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是一個國土面積只有719.1平方公裏、人口只有564萬的彈丸小國。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彈丸小國的經濟總量卻達到了3610億美元,在全球兩百多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第34位,人均GDP約爲6.4萬美元,排名全球第6位。經濟發達的新加坡也因爲在城市治理方面的獨特經驗被譽爲“花園城市”。應該說新加坡作爲一個小而精的國家在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遠遠超越其體量的影響力。
公元3世紀東吳將領康泰所著的《吳時外國傳》中出現了對新加坡最早的曆史記載:當時東吳的船隊在馬來半島的最南端發現了一個叫”蒲羅中“的小島。”蒲羅中“成爲了中國史籍中對新加坡最早的稱呼,這比明朝把新加坡稱作“淡馬錫”早了一千多年。公元1299年三佛齊王國的一位王子聖多羅伏多摩來到新加坡島建立僧伽補羅國( 又譯爲新加坡拉)。新加坡的名稱最早就得自于此。
公元1398年崛起于爪哇島東部的滿者伯夷王朝出動號稱20萬人的軍隊乘坐300艘大型戰艦與100多艘輔助小船通過巽他海峽抵達新加坡島。在持續作戰長達1多月之後滿者伯夷士兵擁入城內大肆劫掠,這座中世紀的新加坡城因此被徹底摧毀。這個中世紀的新加坡本土王朝就此滅亡,此後直到現代新加坡國家獨立爲止新加坡再也沒誕生過獨立的本土政權。
18世紀英國逐漸征服印度次大陸之後就把打開與中國、日本等東亞國家的貿易作爲下一步的目標。這就要求英國必須在東南亞獲得一個從南亞通往東亞的航路上的中轉站,而新加坡所在的馬六甲海峽恰恰最適合發揮這樣的作用。1819年英國東印度公司雇員斯坦福·萊佛士在新加坡登陸。1824年新加坡正式成爲英國殖民地。新加坡一開始是隸屬于英屬印度殖民當局管轄,從1867年新加坡升級成爲英國直接管轄的海峽殖民地。
到19世紀末新加坡已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繁榮:當時新加坡的貿易增長了八倍。英國爲促進當地的開發建設大力吸引外來移民以充實新加坡的勞動力。新加坡的土著民族主要是馬來人,然而在英國殖民時期大量華人和印度人湧入新加坡,同時也出現了來自英國等歐洲國家的移民與華人、馬來人、印度人通婚的現象,由此形成了如今新加坡的華裔、馬來裔、印度裔、歐亞混血裔四大族群。
1942年2月15日新加坡被日本侵占。在被日本占領的三年間這個彈丸小島上就有數萬人被日軍屠殺,就連日後的新加坡總理李光耀也險些命喪日軍之手。這還只是直接死于日軍屠殺的人數,並不包括被日軍強征後死亡的勞工。被日軍占領的三年時間是新加坡曆史上最黑暗的歲月,與此同時也是新加坡人自主意識擡頭的歲月。1945年8月15日新加坡人終于迎來了日本的戰敗投降,然而僅僅一個月後英國人又重回新加坡。
戰後的新加坡與戰前已大不相同:人民要求在政府中有更大的發言權,英國所任命的總督所掌握的權力被分散,一個由官方人士及被任命的非官方人士組成的顧問組成立。該體系于1947年7月變爲兩個分開的行政及立法會議。1948年3月20日新加坡舉行了第一次選舉。1953年底新加坡通過修改憲法獲得了較大的自治權。1959年6月5日新加坡自治邦首任政府宣誓就職,李光耀出任新加坡首任總理。
盡管新加坡已取得自治地位,然而當時的新加坡其實並不想成爲一個獨立國家。由60個小島組成的新加坡的國土面積僅相當于北京的1/23,常住人口只有448萬。在這名副其實的“彈丸之地”上各類資源少之又少,連淡水都要從對岸馬來亞的柔佛州進口。可以說新加坡人無時無刻不面對著嚴峻的生存壓力。1961年5月馬來亞首相東姑阿都拉曼公布了想把新加坡、馬來亞、文萊、砂拉越和北婆羅洲聯合起來組成馬來西亞。
對此李光耀決定舉行全民公投,最後71%的人投了贊成票。1963年9月新加坡在脫離了英國的統治之後正式加入馬來西亞。然而這場結合從一開始就潛伏下了分家的種子:新獨立的馬來亞聯合邦是個多元種族社會——馬來人和非馬來人(主要爲華人和印度人)幾乎各占一半。新加坡人口中74.2%是華人,新加坡加入馬來西亞後直接改變了馬來西亞的種族結構。
本來新、馬兩地之間的種族沖突就比較尖銳,而兩地之間的黨派矛盾進一步刺激了雙方的對立:馬來西亞的獨立是在東姑阿都拉曼領導的巫統奮鬥下實現的,于是巫統成爲了獨立後的馬來西亞的執政黨;而新加坡的執政黨則是李光耀領導的人民行動黨。1963年由巫統、馬華和國大黨組成的聯盟黨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參加了新加坡州選舉。然而聯盟黨不僅未添一席,連原有的三個選區也被人民行動黨奪取。
一時間在馬來西亞國內“馬來人至上”和反種族主義兩種呼聲針鋒相對。最終以巫統爲首的執政聯盟在國會緊急通過修改憲法並以126票贊成、0票反對將新加坡驅逐出馬來西亞。新加坡就這麽被動從馬來西亞獨立出來。事實上新加坡並非對此心甘情願——李光耀在其回憶錄裏不無傷感地提到:在新馬正式宣布分離那天他感到馬來人如休妻般地抛棄了新加坡。
新加坡的獨立並不是自主選擇,而是被馬來西亞排擠的結果。獨立之初的新加坡是一個潮濕、混亂的小島,黑社會勢力猖獗、妓娼遍地、毒品泛濫,衛生條件極差,教育水平落後,沒有統一的文化和語言……當時的新加坡面臨著爲害甚巨的社會公害:自新加坡開埠以來湧入這裏的移民成立了各種各樣的秘密結社組織,由于當時法律制度的缺失,普通百姓出于生計往往選擇依附于這些幫會組織。
這些幫會組織不時會爆發暴力沖突,一時間黑幫組織的暴力犯罪行爲成爲困擾新加坡社會的首要頑疾。在漂洋過海來到新加坡的早期移民中男性占據絕對多數,這就導致新加坡一度出現過光棍遍地的現象,這些光棍同樣有生理需求,正是這種生理需求催生了拐賣婦女、強迫賣淫的黑市市場。在當時的新加坡搶劫、盜竊、吸毒等犯罪現象也和賣淫一樣相當普遍。
不過新加坡卻有一樣與生俱來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新加坡扼守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的咽喉要地馬六甲海峽,成爲控制國際貿易和能源安全的關鍵節點。正是靠著國際自由港的優勢和國際一流的服務爲世界各地的船舶提供轉口貿易的平台才使新加坡得以坐地生財發家致富。時至今日新加坡作爲國際航運的重要港口之一擁有東南亞最大的修造船基地、世界第三大煉油中心、世界最大的燃油供應港口。
如今的新加坡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和亞洲主要轉口樞紐之一:新加坡通過200多條航線連接著世界600多個港口。新加坡還擁有世界第二大集裝箱吞吐量和世界第一的燃油銷售量。不能否認新加坡能取得這樣的成就在相當程度上有賴于扼守馬六甲海峽這一天然的地緣優勢,不過新加坡的發展同樣離不開新加坡政府和人民多年來的奮鬥。早在新加坡正式獨立前的1959年就已開始對諸如色情業等社會公害進行整治。
在整治過程中李光耀及其追隨者很快發現了困擾新加坡的症結所在——法治意識的欠缺:以華人爲主的新加坡在當時和舊中國一樣是一個人情社會而非法治社會,特權階層形成了官官相護的錯綜複雜的裙帶關系網。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各種黑道組織紛紛通過向官員行賄的方式取得政治保護傘,事實上在李光耀之前的英國殖民時期也曾打擊過暴力犯罪、賣淫嫖娼等社會公害。
然而由于黑幫和官場之間錯綜複雜的人情關系導致每次打擊都像刮風一樣——刮的時候聲勢浩大,可風頭一過就虎頭蛇尾了。李光耀下決心將新加坡的發展寄托在法律制度的規範之上,嚴格杜絕一切私人請托行爲。1960年春節新加坡的大法官在高等法院致詞時向全新加坡表示:“在新加坡沒有人可超越法律之上”。新加坡的法律甚至達到了嚴苛的程度。
李光耀自己也聲稱:“新加坡的法律在開始時是令人難以接受的,但我們做到了人人平等,因此我們很快成爲法律社會的典型”。李光耀要求自己和自己的政府爲人民做出表率:新加坡第一夫人柯玉珠管理的法律公司裏有一名受雇的會計師因爲做假賬被發現,依據法律被判6年徒刑。一名新加坡高級警官誤入禁獵區射殺了一只鳥,而恰好一位年輕的小警察抓到,結果這名高級警官被送上了法庭。
新加坡在國家制度設計層面是一個高度效仿西方制度體系的國家,但與此同時新加坡同樣珍視傳統的東方文化。新加坡國父李光耀始終認爲:西式民主並非適用于任何國家,所以他一生始終提倡”亞洲價值觀“。新加坡的鞭刑一直被西方國家視爲侵犯人權的落後制度。由于新加坡議會始終堅持保留這一刑罰,因此無論是誰如果被法庭判決鞭刑即使他願意多賠錢多坐牢也不能使自己免于鞭刑。
1993年一名18歲的美國少年在新加坡被判鞭刑,時任美國總統的克林頓親自向新加坡求情。這時的李光耀盡管已不是新加坡總理,但仍對新加坡保持著巨大影響力。李光耀堅持認爲:在法律面前任何人都不得搞特殊化,即使是美國總統求情也不能免除這名美國少年的鞭刑,否則對在新加坡被判處鞭刑的其他國家人士是不公平的。上世紀80年代李光耀曾對自己的“亞洲價值觀”進行過系統的總結。
李光耀將自己提倡的”亞洲價值觀“總結爲:國家至上,社會爲先;家庭爲根,社會爲本;社會關懷,尊重個人;協商共識,避免沖突;種族寬容,宗教和諧;實用理性,中和思維;先有經濟,後有民主;權利義務,平衡發展;自由雖貴,責任更重;民主目標,良好政府;領袖賢明,政府強大;以民爲本,關注民生;政府人民,互尊互信;以法治權,以德治國;法紀嚴明,井然有序;機會平等,扶貧濟困……
李光耀根據他的”亞洲價值觀“提出了一個好的政府應當實現的目標:使人民在食、住、就業、保健等方面都受到良好的照顧;在法治下社會有秩序、有正義,國家不是由反複無常、獨斷獨行的個人統治者管理,人民不分種族、語言和宗教都不互相歧視;人民盡可能享有個人自由,但卻不侵犯別人的自由;經濟能取得成長,社會能取得進步;有優良的基礎措施,消閑、音樂、文化和藝術設備……
李光耀執政的第二年新加坡政府修改防止貪汙法令並根據法令成立了新加坡貪汙調查局。經過數十年持續不斷的努力之後新加坡在2010年“透明國際”發布的世界清廉指數排名中同丹麥、新西蘭並列第一。在加強政府內部的廉政建設的同時新加坡在經濟民生方面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1964年起新加坡開始實施“居者有其屋”計劃。新加坡的住房理念是:政府建造房子以極低的價格賣給國內民衆。
新加坡試圖以此確保低收入群體也能有屬于自己的房子。政府還會贈送公民基本的家具以滿足基本的居住需求。迄今爲止超過80%的新加坡公民人居住在政府承建的房子,其余20%的居民則住在有地房地産以及私人公寓,全國居民住房擁有率達到90.5%。新加坡所有雇員每月都要繳納月薪的5%作爲公積金,雇主也需繳納雇員月薪的5%作爲雇員的公積金,這個比例隨著經濟情況的變化而調整。
新加坡規定:雇主若不繳納公積金,那麽公積金局首先會通知會員,然後強制雇主繳納。公積金制度在新加坡實行近30年,經過10次修改之後不斷完善。如今公積金不僅用在住房方面,而且也用在醫療和社會保障方面。許多人由當初的被迫執行公積金制度變爲自覺行動。從1984年起新加坡政府就開始推行醫療儲蓄計劃:規定每個職工把月薪的6%-8%存入銀行,設立個人醫療儲蓄戶頭。
這一計劃爲每個居民預備了一筆即時支付費用,並不足以完全支付重病、大病患者的所有醫療開支。貧困家庭可免交醫藥費或享受政府其他的醫藥補貼。病人住政府辦的C級醫院只需交15%的醫藥費就行了,完全無支付能力的窮人可以向政府申請補助或全免。60歲以上的老人在公立醫院看病只需交一半的門診費和藥費。如今新加坡全國平均每一萬人有醫生23人,共有病床1.2萬張。
從上世紀60年代起新加坡的經濟就已進入高速發展時期。1961年新加坡政府爲加快工業化過程、促進經濟發展創建了裕廊工業區。該區的面積爲70平方公裏,包含了來自各地的跨國公司和本地的高技術制造業公司。新加坡政府也據地理環境的不同,將新加坡東北部劃爲新興工業和無汙染工業區;沿海的西南部、裕廊島和毛廣島等劃爲港口和重工業區;中部地區爲輕工業和一般工業區。
這一時期正值發達國家將自己的勞動密集型産業大力向外轉出的時期,新加坡乘著這一東風迅速發展成爲亞洲四小龍之一。如今的新加坡已成爲僅次于紐約、倫敦、香港的第四大國際金融中心。與此同時新加坡的人均壽命已達到82.5歲,15歲以上公民的識字率爲96.7%。每千人擁有私家車110輛,手機滲透率達到148%,家庭電腦擁有率81%,上網率77.7%。
20世紀70年代處于市中心的新加坡河和加冷河盆地附近有2.1萬戶居民的糞便、生活汙水、垃圾直接倒入河中。如今被稱爲“花園城市”的新加坡在當年卻是一片髒亂差的景象。李光耀爲把新加坡打造成爲一個現代化的花園城市制定了“10年浚河計劃”和“城市花園行動”。身爲總理的李光耀身體力行在新加坡的許多公園裏親手植樹。到1983年新加坡已有450萬株樹木。
如今新加坡的人均GDP位居亞洲四小龍第一,甚至還超過日本而名列亞洲發達國家第一,然而新加坡並沒因爲經濟的高速發展而損害自然環境。盡管國土面積狹小,但新加坡政府仍堅持保留10%的土地用來建造公園和自然保護區,同時新加坡政府還規定了人均8平米的綠化指標。進入21世紀後新加坡政府認爲綠化程度還不夠。新加坡政府的規劃理念是必須做到讓民衆“開門見綠”。
這種理念認爲只有地面綠化是遠遠不夠的,于是新加坡政府進而提出了“垂直綠化”的概念。新加坡政府用稅收優惠等政策鼓勵開發商和建設商在大廈的垂直牆面上種植密集的綠色植物。新加坡國家公園局還設立了“花園城市基金”用于公園建設或垂直綠化項目。新加坡的城市綠化工作是政府號召倡議,與此同時也是全民參與的:新加坡所有居民都會參與一年一度的植樹活動。
新加坡通過建設新鎮來避免人口密集容易帶來的大城市病。在新加坡最早的新鎮之一大巴窯不僅建有多棟住宅樓,還擁有餐飲區、商業區、銀行、醫院、交通換乘站等完備的配套設施。居民絕大部分日常需求都可以在這裏得到滿足,甚至連辦理購房貸款之類的業務也能就地解決,不必跑出大巴窯在多個單位之間奔波。這樣的布局既方便了居民,又可最大限度避免交通擁堵。
這樣的新鎮在新加坡有20多個。多個功能完善的新鎮加上便捷的交通系統以及高度遵紀守法的社會共識使新加坡在“治堵”上給大城市做出了範例。新加坡還格外重視對城市曆史的保護,從而較好保留了新加坡的文化底蘊。新加坡盡管是一個年輕的國家,然而卻頗爲注重對曆史遺迹的保護。新加坡市區重建局前局長劉太格曾說過:“每個城市都要有它的紫禁城”。
這一觀點道出了新加坡對城市曆史的敬畏感。如今高速發展的新加坡仍保留了約7000棟老房子。這其中既有政府建築樓,也有民間住宅樓和商業樓,都是上世紀具有各地風格的建築,每棟老房子的背後都有一段曆史。新加坡正是借此留住了自己的曆史記憶並將其傳承和傳播。如今地狹人稠的新加坡竟有28個高爾夫球場,如果用這種規劃模式足以用一個法國的面積容納全球人口。
事實上200年前的新加坡比今天還要小:那時的新加坡只有578平方公裏。隨著人口的增長促使新加坡不得不通過填海造陸的方式緩解人地矛盾。新加坡填海造陸的曆史甚至比新加坡作爲國家的曆史更爲悠久:1819年新加坡成爲了英國東印度公司的殖民地,3年後英國殖民者就開始在新加坡填海造陸,而新加坡成爲獨立主權國家是1965年8月9日之後的事。
早在新加坡成爲獨立主權國家的143年前就已開始填海造陸了,新加坡獨立後的五十多年間依然對這項事業持之以恒。1965年新加坡獨立時的國土面積爲581.5平方公裏,在經過五十多年的填海造陸之後新加坡的國土面積增加了將近1/4。新加坡在過去的五十多年間領土增長幅度位居全球第二。盡管新加坡是全球人口密度第二高的國家,然而通過填海造陸以及合理的城市規劃使其顯得並不擁擠。
新加坡不僅是一個經濟上的發達國家,同時也是一個政治軍事上的地區強國。新加坡作爲一個彈丸小國在兵力規模、戰略縱深等方面存在天然的局限性,所以新加坡永遠不可能成爲像聯合國五常一樣的世界性政治軍事強國。不過新加坡在國際上的政治軍事影響力在同等體量的國家中絕對是出類拔萃的,甚至即使是放眼整個東南亞地區也是不容忽視的。
新加坡現役總兵力約爲7.16萬:陸軍5萬人編爲3個混合師(各轄2個步兵旅、1個機械化旅、1個偵查營、1個炮兵營、1個高炮營、1個工程兵營)、1個快速反應師(轄3個步兵旅)、1個機械化旅;海軍9000人、空軍1.35萬人。另有預備役部隊35萬人。新加坡裝備有35艘各種艦只、210余架各型飛機和豹2A4型、百夫長等戰車、重火炮、導彈以及輕兵器等裝備。
新加坡的軍工研發能力較強:新加坡産的戰車和裝甲車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且數量達到2000輛。新加坡的軍力盡管在世界範圍內算不上什麽影響力的軍事強國,但在同等體量的國家中新加坡是少有的具有獨立自主的國防體系的國家,新加坡軍隊甚至走出國門遠赴海外駐紮:駐澳大利亞的有230人,駐法國200人,駐美國250人,駐中國台灣3個訓練營地,駐泰國1個訓練營地,參加聯合國東帝汶維和部隊24人……
表面上看新加坡只有區區7.16萬現役部隊,但考慮到新加坡總共只有500多萬人口而言:這已是一個較高比例了。若照此比例換算我國該有2000萬軍隊。在戰時狀態下新加坡可以在48小時內組織27萬精銳,兩周內擴軍至50萬,這基本上已和鄰國馬來西亞的兵力水平持平了。作爲彈丸小國的新加坡能打造一支實力與馬來西亞持平的軍隊是相當難得的:要知道馬來西亞的國土面積是新加坡的460倍,人口是新加坡的5.6倍。
新加坡自1965年獨立以來用半個世紀左右的時間由一個潮濕、混亂的小島發展成爲了一個政治上清廉、經濟上繁榮、軍事上自主的國家,而新加坡在其發展過程中通過合理的城市規劃得以避免對環境造成破壞。新加坡的發展經驗的確對其他國家具有一定的啓發意義,但如果作爲個人要去新加坡恐怕需要先確定自己能否適應當地的社會環境。事實上國人去新加坡的第一時間是可能會出現一些不適應的。
新加坡的公交車是不報站點的。新加坡只是一個彈丸小國,所以本地人基本上對每個站都比較熟悉。可如果是外國遊客在新加坡坐公交車就只能拿著手機全程看地圖,要是稍微走神分心一下就可能坐過站。如果要想在新加坡抽煙是相當難的:新加坡法律禁止21歲以下的人抽煙。即使年滿21歲的人要抽煙也必須到專門劃定抽煙區,在抽煙區以外的地方抽煙是會被處以重罰的。
抽煙區域都是被黃線畫出來的。哪怕你是在黃線以內抽煙,但如果你要是有一只腳踏到了黃線以外就會受到處罰。新加坡在全世界都是一個因“嚴刑峻法”聞名的國度:光膀子的行爲在中國是一種不文雅的行爲,但在新加坡是一種會受到處罰的違法行爲。別說你在大庭廣衆下光膀子了,即使你在家裏光著膀子也得先拉上窗簾,否則被對面房間的鄰居看到就得受罰。
在地鐵、公交車等公共交通工具上吃東西、喝水是要受罰的;在公衆場合大聲喧嘩是要受罰的;隨地亂扔垃圾也是要受罰的……其實經濟上的處罰倒還在其次,關鍵是新加坡還保留著鞭刑。在新加坡有35項罪名將會受到鞭刑處罰。鞭刑在新加坡適用于7歲到50歲的人,不會對未成年人網開一面。在新加坡每年大約有1000人受到鞭刑。所以去新加坡旅遊的人千萬要注意別觸犯當地的相關規定。
新加坡鞭刑主要分五種:司法鞭刑、監獄鞭刑、軍事鞭刑、學校鞭刑、機構鞭刑。鞭刑不僅適用于搶劫、強奸、販毒等重罪,也適用于亂扔垃圾、塗鴉等行爲,逾期逗留超過90天者也會被施以鞭刑。不僅司法機構可以對違法違規者施以鞭刑,甚至新加坡學校也可以對有打架、抽煙、逃課、考試作弊、調戲女生、破壞公物等行爲的未成年男性學生施以鞭刑,但新加坡法律禁止學校對女生施加鞭刑。
去新加坡最好自己帶上一些治療感冒等常見疾病的藥。如果你要在新加坡看病一定會被高昂的醫療費嚇倒。新加坡的醫療水平的確在世界範圍內算相對較好的,然而這和外來的務工者、遊客可沒半毛錢關系。新加坡通過健全的醫療保險制度使本國公民看病的花費保持在相對較低的範圍內,但作爲沒購買過新加坡醫保的外國人要在新加坡看病可就是另一回事了。
曾有一對英國年輕夫妻在新加坡遊玩時出現了早産症狀,孩子生下來後醫院給出了高達125萬元人民幣的清單。付不起高昂的醫療費的兩個年輕人只能發起了衆籌。這一事件甚至驚動了整個英國。有個笑話說一個男子腳上長了個雞眼,去新加坡診所看病後支付了700新幣(折合人民幣3500多元),出來後開了個修腳攤。盡管笑話歸笑話,卻也反映出新加坡高額的醫療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