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第一海外金融
文章導讀: 事實上,在李光耀去世之後,新加坡就已經平靜不再。新加坡長期累積的社會問題和矛盾集中爆發,經濟景氣不再,外交戰略失誤,接班人問題明爭暗鬥。
文| 北京約瑟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航油集團前副總裁 陳九霖
扼守馬六甲咽喉要道的新加坡,最近又上了頭條。6月14日淩晨,已故新加坡領導人李光耀的女兒李玮玲和二兒子李顯揚在其兄——也就是新加坡現任總理李顯龍休假之際,發布一份長達6頁的聯合聲明,題爲《李光耀的價值觀哪去了》(What Has Happened to Lee Kuan Yew’s Values),他們二人指責李顯龍濫用總理職權,不顧李光耀生前的意願,設法挽留李光耀歐思禮路38號的故居,並稱已經對無論是作爲哥哥還是領導人的李顯龍失去信心,對新加坡的未來感到擔憂。李顯龍的弟弟妹妹們認爲,李顯龍正試圖利用李光耀的政治影響力爲自己的兒子——李鴻毅接班做鋪墊。同時,他們也對李顯龍妻子何晶位居高位“幹政”表示不滿。
而新加坡政府的多位高官則公開表態支持李顯龍。這也被質疑爲李顯龍動用公權力幹預了“兄弟姐妹之間的分歧”。
“如果總理能夠濫用公權力來對待反抗他的弟弟妹妹,那麽,他對普通民衆又會做什麽?”李玮玲的回應更是撥動了新加坡人的神經。
事實上,在李光耀去世之後,新加坡就已經平靜不再。新加坡長期累積的社會問題和矛盾集中爆發,經濟景氣不再,外交戰略失誤,接班人問題明爭暗鬥。原本只在表面下激蕩的暗流,借此兄妹阋牆之機快速地沖擊這個彈丸小國,撕裂了這片土地,也撕裂了世界對這個國家的認知。李氏兄妹的爭執又何嘗不是新加坡人對于國家前途命運不安擔憂的縮影?
矛盾重重的新加坡在後李光耀時代,將何去何從?路在何方?
“新加坡模式”已經過氣?
曾經的“亞洲四小龍”風光不再
上個世紀60年代,韓國、中國香港、中國台灣,以及新加坡充分把握發達國家對外轉移産業的機遇,成爲亞洲第一批“吃螃蟹”者,取得豐碩的經濟回報,被稱爲“亞洲四小龍”。
一直以來,新加坡模式都是快速發展和奇迹的代名詞。新加坡借助天然區位優勢與本國曆史特點,自1965年獨立以來,走出了一條符合自身特色的國家資本主義道路,包括引入制造業、吸引外資、發展轉口貿易、打造石油集散地等,實現了經濟的飛躍式發展,從以前一個破敗的小漁村一躍成爲東南亞的金融中心。成功的背後,離不開新加坡開國總理李光耀的運籌帷幄,而隨著強人李光耀于2015年去世,新加坡的光芒也似乎漸漸淡去。
以李光耀逝世爲分界點,“後李光耀時代”的獅城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嚴峻形勢。
在經濟層面,近兩年來,新加坡經濟出現明顯下滑。從數據來看,2016年,新加坡前三季度均出現環比萎縮,雖然第四季度實現了回升,但是全年整體2%的增速仍然讓曾經的經濟輝煌越來越遙遠。即使在增速高達2.9%的第四季度,新加坡的失業率卻升至2.2%,達到6年以來的高點,房價則環比下跌0.4%,已是連續第13個季度下跌,創1975年公布數據以來最長時間下跌紀錄。
作爲國家控股爲主的資本主義國家,新加坡的兩大國家投資公司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和淡馬錫控股公司(下稱“淡馬錫”)是其最爲核心的經濟支柱,而這兩家公司過去兩年也虧損慘重,GIC業績在2015—2016財年出現了下滑,過去20年業績收益率由4.9%跌至4%。淡馬錫去年則出現了240億新加坡元的巨額虧損,2016財年一年期股東回報率則爲-9.02%,與成立以來15%的總回報率形成了鮮明對比。最近,新加坡經濟支柱之一的新加坡航空集團再次爆出其2017年第一季度虧損1.38 億新加坡元,相比2015年第一季度純利8.04億新加坡元和2016年第一季度純利2.25億新加坡元,下滑顯著。
新加坡是如何走到今天這一地步的呢?從經濟上講,這正是因爲其國家主導的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模式具有先天的狹隘性。雖然今年以來,新加坡經濟出現了增速上漲的迹象,然而不可否認的是,新加坡經濟模式自身的“硬傷”對其經濟發展正産生越來越顯著的影響。
首先,新加坡自身經濟結構存在一定程度的畸形。新加坡以服務業與制造業爲主,其自身發展依賴的是開放的市場與高效的人才資源,沒有建立起自己的核心競爭力。近兩年來,新加坡服務業和制造業的下滑直接帶來了整個經濟的下滑,重創了經濟基礎。
其次,外向型經濟具有明顯的脆弱性與敏感性。當下,全球經濟的不景氣與不穩定仍在持續,作爲貿易爲主的國家,新加坡的經濟更是受到直接影響。難民、恐怖主義帶來的世界政局動蕩更是加劇了政治的不確定性。尤其是以特朗普爲代表的一系列倡導“本國優先”的政治家上台後,世界範圍內民粹主義與貿易保護主義興起,更是嚴重地沖擊了新加坡的經濟發展。
最後,偏安一隅很容易被時代抛棄。近些年來,隨著發展中國家的崛起,新加坡面臨的外部競爭加劇。僅我國上海港的崛起就直接對新加坡港口的吞吐業務量造成了巨大沖擊,新加坡曾經的世界第一大港口的殊榮也拱手讓出。2016年11月,中國—巴基斯坦瓜達爾港的正式開航更是讓中國突破馬六甲的“重圍”,進一步降低了新加坡在遠東地區的重要性,克拉運河提上日程也讓新加坡感受到更大的威脅。可以說,不管從內部發展還是外部環境而言,新加坡面臨的形勢都不容樂觀。
“新加坡模式”曾被奉上“神壇”
1965年,新加坡從馬來西亞聯邦獨立,成爲真正意義上的國家。獨立的新加坡如同被上天抛棄的孩童,不僅受困于國土面積狹小、資源短缺、工業基礎薄弱等內在因素,還要面對強敵環伺的外部環境。在這樣的情況下,選擇什麽樣的生存發展道路成爲新加坡當時最重要的問題。
當時全世界籠罩在冷戰的陰雲之下,新加坡無疑也要面對到底是采用“蘇聯模式”還是“西方模式”的選擇題。對于這個看上去是二選一的問題,新加坡年輕的掌舵人李光耀卻給出了第三種答案,即開創屬于自己的“新加坡模式”。
要三言兩語地概括“新加坡模式”顯然是困難的,但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把握其主要特點。首先是實用主義或稱功利主義的執政方針。這也是李光耀執政的最大特點。在意識形態鬥爭風起雲湧的時代,李光耀不拘泥于某一種思想或理論,而是關注“管理剛獨立的新加坡,照顧200萬新加坡人的生計”。正是因爲有了明確的目標,才使得他能在建國後專注于解決現實問題,而不像很多新近獨立的國家一樣,陷入民主的亂局。其次是富有遠見的外交政策。這種外交政策最重要的一個例子,就是在中美建交之初,新加坡敏銳地意識到此事的重大意義,迅速以“親美知華”的優勢,扮演了中美交往橋梁和平台的角色,借助美國的強大和中國改革開放後的發展而獲得快速發展。再次是善于學習他國的成功經驗。無論是建國之初向以色列學習全民兵役制度,還是在20世紀80年代向日本學習先進的企業管理經驗,都使得新加坡能夠少走彎路,迅速騰飛。最後是引進外資,發展轉港貿易和石油集散中心以及進行來料加工。
新加坡模式既不同于“蘇聯模式”,也不同于被西方世界奉爲圭臬的自由民主體制。這在當時曾飽受非議,但後來事實證明,李光耀所開創的“新加坡模式”爲社會帶來了繁榮和進步,給新加坡人民帶來了福祉。
“新加坡模式”最重要的意義,或許正如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所所長房甯教授指出的那樣,在于“找到了一套適合在由西方大國主導的世界經濟政治秩序的時代生存的道路”。因此,隨著新加坡經濟的騰飛,“新加坡模式”也開始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追捧。
1992年,鄧小平在南巡講話中提出:“出國去看看,並且要向各國學習,特別是向新加坡學習。他們有良好的社會紀律和良好的社會秩序,我們應當向他們借鑒,並且比他們管得更好。”這段話使得全國範圍內掀起了學習“新加坡模式”的熱潮。
1997年,中國市長協會組織了一批市長赴新加坡參加“中國市長高級研修班”;1998年,南洋理工大學開始專門設立以中文授課、招收中國學員爲主的管理經濟學碩士學位班,並在後來成爲度身定制課程培訓中國官員的基地,逐漸有了“海外黨校”之稱;2001年,中組部和教育部也先後開始向新加坡選送學員。
客觀來說,“新加坡模式”對于20世紀90年代的中國,確實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無論是其對市場經濟高度有效的宏觀管理,還是其宏觀經濟的各項調控法律;無論是其在反腐倡廉方面的有效實踐,還是其對于綠色環保孜孜不倦的追求,都爲中國的發展和騰飛提供了可供借鑒的經驗。
“新加坡模式”緣何式微?
“新加坡模式”的欣欣向榮,可以說一直持續到了2010年。這一年,中國成爲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也是在這一年,美國爲了對中國進行遏制,提出了“亞太再平衡”戰略,而這一戰略的“始作俑者”正是新加坡。至此,新加坡與中國的甜蜜關系經受挑戰,“新加坡模式”也開始遭到質疑。
到了2015年,隨著新加坡“國父”李光耀去世,“新加坡模式”更是雪上加霜。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李光耀已經成了“新加坡模式”的代言人,甚至就是“新加坡模式”本身。除他之外,沒有人具備同等級別的政治智慧和人格魅力。因此,2015年李光耀的逝世,也意味著“新加坡模式”的式微,而發生于2017年6月14日的李氏家族內鬥,則是將這種隱憂公之于衆的標志。李光耀子女李玮玲和李顯揚公開表示,“李光耀的價值觀被自己的兒子破壞了”“我們爲新加坡擔憂”。
“新加坡模式”的式微除了體現在經濟上,還體現在政治上,李光耀逝世後新加坡社會的凝聚力逐漸失去,連李氏家族內部都出現紛爭,且不斷擴散,以致愈演愈烈,這其實是新加坡各種社會矛盾的集中體現。在外交上,新加坡在國際的外交地位可謂“江河日下”,其力推的TPP遭到美國抛棄,“聯美制中”的外交政策也被特朗普政府推翻,新加坡插手南海問題也未能如願。在內政上,李顯龍一直希望扶持兒子李泓毅做自己的接班人,被李家內部揭穿。
“新加坡模式”之所以式微,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在于以李顯龍爲首的新加坡執政者,放棄了早在建國之初就由李光耀確立的“新加坡模式”的三個最重要的特點。
首先,李顯龍爲首的新加坡執政者抛棄了“新加坡模式”的精髓——實用主義。面對中國的崛起,李顯龍抱有恐懼和焦慮的傳統西方精英思維,不假思索地將中國視爲競爭對手和直接威脅。這種思想不但阻礙了新加坡搭乘中國經濟發展的快速列車,還使得新加坡強行地以區區國力妄圖阻擋中國的騰飛,這無異于螳臂當車,後果自然慘不忍睹。
其次,李顯龍爲首的新加坡執政者顯然不具有李光耀的遠見卓識,在中美博弈的過程中流失了原來所處的中立與平衡位置,快速倒向美國和日本。除了提出“亞太再平衡”的戰略雛形,新加坡還插手南海問題,力促美國推進排除中國的TPP。事實證明,新加坡的這些小動作最後都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最終,不僅“亞太再平衡”戰略名存實亡,南海問題日漸平靜,新加坡刻意追求的TPP也因爲美國國會的阻礙和特朗普的退出而壽終正寢。
第三,李顯龍爲首的新加坡執政者固步自封,沒有與時俱進地學習其他國家的成功經驗,尤其是沒有建立起國家的核心競爭力。回顧李顯龍執政以來,除了原有的石油集散地、轉港貿易及其延伸的金融産業外,沒有建立起任何其他獨特的支柱産業。
如果新加坡執政者不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那麽,“新加坡模式”前途堪憂。
新加坡經濟的半壁江山:淡馬錫、GIC虧損之困
2017年5月,國際金融領域爆出大新聞。瑞銀集團的第一大股東、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試圖減持瑞銀股票,出售規模達16億美元。減持後,GIC對瑞銀集團的持股比例將從5.1%降至2.7%。
這則新聞之所以意義重大,原因在于它是GIC首次主動公開承認其投資蒙受虧損。對于虧損的數額,雖然GIC至今也沒有給出精確的數字,但根據路透社引述旗下刊物《國際金融評論》的報道,GIC在瑞銀的投資很有可能要面對超過40億瑞郎(約40億美元或56億新加坡元)的實現和未實現虧損。
除了GIC之外,新加坡另一家支柱性的投資公司淡馬錫目前的日子也不好過。到了2016年,淡馬錫的淨值較上年減少240億新加坡元,這是2009年以來淡馬錫淨值首次下降。
曾經春風得意的淡馬錫和GIC,如今卻落得連連虧損的境地,不及時調整模式與策略恐撕裂新加坡經濟。
淡馬錫CEO 何晶
淡馬錫和GIC模式究竟是什麽?
新加坡政府的金融資産有三個去處: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淡馬錫、GIC。
淡馬錫在爪哇語中是“海城”的意思,是新加坡的古稱。淡馬錫成立于1974年,是新加坡的國有控股資本公司,新加坡財政部擁有其100%的股權,是一家以市場化方式運營的政府投資公司。截至2015年一季度末,淡馬錫的投資涉及45家公司,投資組合淨值2660億新元(約合13060.6億元人民幣),是新加坡國民經濟命脈的主宰者。可以說,淡馬錫集監管和投資于一身,在新加坡經濟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GIC則是一家國有投資公司,成立于1981年,是新加坡最大的國際投資機構,其主要任務是管理新加坡的外彙儲備,跨出新加坡國界向海外大舉投資。GIC的工作職責是幫助政府管理資産,但是資産的所有權都歸政府,通俗地說就是幫政府打工,在長期內以較好的收益來保證外彙儲備的購買能力。GIC一直被稱爲“亞洲最大與最神秘的投資者”,目前管理的資産超過千億美元,其規模與巴菲特掌管的投資帝國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相當。
雖然同爲新加坡政府控股的投資公司,但淡馬錫與GIC仍然有很多區別。在治理結構方面,雖然淡馬錫和GIC是新加坡政府全資擁有的兩個國有企業,但根據新加坡憲法,淡馬錫的董事會成員變動、首席執行官變動和儲備金的動用需要新加坡總統批准;GIC則僅在董事會成員變動時需要總統批准。在運營模式方面,淡馬錫進行商業化運作,追求利潤,正常納稅並向股東分紅,其財務狀況也由會計師審計;GIC則受托管理政府的大部分金融資産,並不對這些資産擁有所有權,只是收取管理費用,GIC的財務狀況通常由總統任命的總審計師審計。在投資目的方面,淡馬錫看重高回報,因此更願意承擔高風險性的投資,而GIC的投資目的不單純爲了盈利,還在于保持外彙的價值,因而GIC會涉及各種資産種類的合理配置以降低風險,其大部分投資都是在公共市場交易的股票、證券和貨幣,僅有小部分在私募股權和房地産。在投資地域方面,淡馬錫的投資有30%左右在本土,對新加坡很多大型國有企業保持控股,GIC則管理著新加坡的外彙儲備,全部投資都在海外。
淡馬錫依靠政商關系的做法不可持久
不可否認,在淡馬錫和GIC成立之初,二者的確爲新加坡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做出過巨大貢獻。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淡馬錫和GIC模式已經不太適應時代要求,開始日漸式微。
截至2016年一季度末,淡馬錫在新加坡和中國的資産分別占投資組合的29%和25%,美國位居第三占10%,歐洲占8%。可見,其大部分投資在新加坡和中國。但是,隨著新加坡和中國經濟力量的此消彼長,淡馬錫的投資回報將承受越來越大的壓力。
在新加坡方面,由于新加坡本身國土面積和人口數量的先天不足,其市場增長空間極其有限,這導致了淡馬錫在新加坡投資的盈利空間日趨見頂。近年來,隨著周邊國家經濟的陸續起飛,新加坡失去了很多生意,其國內市場非但沒能實現有效增長,反而呈現出日趨萎縮的頹勢。在中國方面,日趨增長的經濟體量,讓淡馬錫陷入了進退維谷的窘境:中國經濟下行,會沖擊新加坡的投資與貿易;中國經濟的發展,爲中國提供了更多的選項,對新加坡投資的依賴程度大大降低。即使如此,淡馬錫本來可以憑借其華人爲主以及語言便利的獨特優勢搭乘中國經濟發展的順風車,但新加坡偏偏唯美日馬首是瞻,更爲嚴重的是,它一度挾美日自重,拉其遏制中國的發展,這已經引起了中國的高度警覺,長此以往,不僅會影響中新關系,還會影響淡馬錫控股對華投資,減少其在華所能分享到的利益。
事實上,淡馬錫的投資回報已連續數年低于其財富增值標准。2015年,標准普爾甚至聲稱淡馬錫的風險級別與希臘、牙買加相近,並要調整其信用評級。再加上2016年其淨值虧損240億新加坡元,其處境的確不容樂觀。
淡馬錫的問題在于其體制與模式。淡馬錫在某種意義上采用的是家族管理體制。李顯龍是新加坡政府總理,李顯龍夫人何晶是淡馬錫CEO。這種依賴于李家的體制,很容易與李家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淡馬錫模式過分重視政商關系,曾經爲此付出過沉重代價。例如,2006年,淡馬錫利用與時任泰國總理他信的關系,與其家族控股的西那瓦集團達成協議,以約合18.8億美元買到西那瓦集團49.6%的控股權。這激起泰國大規模的民族主義反彈,並引發了泰國的政治危機。同樣的案例也發生在印度尼西亞電信公司。這種依靠政商關系的做法終究不可長久。
GIC缺少制衡機制
同樣的問題也困擾著GIC。這家專注于投資海外資産的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似乎一直沒能緩過勁來,重振昔日雄風遙遙無期。這一方面存在著市場的原因,因爲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國際市場整體上急轉直下,除了中國等少數幾個經濟體之外,全球經濟一蹶不振,複蘇的步伐極其緩慢。在這樣的外部環境下,GIC很難找到可供其投資的優質項目,退出也成問題。但GIC模式走到盡頭的核心問題,還是其嚴重缺乏透明度、決策的民主程序和制衡機制不足。
這裏僅以GIC投資瑞銀爲例以解剖麻雀。
2007年底,金融危機的浪潮開始吞噬美國和西方世界,作爲全球最大財富管理公司,瑞銀集團因爲次貸危機,額外資産減值近100億美元。爲解決此次危機,瑞銀著手引入GIC以及中東投資者注資。關鍵時刻,GIC以“救世主”的身份出現,向瑞銀注資97.4億美元,並借此持有瑞銀9%的股權。如此大手筆,也是GIC曆來對單一公司最大筆投資。
對于此次投資,GIC時任副主席、現任新加坡總統陳慶炎表示,“我們的投資組合是長期性的投資。我們投資瑞銀是因爲它有獨特的長項。瑞銀在全球財富管理方面做得很好。因此,我們很有信心這些投資會長期給我們帶來很好的回報。” GIC甚至對自己能夠在一個星期內作出如此巨大的投資決策頗爲自豪,這體現了新加坡效力。
事後來看,當時GIC顯然小觑了金融危機的巨大破壞力。盡管GIC大筆輸血注資,但是,瑞銀的股價卻依然沒有止住下跌的趨勢。令人意外的是,面對連年虧損和股價下跌,GIC卻似乎失去了敏銳的嗅覺,沒有及時斬倉止損,盲目崇拜瑞銀的品牌。
根據瑞銀發布的2007年財報,瑞銀全年虧損43.84億瑞士法郎,但當時的GIC卻逆勢而動,繼續增加在瑞銀的股權占比,一度達到9.54%。整個2008年,瑞銀集團虧損196.97億瑞士法郎,是該銀行曆史上最大的全年虧損,但2008年 5月,瑞銀按每20股配7股新股的方式配售,GIC全數認購,再度注入約7700萬新加坡元。對于這樣的決策,沒有任何制衡機制予以制約,哪怕是來自于所謂的政府“精英”的提醒都沒有,盡管新加坡一直自诩“精英治國”。
到了2009年,連GIC主席李光耀都已經意識到,由于太早進場注資瑞銀,導致蒙受賬面損失較高,但GIC時任副董事長陳慶炎卻依舊信心滿滿。他曾多次表示,仍然對瑞銀的前景有信心,甚至在瑞士政府賣掉了持有的瑞銀9%的股權後,GIC依然表示,“作爲瑞銀的大股東,以長遠來看,我們仍然對前景有信心。” 到了2010年,面對已經達到51億美元的巨額虧損,GIC還是沒能意識到敗局已定,時任首席投資官黃國松表示,可能需要比最初預期更長的時間才能收回該筆投資,但對瑞銀的長期前景“有信心”。
GIC的瘋狂豪賭最終沒能挽回敗局。于是,就有了上文提到的GIC減持瑞銀股票致使巨額虧損的新聞。
有國外媒體估算,GIC目前管理的資産超過3000億美元;淡馬錫控股所持有的股票市價占到整個新加坡股票市場的47%。可以說這兩家公司,幾乎主宰了新加坡的經濟命脈。一有風吹草動,無疑會嚴重地影響新加坡經濟。
如前所述,GIC與淡馬錫近年來的式微,並非是偶然,也不僅僅是市場因素,其體制滯後于時代及其模式失靈是根本原因。如李玮玲和李顯揚在聯合聲明中所言,“自從2015年3月23日李光耀逝世以來,我們就因爲李顯龍濫用他的地位和對新加坡政府及其代理的影響力而推進其私人日程,感受到威脅。我們擔憂的是,這種體制對于防止政府權力的濫用缺少制衡。” 李氏家族內部其實已經看出問題的根源,關鍵是願不願意改變。
—————————————————————————————————————
新加坡的出路
毫無疑問,新加坡目前仍然算得上標准意義上的發達國家。2016年,新加坡的人均GDP高達5.29萬美元,是日本人均GDP的1.63倍,是韓國人均GDP的1.94倍,是中國內地的6倍多。
然而,同樣是在2016年,新加坡卻遭遇了GDP總值“滑鐵盧”。曾經被譽爲“花園城市”的新加坡,到底怎麽了?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搞清楚,新加坡爲什麽能夠走向成功?
新加坡經濟發展最重要的基礎要素之一,是其所處的地緣位置。新加坡利用馬六甲海峽,建設轉口貿易基地,讓它取得了巨大成功。中國改革開放前,新加坡充分利用東亞經濟崛起這個機會實現了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改革開放後,中國對外貿易的快速發展讓新加坡進一步發揮了轉口貿易國的優勢。新加坡之所以能獲得這些好處,在于其在中美之間准確的政治定位——中美聯系的橋梁。但令人遺憾的是,進入21世紀後,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新加坡政府對中國的憂慮開始快速增加。當新加坡選擇不再扮演中美之間的橋梁後,其繁榮自然會遭到嚴重打擊。
弄清楚了新加坡衰落的症結後,只有對症下藥才是新加坡未來持續繁榮的唯一方法。
在政治上,李顯龍必須拿出勇氣脫去新加坡假民主的外衣,徹徹底底地完成從“威權”到“放權”的過渡。李光耀時期,新加坡的政治可以概括爲“有儒家傳統思想的理想主義者通過馬基雅維利式的手段實現霍布斯式的秩序,以及邊沁所希望的最大‘功利’”。這種威權模式之所以能夠成功,既由于新加坡當年建國時處于極其複雜的地緣政治環境,也由于李光耀本人所具有的無與倫比的權威和人格魅力。
如今時過境遷,新加坡已經成爲發達國家,當年危機四伏的周邊環境大爲改善,李顯龍本人也不具備李光耀那樣崇高的威望,因此,李顯龍無力延續威權政治的模式。只有轉而切實推進放權,完善現有的選舉和多黨制度,把民主落到實處,讓真正有能力的人、“置國家和人民于第一位”的人脫穎而出擔任領導人,並建立制衡機制,才能真正實現長治久安。
在經濟方面,新加坡因爲一直不遺余力地慫恿美國遏制中國崛起,其經濟也深受其累,已經承受了越來越大的壓力。隨著巴基斯坦的瓜達爾港和馬來西亞皇京港的竣工和運營,這種壓力將會持續增加。在這種情況下,李顯龍需要考慮新加坡資源缺乏的實際情況,克服自身經濟結構上的畸形問題,解決新加坡沒有國家核心競爭力的問題。需要通過引入人才、降低成本等措施,把新加坡打造成“金融、智能、生命科學”爲核心競爭力的“硅谷”。與此同時,新加坡經濟過去的發展與騰飛,除了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外,還得益于其扮演中國與西方世界之間的橋梁。因此,李顯龍必須重新擺正新加坡的定位,消除前期政策造成的負面影響,只有搭上中國經濟的快速列車,才能保證新加坡經濟的長期繁榮。
新加坡作爲一個華人占了70%的國家,與中國本來就具有“血濃于水”的親情。只要新加坡能夠徹底改變現在的外交政策,既不做名義上的“騎牆派”,更不做實際上的親近美日、仇視中國的“急先鋒”,真正放棄“丫鬟的命小姐的心”的不切實際的外交戰略,以其實際的核心利益爲原則,那麽新加坡的未來就仍有可能在“遠親不如近鄰”的現實中,搭乘上中國經濟發展的順風車,重新回到正確的軌道上。
背景:新加坡第一家庭內讧背後的家國簡史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的次子和女兒、現任總理李顯龍的弟弟李顯揚和妹妹李玮玲,發布公開信,稱已經對自己的哥哥失去信心,並對新加坡的未來感到擔心。緣由是李家兄妹三人對歐思禮路38號李光耀舊宅的處置發生爭執,二人聲稱父親李在遺囑中要求讓後人拆除,但長兄卻拒不執行。二人指責身居總理職位的李顯龍濫用權力,違背了李光耀的生前意願。甚至爆料李顯龍動用國家機關對李顯揚進行監視,迫使後者不得不離開新加坡。
李顯龍向國民道歉
李顯龍出面通過視頻的方式回應。表示向國民道歉。然後對其弟、妹指責的“濫用職權”進行了否認,准備召開國會問責程序。一場遺産繼承糾紛的家事,演變成了新加坡的國事。
李顯揚、李玮玲兄妹二人認爲,李顯龍試圖利用李光耀後人身份爲自己及兒子攝取政治聲望。然而終李光耀一生,都矢志不渝的反對個人崇拜和家族政治。
事件可以說是李氏家族長期以來矛盾積壓的結果,是李家內部決裂的標志。究其緣由,是因爲新加坡、李氏家族的現狀與李光耀的政治理念的自相矛盾。爲何如此,還要從這個南洋城邦的曆史說起。
新加坡是距今數百年前到此定居的穆斯林統治者所建。隨著海上商路的發展,中國人、印度人紛紛到此定居。西方殖民者來到亞洲後,看中了新加坡位于馬六甲海峽的優越地理位置,于是仗著堅船利炮占據了此地。到了十九世紀,新加坡成爲了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大英帝國在東南亞的重要據點。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大舉南下,攻占了新加坡。雖然日本人很快就在盟軍的猛烈攻勢下舉手投降,但戰爭對殖民者在東南亞的統治造成了致命打擊。戰後,南洋各族呼籲獨立的聲音日益高漲。英國人眼見時日無多,于是操弄政治手段,將馬來半島的殖民地分割,其中就有新加坡總督區。成爲了直屬殖民地,也就有了今天獨立新加坡的雛形。
在東南亞,由于民族獨立運動和國際共運的影響下,緬甸、越南、印度和印度尼西亞甚至都先後爆發了戰爭。基于英國的政治傳統,其殖民地的獨立進程相對溫和。
1955年,新加坡實現了自治,60年代後又加入馬來西亞聯邦。但很快的,因爲馬來西亞中央政府與新加坡當局的政見不和,以及馬來族領導人對日後華人主宰聯邦的擔憂,雙方一拍兩散,新加坡從此徹底成爲了獨立國家,開始了經濟騰飛,最終成爲了亞洲四小龍之一。
李光耀一家人
李光耀,新加坡華人,祖籍中國廣東省。1923年他出生在新加坡的一個富人家庭,到他出生時,李家在新加坡已經生存了三代人。雖然已經離開中國多年,但李家還是保留了華人的習慣,給這個新生兒取名光耀,寓意光宗耀祖。
李光耀確實沒有辜負長輩的期望,他成績優秀,曾遠赴英國劍橋大學深造。接受了高級教育的李光耀理所當然的加入了二戰後的民族獨立運動,並很快成爲領頭羊。
1954年,李光耀創建以民主社會主義爲目標的人民行動黨。由于同源于馬克思思想,雙方理念上的接近,人民行動黨很快和共産黨結成同盟。在那個國際共運聲勢浩大的年代,借著世界赤潮的東風,人民行動黨僅僅幾年時間就贏得了大選,年僅35歲的李光耀當選新加坡總理。
此後,李光耀及其人民行動黨便長期主宰著新加坡政壇。雖然崇信社會主義,但人民行動黨卻與推行暴力革命的馬來亞共産黨不同,李氏的政治行動全部都是合法的議會鬥爭。執掌大權後,李光耀仍然堅持西方的法治原則,尤其對政府公務員系統進行嚴厲把控。也是基于此,新加坡到現在已經是世界上最廉潔的國家之一。
貴爲國父,長期身居總理職位,並且執掌長期一黨獨大的人民行動黨。雖然,李光耀在新加坡的地位無限接近于獨裁者,可他並不和其他專制國家的領袖一樣崇尚個人權威。盡管李光耀小心的把持住了權力的平衡,但集中的政治格局,還是不可避免地將他個人以及自己的家族推上高台。在他當政的三十年中,新加坡政府數次換血,唯獨他本人巍然不動,長期獨占總理大位。從八十年代起,李光耀就開始物色自己的繼承人。他曾公開表示,不贊同自己的兒子進入政壇。然而到了最後,從他手中接過大位的卻是他自己的長子李顯龍。
李顯龍步入政壇,就是頂著“皇太子”光環的。他放棄了英國的學位,回國後擔任了新加坡武裝部隊參謀長兼聯合行動與策劃司長,年僅32歲就官至准將。80年代初,李光耀爲避嫌,在政府中只安排李顯龍一個初級部長的職位,負責分析研究國家經濟方面的政策。當時,經濟大蕭條籠罩東南亞,新加坡經濟也突遇寒流,李顯龍咨詢各行業專家和學者,起草了一份如何面對經濟大蕭條的報告。此報告發表後,轟動全國。和台灣的蔣經國一樣,李顯龍也是憑著才幹博得父輩的青睐,坐穩了繼承人地位。李光耀爲了能讓兒子順利接班,還特意玩了一出個隔代傳位的把戲,用自己的副手吳作棟來做了過渡角色,巧妙的避開了權力世襲的指責。
李顯龍在就職典禮上與父親李光耀握手,正式接過權力
在東南亞華人社會中,家族主義的影響無處不在。經濟領域有著大大小小財閥式的家族企業,到了政治領域,以華人爲主的新加坡就更是如此。李光耀本人在新加坡,就是一直以一個大家長的角色示人。作爲一個威權國家,由老首長的長子接班,其實是理所當然。
但一筆寫不出兩個李,李顯龍平步青雲,其他李家人就難免想入非非。
事實上,李家在新加坡的能量確實不小。除了政壇上叱咤風雲的長子和父親以外,李顯龍的妻子何晶就執掌新加坡政府投資支公司淡馬錫控股,該公司把持了新加坡股票交易市場價值的21%。本次與兄長公開叫板的李顯揚,則執掌了全國最大電信企業新加坡電信。
不出意外,李光耀去世後,坐穩江山的李顯龍開始力推自己的兒子上位。現年30歲的李鴻毅,系李顯龍第三子,在新加坡政府機關的就職。雖然李鴻毅一再表示不會從政,但種種迹象表明,李顯龍夫婦一直試圖讓李鴻毅加入政壇。然而分贓不均令夫婦二人的期望成了一場空。未能接受父親政治權力的李顯揚同樣也希望將自己的兒子送入政壇,雖然自己已經無法撼動兄長的地位,但李顯揚的兒子李繩武卻明顯強于侄子李鴻毅。
李顯龍自然不願意兒子落于下風,于是矛盾迅速激化。而與身處權力核心的李顯龍相比,李顯揚、李玮玲二人沒有足夠的資本對抗,因此選擇在公開信中爆料的方式,攻擊李顯龍濫用權力,扶持自己兒子。信中表示李顯龍利用國家機關對自己進行迫害,認爲李顯龍已經是個跟別的專制僭主別無二致的獨裁者。而拒不拆除李光耀故居,是爲了日後與妻兒搬入,這可以說是魚死網破式的鬥爭了。就如同赫魯曉夫批判斯大林而又承認斯大林體制,公開信還心存僥幸地對新加坡公務員系統進行了近乎肉麻的吹捧,特別強調並非是在攻擊新加坡政府,而只是針對李顯龍本人。
李顯揚的發難導致“李三代”從政之路斷絕
所以李鴻毅、李繩武兩個“李三代”在事發後只得各自在社交媒體上表示自己絕無從政的願望,分別對長輩叔伯進行指責。在新加坡的威權體制之下,對政府、執政者的指責都是很少見到的。但是這一次居然在新聞媒體上出現了對總理本人的攻擊,且出自總理的家人,可謂前所未聞。對新加坡政壇的影響可以說是地震級的。同樣,對于李氏家族本身來說,也是重創。雖然李顯龍本人的地位已經很難動搖,但李顯揚不得不出走海外。
諷刺的是,李氏家族在新加坡的家族政治明顯是與李光耀政治理念相背離,但此事件一出,兩個最有希望接班的“李三代”也斷絕了從政之路。這對未來新加坡政治的走向,可能會造成深遠的影響。
誓如我國的台灣地區,因爲發生了江南案,蔣家第三代接班人蔣孝武出局。年邁的蔣經國一時間無法找到更合適的接班人,迫于無奈不得不選擇解除戒嚴。台灣也因此進行了民主轉型。同樣是作爲華人社會,新加坡比轉型前的台灣更加廉潔。而新加坡總理也遠不如台灣蔣氏父子專制獨裁。因此,新加坡從威權國家轉型爲正常的西方式民主國家,其實會更加便捷。
新加坡的未來爲走向何方
在可以預見的未來,新加坡的和平演變已經不會再是懸念了。長期以來被吹捧爲東方文化優越代表的新加坡模式,恐怕會如南太平洋天空中聚散的雨雲一樣,化爲烏有,走進曆史的故紙堆。
參考消息網7月5日報道 港媒稱,李光耀故居風波令外界關注對李顯龍個人管治威信影響。有不願透露姓名的新加坡政治學者稱,該國輿論焦點目前多集中在李光耀遺囑及其故居去留,而非李玮玲等人指李顯龍濫權及利益沖突等嚴重指控,除非日後爆出更多內情或輿論焦點轉移,事件雖然有損李顯龍形象,但不會對其威信構成重大打擊。
據香港《明報》網站7月4日報道,研究新加坡政治的香港城市大學助理教授奧特曼認爲,新加坡人對有關爭拗感到煩躁不安,因爲國內得到的信息有偏差,難以全面理解爭拗因由。
報道稱,李顯龍過去曾去信執政人民行動黨(PAP)黨員,提到別讓人們找到理由指控他們濫權,特別是身爲部長的黨員。奧特曼稱這次事件正反映新加坡的精英管治和他們法治之間的沖突。
新加坡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碩士邝健銘認爲,新加坡在後李光耀時代近年出現精英意見分歧公開化,這些分歧再加上本次爭拗,或會刺激新加坡民衆思考新加坡應有怎樣的管治秩序,對既有政治管治模式有形象上的損害。
報道稱,李玮玲對李顯龍其中一項指控,便是指他試圖建立李家王朝,扶植兒子作爲接班人,令接班人問題再成焦點。
邝健銘指出新加坡的底線在于“用人唯賢”,李顯龍在2015年大選提到要找新一代國家接班人,這亦是他余下任期的重要任務,新加坡內閣官員之中可能包括了未來的接班人,相信本次事件不影響接班問題。
奧特曼稱,接班問題目前仍然懸而未決,雖然坊間流傳一些名字,但問題在于暫時沒有人有足夠合法性像李顯龍般有權威。
他又表示,雖然李顯龍的兒子沒有一個表示有意從政,但認爲PAP可能仍然會考慮推舉李顯龍的兒子,借助李氏家族的合法性以讓PAP繼續掌權。
對此,你怎麽看?
歡迎給小編留言!
覺得不錯請點ZAN!
領導說了,
您點一個,
小編的工資就漲五毛!
這5篇文章你看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