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光島前島民呂玩標與呂玩俊兄弟,9月4日將在早報悅讀@NLB講座分享他們心中的美麗家鄉。
現在大家對德光島的印象,除了軍訓,還有什麽?
其實在1987年所有島民搬遷以前,德光島也曾擁有過蓬勃、多元的市民生活,對曾經住在島上的居民來說,至今仍是難以忘懷的珍貴記憶。
來臨的早報悅讀@NLB講座,德光島前島民呂玩標(79歲)與呂玩俊(67歲)兄弟,將爲讀者分享他們心中的美麗家鄉,細數從前德光島的點滴。
德光島分大小德光島,英殖民時代的島主是彭亨王室的東姑阿瑪。呂家本來住在小德光島,後來小德光島被商人買下采砂,1950年代,呂家又搬遷到對岸的大德光島甘榜薩拉賓。
呂玩俊在德光島讀完小學後轉到新加坡本島就讀中學,卻一直有著“思鄉之情”,每隔周就忍不住長途跋涉,回返德光島,享受自然風光,釣魚、遊泳,和朋友聚會。童年情景仍曆曆在目,呂玩俊說:“最想念的,就是鄉情。”
呂玩標(右)與呂玩俊兄弟對德光島的往事念念不忘。(潘豐源攝)
島上除了米,什麽都有
德光島曾經漁業發達,有大小奎籠,漁民淺海拉網、圍網,呂玩標小時候經常幫忙捕魚,很在行。呂玩俊小時候則喜歡幫附近店家上下貨,參與了當年蓬勃的島嶼貿易。呂玩俊說:“德光島除了米,什麽都有。蔬菜、水果、養雞養鴨養豬,沒有米也沒關系,還可以吃木薯。”
不過他接著說,日據時期,聽說很多人沒飯吃,只吃木薯,最後腳腫,得了腳氣病。呂玩標是大哥,日據時代才兩歲,沒有戰爭記憶,不過他經曆過馬共武裝鬥爭,馬來亞實施緊急法令的年代。他說,每到晚上,英軍就會在海面上打燈,以強光柱在海面上畫出一條線,搜索可疑船只。
每隔周偷跑回德光島
過去德光島與柔佛河沿岸的關系非常密切。呂玩俊說,以前一直以爲他們住的地方叫港腳,是與新加坡的口岸有關,後來才知道,原來港腳對應的是柔佛河溯流而上的其他港口。
每年時節一到,柔佛河就會有船隊,趁著退潮時往下流劃船到德光島采買所需貨物,他們也把自己的作物帶來市場售賣。結束交易,他們又會等漲潮時,回返柔佛河沿岸的各個口岸。
呂玩俊感慨道:“那場面非常壯觀。”
呂家是潮州人,德光島的潮州人大多從事漁業,供奉緞伯公。緞伯公廟每年都會舉辦街戲,十分熱鬧。呂玩俊說,德光島緞伯公廟街戲相當有名,柔佛州一帶的人都過來看戲。1986年最後一場街戲,呂玩俊沒有錯過,雖然已經冷冷清清,但他仍堅持回到老家看戲,拍照留念。
呂玩俊小學就讀德光混合小學(後來改名爲德港小學),畢業後到新加坡本島讀中學。當時呂玩標也已經在新加坡本島當中藥店學徒。兄弟倆在新加坡本島,但弟弟對家鄉念念不忘,每隔周都偷偷跑回去。
童年時代,呂玩俊與朋友每天放學後就釣魚、捉蚯蚓、遊泳或到叢林找野果吃,捉鳥捉蜘蛛。“不過我母親不喜歡我們養鳥,她覺得鳥就應讓它自由自在。”
1970年代的德光島港口市鎮。(呂玩俊提供)
530名島民重聚德光島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德光島的海岸線也非常受新加坡本島遊客的歡迎,在德光島的西南方海岸還有一顆人頭石,可說是當年的“打卡聖地”。
1986年呂家完全遷出德光島,物質上與心靈上各種變化和移動,呂玩俊感慨說道:“所以我很能理解老一輩對中國家鄉的那種心情。”
如今,只有服役人員有機會領略德光島風景。呂玩標幾年前趁孫子入伍時,短暫到德光島一趟。呂玩俊則在武裝部隊時期有比較多機會到德光島出任務,也帶隊去訓練,到了2008年,他也曾帶領曆史研究者與幾名前島民到德光島尋找當年島民的曆史足迹。
看著電腦屏幕,呂玩標說,你看,當年的房子已經不在了,但村民使用的井還在。
2015年7月,呂玩俊與幾個島民發起“重聚德光情”聚會,530名德光島島民與他們的家人,舉行了難得的聚會。他們也印制了一本27頁的彩色圖片集《島的故事》,送給參與者。
呂玩俊透露,他們正在籌備一本關于德光島的回憶錄,邀請島民書寫自己的記憶,本打算今年出版,沒想到冠病疫情至今還未平息,計劃不得不推後。
記者:陳宇昕攝影:潘豐源
一只愛生活、文藝範的小魚尾獅帶你了解新加坡原汁原味的風土人情領略小島深處那些鮮爲人知的文化魅力~ 新加坡《聯合早報》旗下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