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古建築不難,難的是如何讓古建築富有生命地活下去。
正解局原創
亂世黃金,盛世古董。
倒賣古建築,成爲某些文物販子的發財方式。
誰在倒賣中國古建築?
古建築文物被倒賣,已經不算新鮮事兒。
早在2014年,就有媒體報道了“山西村落古建築文物頻遭盜賣,部分廟宇被整座賣掉”的事件。
新聞報道
2016年,浙江溫州也出現了古建築構件被盜事件。
其時,溫州澤雅鎮戈恬村擁有400多年曆史的“金氏宗祠”,6個虎爪青石柱盤(柱礎)一夜被盜,每個價值10余萬元。
部分柱礎被偷走,以磚塊和木頭取代
而此前,“金氏宗祠”門前的一對石鼓也被偷走,至今還沒能找回來。
在廣東,位于江門市的良溪古村,擁有800多年曆史,被曆史學家譽爲“後珠玑巷”。
良溪古村
良溪古村的文化價值不斷被發掘,盜賊也聞訊而至,大肆掠奪老屋家具,甚至幾百斤重的門板也不放過。
安徽的徽派建築,主體結構以榫卯結構爲主,可以反複拆裝。
這種巧奪天機的設計,成了古建築倒賣者眼中的最大賣點。
因爲可以被像“樂高”一樣被拆賣,整棟徽派宅子都可以賣掉。
2001年有篇報道稱,從建國初期至今,皖南古建築材料的流失總量足可以再建一個“宏村”。
新聞報道
山西,是古建倒賣和偷盜最多的地區之一。
據不完全統計,在山西被盜的知名古建築有——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壺關天仙廟一對“對望獅”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介休源神廟明代“二龍戲珠”琉璃壁心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長子縣崇慶寺千佛殿頂的琉璃伽藍仙人
……
這只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不知名但被盜的古建築,就更多了。
浙江橫店影視城內,有一個“明清民居博覽城”。占地900畝,擁有120座明清古建築,堪稱中國最大的古民居集散地。
明清民居博覽城
據影視城負責人介紹,“明清民居博覽城”是他們利用浙贛皖的偏遠山村遷移來的徽派老宅、石橋牌坊建設的。
這從側面,也能看出中國古建築的流失程度。
全國古建築被倒賣背後,是一條完整的灰色産業鏈。
産業鏈的核心,當然是古建築販子。
這些古建築販子,早已不限于盜竊、收購古建築,而是延伸至仿古産品制作、修複古建築等領域。
《經濟參考報》曾暗訪某個古建築企業,該企業占地300多畝的基地,堆放從各地收購來的古建築,每年光場地租賃費就達幾百萬元。
規模之大,可見一斑。
古建築企業的存放基地
中國很大,古建築散落全國各地,知名的大多已被列爲文保單位。倒賣者又是如何找到古建築的呢?
這就要提到産業鏈的上遊,尋寶者。
尋找古建築,行話稱之爲“踩地皮”,意思就是通過腳踏實地的方式,找到合適的古建築。
“踩地皮”者,主要是兩種人,一種是當地村民,熟門熟路,收集本地的古建築信息;一種是專業尋寶者,雲遊四海,尋找古建築。
業務也分階層。
低階者,搜集古建築的樣式、位置、價格等信息,告訴倒賣者,賺個信息費;高階者,低價收購,高價賣出,賺取差價。
山西省稷山縣清河鎮上費村,電線杆上貼著“專收老瓦、老磚、老木料”的廣告,便是“踩地皮”者所爲。
上費村的收購古建文物的廣告
據報道,一個古建築販子長期打交道的“踩地皮”者多達萬人。
有人尋,有人買,那麽,古建築都賣給了誰?
古建築的價值,在于曆史,在于其獨一無二的特性。
下遊的買家,有的可能真是喜愛曆史。
1990年代,成龍在國內買了10間徽派建築,本來打算想找一塊地,重建老房子,給父母住。
後來,成龍的爸媽相繼離世。成龍便將4棟古建築捐給了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剩下的捐給了國內其他地方。
當時,這件事爭議極大。有人認爲,成龍花錢買了就有處分的權利;也有人認爲,捐給新加坡是一種“賣國行爲”。
位于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的徽派建築
在美國馬薩諸塞州塞勒姆市的埃塞克斯博物館內,也有一座清代古民居。
這座名爲“蔭馀堂”的徽派民居,被拆成700塊木件、8500塊磚瓦、500塊石件後,裝進40個國際標准貨櫃,漂洋過海運至美國。
蔭馀堂
購買古建築,更多的則是出于商業利益。
比如,房地産公司買下古建築,建在別墅區,以會所的形式進行商業運營,提升了樓盤的檔次。
被倒賣的古建築,大多被改造成高端會所、私人宅邸、工作室、茶樓等,用以裝點門面。
很多人不知道,某些地方政府,也是古建築的“大買家”。
爲了發展旅遊項目,某些地方政府大興土木,斥巨資打造古城、古街。很多建築材料,就是從文物販子手裏購買的。
例如,安徽阜陽颍上的管仲老街,就購買了不少古建築。
安徽阜陽颍上的管仲老街
最近幾年,隨著中國法律法規的健全、監管力度的加強,古建築正在得到越來越周全的保護。
然而,保護古建築不難,難的是如何讓古建築富有生命地活下去。
古建築,亦可稱之爲老建築,常常是年久失修,疾病纏身。
很多的古建築,不是像故宮那樣,有專門的機構來維護,只是一座有人居住的宅子罷了。
這些古建築的産權,屬于居住者。他們享有售賣古建築的權利與自由,這是無法被阻止的。
這也導致很多古建築擺脫不了被倒賣的命運。
如果古建築民居被列入文保單位(文保點),那麽,就受國家法律的保護。
這又面臨一個問題,居民在使用時,必須遵守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負責保護建築物及其附屬文物的安全,不得損毀、改建、添建或者拆除不可移動文物。
也就是說,居民要想根據自己的生活習慣,改造古建築,必須申請報備,手續往往繁瑣複雜。
這不僅給居住者帶來生活上的不便,也打擊了他們保護古建築的積極性。
古建築的保護難點在于,它們既富有曆史價值,又具有居住屬性,這兩者常常是矛盾的。
但有意思的是,這兩者,又是古建築的獨特價值所在。
古建築在使用中延續生命,只有與人發生關系,才能體現價值。
新中國成立初期,建築大師梁思成及其妻子林徽因,以死相谏保護北京古城牆而不成,聲淚俱下:
你們把真古董給拆了,將來要後悔的!即使再把它恢複起來,充其量也只是個假古董!
1958年開始,北京70多公裏古城牆被拆除,僅余幾百米。47座城門樓、箭樓和角樓僅余3座。
38年後的1996年,北京向民間募集舊城磚,重修一段殘存的古城牆。
今天的我們,千萬不要重複昨天的錯誤。
關于古建築倒賣,你有什麽看法?歡迎在留言區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