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翔宇 報道
近年有更多國人對國際人道救援義務工作感興趣,新加坡紅十字會義工團隊如今有約300人,比兩年前增加近兩倍。
本地紅十字會前年開辦一項名爲“國際人道救災培訓”(Overseas Disaster Deployment Training,簡稱ODDT)的課程,是該組織赈災義工隊伍增添新血的一大因素。
新加坡紅十字會國際服務部主任陳思慧(29歲)說:“或許是媒體報道提高人們對海外赈災的意識,近幾年向我們詢問有關參與國際人道救援的公衆增加不少。我們開辦課程是希望義工更好地掌握有關的知識和技能,在有需要時,我們會更容易調派人手。”
本地紅十字會義工都會接受一系列急救和應對緊急狀況的培訓,但主要針對本地情況。這是它首次提供較全面的國際人道救援訓練,相信也是本地首次推出。
課程過去兩年皆有60多人報名,每年各約35人畢業。今年新一輪課程報名人數增至143人,共63人獲錄取,課程已進行一半,還有數十人在等候名單。學員當中有學生、教師、工程師、護士及非政府組織職員等。
課程共八天,分四個周末進行,共50多個小時。內容從紅十字會人道救援理念、義工行爲守則、救濟品供應、災情評估,到如何使用濾水器爲災民提供食用水等。學員也需完成一系列網絡課程。
陳思慧坦言,有些人被國際人道救援光環所吸引,覺得當赈災義工很“酷”。爲確保義工動機正確,紅十字會預先篩選及培訓時也會評估學員的團隊精神,以及是否適合參與海外赈災。
最常支援區域水災和地震
新加坡紅十字會最常支援的是亞太區域水災和地震災民。一旦發生災難,它通常48小時至72小時內派出赈災隊伍。義工會逗留一周左右,沒有醫療背景者,一般會負責采購和分派救濟品、爲災民提供心靈安撫,及幫災民聯系失散家屬等。
前教師阿希克(Ashik,29歲,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研究生)是課程首屆學員,去年參與本地紅十字會的緬甸水患赈災行動,他也是課程的其中一名指導員。他主講救濟物資的物流供應,日前在一堂課上還讓學員通過角色扮演,模擬災區救濟品派發站的場景。
領取救濟品場面有時頗混亂,災民當中有老人婦孺,義工須有組織和應對能力,碰到救濟品不足時也要靈活應變,隨時補充物資。阿希克說,“模擬始終無法同實際情況相提並論,但讓學員有心理准備還是很重要的。”
余麗珠(55歲,護士)參與過海外救災,但仍決定來上課。“課程有系統地教導救災工作程序,包括如何同其他救援組織和當地人合作,進一步加強我之前掌握的技能,即使本地有突發狀況,部分知識也可派上用場。”
要了解課程詳情,可電郵[email protected]。
當義工後確認人生志向 從宇航工程轉修護理課程
熱衷于志願服務的翁家傑(19歲)當了兩年的新加坡紅十字會義工後,確認人生志向是當護士,他毅然“轉換跑道”,放棄讀了一半的宇航工程專業文憑課程,重新申請理工學院的護理課程。趁著等待被錄取的空檔,他報讀國際人道救災培訓,爲日後參與海外救災做准備。
他說:“在朋友們看來,當護士吃力不討好,但我對護理工作有使命感。協助病人痊愈,給他們精神上的安撫,是很有意義的。我對赈災的熱忱,也源自這份使命感。”
另一名學員陳慧冰,在學府擔任教育與職業輔導員。她對人道救援義務工作感興趣,這兩年幫助學生規劃事業,激勵她將想法付諸于行動。“課程教導的知識,如安全意識等,很多是之前我從未想到的,對從事海外救災是很好的准備。”
黎仙桃在新加坡紅十字會當義工近30年。“志願服務讓我學到很多,報讀課程是希望擴大接觸面,參與海外救災,爲災民提供心靈安撫方面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