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65年之前,新加坡從沒有單獨作爲一個國家出現。1826年,它是東印度公司海峽殖民地的一部分,當時海峽殖民地的行政中心就設立在新加坡。1867年,海峽殖民地轉爲英國王室直轄殖民地。1946年,新加坡成爲英國王室直轄殖民地。
有的小夥伴可能不太明白,不都是英國的殖民地嗎?還寫的這麽拗口?
那時候,英國的殖民地也分爲三六九等。這有點像總公司,成立了個子公司,而子公司下面又成立子公司,最早的新加坡是孫子公司的分公司,自然是很不受待見。
直到1946年,新加坡才變爲英國王室直轄殖民地。成爲英國的一級子公司,開始受到英國的重視,因爲那時候新加坡港口的地理優勢開始顯現。新加坡港在當時已經成爲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之一。
英國在1946年把新加坡變爲英國王室直轄殖民地,造成了一個後果,他分立了新加坡和馬來亞(馬來西亞的前身)。在那之前,新加坡是馬來亞的一部分。雖然都是英國的殖民地。
隨著英國國力的衰退,殖民地的管理越來越力不從心,加上各殖民地爭取獨立、自由的呼聲越來越高。英國的殖民成本也越來越高,變得越來越不劃算,于是退出殖民地,讓各殖民地自治、獨立成爲英國最優的選擇。
壹:新加坡尋求重新加入馬來亞
經過與英國談判,1957年馬來亞實現獨立並自治。新加坡的自治談判也在緊鑼密鼓的進行,但是新的問題擺在新加坡當局面前。之前新加坡從沒有作爲一個國家獨立存在過,新加坡作爲一個港口做轉口貿易,大多數都是依靠馬來亞,他的淡水供應基本依靠馬來亞。
當時,不管是新加坡官方還是民衆、在英國還是馬來亞,都有一個共識:離開馬來亞,新加坡不可能作爲一個獨立國家生存下去。
在1955年,新加坡進行第一次民主選舉的時候,各競選政黨的的競選綱領都會有一條:“呼籲新加坡與馬來亞合並,迅速實現獨立;承諾在若幹年內的公共管理部門完全馬來亞化”。可見當時新加坡加入馬來亞的迫切心情。
當然,新加坡加入馬來亞有其現實基礎,第一:1946年以前新加坡本就是馬來亞的一部分,其轉口貿易依賴馬來亞,淡水供應依靠馬來亞;第二:華人雖爲新加坡第一大族群,但很多華人做生意還是依靠馬來亞,更多的華人期望馬來亞能提供更多的工作崗位。第二大族群馬來亞人在情感上的依附更不必說。第三:新加坡從來沒有作爲一個獨立國家存在過,對自己的前途沒有信心。
從經濟上,從情感上,新加坡加入馬來亞成爲必然選擇。
但是,馬來亞不這麽想,1957年馬來亞聯邦剛剛獨立自治,新當選的國家領導人東姑.阿都拉曼非常猶豫。一方面:新加坡以前是馬來亞的一部分,新加坡的加入會提升馬來亞的國際地位;新加坡港地理位置優越,將來若利用得當,對經濟提振效果明顯。另一方面:東姑.阿都拉曼擔心,讓馬來亞和新加坡合並會讓新加坡和華人獲得太大的權利。因爲在新加坡,華人群體占新加坡總人口的70%左右,在馬來亞,華人群體占馬來亞總人口的38%以上(截止目前,在馬來西亞華人已銳減到20%左右)。新加坡和馬來亞一旦合並,華人群體將占到總人口的43%,而馬來人只占到總人口41%,華人群體一下變成最大的族群。順便說一句,新加坡總理李光耀是客家人。
馬來亞在當時就已經有很激烈的排斥華人運動。華人在將來有可能主導新成立的馬來西亞聯邦,這讓剛剛實現獨立自治,並實行民主選舉的馬來亞領導人東姑.阿都拉曼感到威脅。
東姑.阿都拉曼想出了應對之策:一、擴大合並的範圍,推動新加坡、馬來亞和三塊英屬婆羅洲領地合並,從而保持馬來亞人在新聯邦中第一族群的地位;二、限制新加坡公民的選舉權,新加坡公民不會自動成爲馬來西亞的公民,馬來亞聯邦對移民群體獲得公民身份的規定非常嚴格。作爲交換,新加坡將成爲一個特別的邦,比其他的幾方有更大的自治權。
經過談判,李光耀爭取到的合並方案對新加坡非常有利,除了公民身份。《馬來西亞協議》最終在1963年7月簽訂,根據該協議,新加坡、馬來亞聯邦、沙撈越和北婆羅洲將共同組建馬來西亞。中央政府掌控外交、國防和內部安全事務,而新加坡在經濟、教育和勞工問題上有更大的自主權。新加坡可以保留自己的議會和政府,以及地方元首和獨立的公務員招募制度。新加坡全面負責行政管理和日常政策制定。在財政方面,新加坡上交給中央政府的的錢款被限制在稅收收入的40%,只相當于財政收入的27%。
很多人不清楚這個財政繳納比例強在哪裏。在我國,就主要稅種增值稅而言,前兩年,中央和地方的分攤比例是:中央75%,地方25%。爲什麽中央比例那麽多,因爲他要承擔國防、重大基建、基礎教育、基礎醫療等支出。特別國防更是重中之重,日本、韓國之所以很快進入發達國家行列,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幾乎不需要國防支出。
貳:從合並到分裂
馬來西亞聯邦原定于1963年8月31日正式成立。但印度尼西亞總統蘇加諾表示明確反對,蘇加諾有自己的盤算,他一直想統一整個馬來人的世界,新加坡加入馬來亞會讓他的夢想落空。爲此,蘇加諾不惜發動武裝鬥爭,發動抵制者制造爆炸事件,印度尼西亞軍艦扣留大量新加坡漁船。鬥爭一直持續到新馬再次分立。
由于蘇加諾的抗議,馬來西亞將成立日推遲到9月中旬。正是這樣一個不起眼的推遲,爲新馬再次分立埋下伏筆。
1963年8月31日,新加坡正式脫離英國統治,獲得自由和解放。但是由于馬來西亞聯邦成立推遲了,新加坡忽然就獲得了15天的獨立時間(在法理上不屬于馬來西亞聯邦也不屬于英國)。
天賜良機,李光耀竟然見縫插針的搞了一次選舉。因爲在此之前,李光耀所在的執政黨必須依仗人民聯盟黨的合作才能有所作爲。馬來西亞的成功合並,讓李光耀所在的執政黨人民行動黨民意大增,人民對人民行動黨的支持正在快速擴大。李光耀需要通過一次選舉,鞏固自己的權利。
馬來西亞中央政府只有眼睜睜的看著人民行動黨成爲新加坡最大單一黨。通過這次選舉,執政黨牢牢控制住議會。
李光耀的行爲讓東姑.阿都拉曼大爲惱怒。李光耀在選舉中的大勝,意味著人民行動黨失去制衡,新加坡將更加無法掌控。
爲安撫馬來西亞聯邦中央政府,李光耀承諾人民行動黨放棄參加1964年馬來西亞聯邦舉行的大選。但馬來西亞領導人並不買賬,開始著手在新加坡強化自己的力量,馬來西亞中央開始大力支持新加坡巫統(新加坡巫統是馬來西亞聯邦派駐的領導人),以抗衡人民行動黨,從而確保對新加坡的掌控。在接下來幾個月裏,人民行動黨不斷向馬來西亞中央示好,但馬來西亞中央一點沒有收手的樣子。
李光耀決定采取切實有效的行動進行反擊,改變原來的策略,積極參與到馬來西亞的政治,通過參與馬來西亞的政治,來影響馬來西亞對新加坡的政策。李光耀決定參加1964年馬來西亞聯邦舉行的大選。
李光耀徹底激怒了東姑.阿都拉曼,他甚至覺得這樣下去,終有一天華人會掌控馬來西亞。他公開指責新加坡介入聯邦政治是背信棄義。
李光耀的人民行動黨後來在馬來西亞聯邦選舉中失敗,但雙方的矛盾已經變得不可調和。
東姑.阿都拉曼知道,局勢已經脫離自己可以掌控的範圍,與李光耀達成妥協已經全無可能。東姑.阿都拉曼想過用武力迫使人民行動黨政府下台,逮捕李光耀。但這樣的做法並不現實,英國在馬來西亞還起著決定性的影響力,要這樣做必須先得到英國的同意,而這是不可能的。
再三權衡利弊之後,新馬分立似乎是唯一的解決辦法。東姑.阿都拉曼認爲:“爲了防止身體其余部分也腐壞,要把新加坡切除出去。”
李光耀也認爲:“只有完全擺脫馬來西亞聯邦政府的控制,新加坡的經濟才有機會繁榮發展”
新馬分立的准備工作秘密完成,分立協議在8月9日聯邦國會召開時,作爲既成事實遞交給國會。所有正式的法律程序在一天之內全部完成。
8月9日,新馬同時宣布新加坡獨立。
三:新加坡的重生
新生的新加坡處境很危險,也充滿了挑戰性。新加坡政府聘請了荷蘭經濟學家阿爾伯特·魏森梅斯博士作爲其首席經濟顧問,這位經濟學家後來被稱爲新加坡“經濟奇迹”的設計師。新加坡政府聽從魏森梅斯博士建議,一心一意搞經濟,其他都爲經濟讓路。
魏森梅斯親自引來了大型石油公司殼牌和埃索,還說服荷蘭的工業巨頭飛利浦在新加坡建立工廠。新加坡本來就已經是一個擁有相當數量商業設施的國際港口,此時則進一步擴展,發展成爲金融中心和國際交通樞紐,擁有一個世界一流的集裝箱碼頭和一個設施完備的機場。
它在國際上更廣泛地宣傳本地在經濟上具有吸引力,加大力度吸引本地和境外的資本,以使貿易和投資模式多元化。在一代人的時間裏,新加坡的經濟從轉口貿易,轉向更有韌性的煉油業、制造業、金融業和服務業。
新生的新加坡共和國運氣不錯,因爲初獨立的那幾年,國際經濟形勢非常好,新加坡借助有力的環境,在工業化方面突飛猛進,創造出大量就業機會,並極大改善了人們的生活水平。
隨著新馬分立,新加坡與印度尼西亞之間的貿易額有了提升,
而由于美國逐步加大對越南戰爭的投入,也使得作爲主要供應中心的新加坡獲益良多。
1967年,中東發生“七日戰爭”,蘇伊士運河因此關閉,而現代新加坡發家致富,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依賴這條運河,但就連這樣不利的條件,也仍然給新加坡帶來了更多希望:它的船舶修理生意大大紅火起來。
上世紀七十年代,由于日本迅猛發展,日本和美國的貿易額不斷增長,新加坡是日美貿易的主要獲益者。
最近三十年,中國快速崛起,由于中國70%以上的對外貿易馬六甲都是必經之地,這直接把新加坡送進人均GDP超6萬美元的俱樂部。
這一切,馬來西亞只能靜靜看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