定,還有不少商品是禁止在“市”內出售或交換的。
自從唐中後期以來,城市裏原來面向官府爲主的手工業和商業,開始面向市民。至南宋時,南方地區經濟進一步發展,城市的規模擴大、數量增加,城市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成爲城市居民。同時,城市中達官貴人、商賈也常常在鄉村購房置地,城鄉之間的聯系越來越密切。
衣食住行的消費
那麽,宋朝人都買啥呢?民以食爲天,人活著是爲了吃飯,人吃飯是爲了活著。種菜也蠻賺錢的,鎮江府孫大成在丹徒縣置地雇人種植蔬果,“嘉蔬美實,收利十倍”;臨川富民王明,“買城西空地爲菜園”。城市居民的食品、熟食、飲宴等生活材料都來源于城市市場,專供飲食的店鋪也比比皆是。據《通典》載:“東至宋、汴,西至岐州,夾路列店肆待客,酒馔豐溢。”
除了有吃的,還要有住的,溫州大媽喜歡炒房,甚至炒到柬埔寨。宋代的炒房,利潤還是很可觀的。城市裏較爲富裕的市民階級地主不僅從事商業貿易活動,而且從事土地經營。本來有個人是賣麸面的,因爲炒房,發了財。“本以貨麸面爲生業,因置買沮洳陂澤,圍裹成良田,遂致富贍”。
衣食住行,這是對每個人來說都必不可少的。絲織品、金珀制品、木器都不在話下。逢年過節,也要拉動一下消費,供奉佛祖,還要買一些鮮花。比如,端午節之前的五月初一到五月初四,汴京居民紛紛買桃、柳、葵花、蒲葉和佛道艾出遊。
有點閑錢的人,還要去勾欄瓦舍娛樂,也就是酒樓歌館等地。南宋臨安城內僅較具規模的瓦子就有 20 多處。文人墨客貴公子呢,還會有點收藏癖,搞點“長物”類的消費。長物,本乃身外之物,饑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對于閑適好玩的人,總要有點這些“藝術品”熏陶雅趣。
廟會僅僅是宗教活動?
其實,唐朝時期的長安,坊市制度就比較松弛了,在坊裏也會出現一些商業活動。買東西去哪買呢?可以去商人的商店買,去集市買,等著走街串巷貨郎來賣,或者,去一個古代超級熱鬧的地方——廟會。在小說或電視劇裏,很多富家小姐都是在廟會和心上人相遇的哦。
廟會上的商品琳琅滿目,應有盡有。不但可以買吃的喝的,還可以買日用百貨。還能買到占蔔看相算命這種服務型商品。南宋時期,廟市種類繁多,百貨鹹集。例如越州的嶽林寺,每年二月八日舉辦彌勒道場,“百工之巧,百物之産,會于寺以售于遠,觀者萬計”。
北宋東京寺觀林立,爲廟會商貿活動提供了便利的交易場所。以相國寺廟會爲例,不僅有本地特産,還有來自國外的珍品。宋神宗熙甯末年,江少虞“遊相國寺,見賣日本國扇者”,“索價絕高,余時苦貧,無以置之,每以爲恨。其後再訪都市,不複有矣”。可見相國寺廟會交易內容尤爲豐富,分門別類,應有盡有,交易量也很大。按照空間順序,商品如下:
- 大三門上“皆是飛禽貓犬之類,珍禽奇獸,無所不有”。
- 大殿前的庭院中“設彩幙露屋義鋪,賣蒲合、簟席、屏帏、洗漱、鞍辔、弓劍、時果、臘脯之類”。
- 靠近佛殿,則有“孟家道院王道人蜜煎、趙文秀筆及潘谷墨占定”。
- 兩邊長廊上則是“諸寺師姑賣繡作、領抹、花朵、珠翠、頭面、生色銷金花樣幞頭、帽子、特髻、冠子、縧線之類”。
- 佛殿後面的資勝門前,賣“書籍、玩好、圖畫及諸路散任官員土屋香藥之類。”
看來宋代的商品經濟真是十分繁榮,要說買什麽、去哪買,那自然也是取決于有多少錢。商品的誘惑和叠代率也不會有現代那麽多。廣廈萬千,夜眠僅需三尺。家財萬貫,一日僅需三餐。物質面前,心平氣和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