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房産頻道 原創稿
人民網北京9月1日電(王仁宏)近日,深圳市住房和建設局黨組書記、局長張學凡在公開場合提出,新加坡是深圳學習榜樣,未來深圳市60%市民將住在政府提供的租賃或出售的住房中。
在“7·15”深圳樓市調控政策發布一個多月後,深圳學習“新加坡模式”的提出引發關注。
多位專家在接受人民網記者采訪時表示,加大租賃住房的供給將是現有住房保障政策的重要補充,落實後將會有效降低年輕人和外來人口的短期購房壓力。但學習“新加坡模式”存在一定難度,供地短缺等問題仍待解。
力爭較好緩解住房供需矛盾
專家:將降低部分人群短期購房壓力
新加坡從1964年提出讓 “居者有其屋”,鼓勵中等收入和低收入階層購買由建屋發展局興建的組屋(政府所有權,公民可以居住99年),建立起組屋 商品房的二元房地産結構,即“新加坡模式”。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高達82%的新加坡公民居住在組屋裏,住房自有率和組屋自有率均在90%以上。
此次,深圳提出 “大力發展公共住房”,亦是計劃從根本上解決住房供需矛盾的嘗試舉措。
張學凡表示,“房住不炒”定位是建立房地産市場長效機制的根本遵循。
“我們的目標是將來讓深圳60%市民住在政府提供的租賃或出售的住房中,用5到8年時間建設110萬公共租賃住房。力爭使得住房供需矛盾得到較好地緩解,讓市民從‘住有所居’邁向‘住有宜居’。”
西南財經大學財稅學院房地産稅收與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姜先登認爲,加大租賃住房的供給將是現有住房保障政策的重要補充。此舉將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年輕人和外來人口的短期購房壓力。若成功落實,該政策將爲未來我國一二線城市的住房保障政策起到示範性作用。開發商將有可能在未來承擔相關租賃住房以及相關周邊配套設施的設計、建設任務。
“深圳若要學習新加坡模式,影響主要體現在住房制度和住房開發兩方面。”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預計,在解決住房矛盾等方面,深圳會在大規模建房行動方面進行各類土地供應和政策扶持等。同時,隨著以政府主導的銷售型住房和出租型住房的推進,共有産權住房和政策性租賃住房等或會成爲重要的産品類型。相關房企亦需積極轉變投資策略,適應住房市場的變革。
深圳供地不足難題待解
專家:應多修建高容積率住房
對于深圳此次提出的“加大租賃住房建設”,有專家認爲,雖然“新加坡模式”的理念不錯,但在具體落實中或許具備一定難度。
“新加坡模式的核心是供應量充足以及住房投資屬性的變化。而從過去曆史看,深圳目前土地供應較少,不夠滿足新增人口的住房需求。簡單的學習新加坡難度很大。”中原地産首席分析師張大偉表示。
據悉,深圳常住人口從1979年的31.41萬人,到2019年的1343.88萬人增長約42倍。目前,深圳人均居住面積爲27.8平方米,而2018年住建部公布的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爲39平方米。
據深圳市住建局今年發布的《住房發展2020年度實施計劃》顯示,深圳居住用地占全市總建設用地的22.6%,遠低于國家《城市用地分類與規劃建設用地標准(GB50137-2011)》中25%-40%的下限標准。
對于深圳住房用地短缺問題,姜先登建議,未來在租賃住房項目設計開發時,應該多修建高容積率住房。同時做好公共交通、生活設施的規劃建設,降低住房所在區域與主城區的通勤成本,總體提高租賃住房的吸引力。
“此外,需要進行相關制度設計,對公共住房的申請資格做出合理要求,杜絕相關尋租行爲,讓政策紅利落到實處。”姜先登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