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玮婷 報道
天未破曉,陳麗芳一家20口已抵達武吉布朗墳場,摸黑尋找祖父的墳墓,開始一年一度的清明節掃墓行程。
昨天(3月30日)淩晨4時30分左右,陳麗芳(53歲,自雇人士)一起床後就開始准備祭品,與另七名兄弟姐妹分工合作,有些准備炒米粉,有些煎魚煮雞翅膀等。
她說:“當年媽媽在世時,每到清明會親手准備祭品,我們也跟著做,希望通過這些菜肴表達對祖先的孝心。”
陳麗芳一家20口昨早6時左右就抵達武吉布朗墳場,但由于周圍正在興建道路,沒有顯著標志,花了近一小時才找到祖父的墳墓。“那裏的墳墓沒有門牌,不容易找……我們可說是從天黑找到天亮,才找到祖父的墳墓。”
完成武吉布朗墳場的祭祖活動後,陳麗芳一群人分成六輛車,前往蔡厝港骨灰甕安置所祭拜祖母,之後再到華人墳場祭拜父母。她說:“清明節掃墓是我們家的傳統,帶著孩子一起來,是希望他們認識自己的祖先,記得自己的根。”
她也提到,祖父母很多年前已過世,孩子只能通過父母親的敘述認識祖先,而清明節恰好提供了分享這些點滴的機會。
《聯合早報》記者昨早6時左右走訪蔡厝港骨灰甕安置所,天還沒亮,停車場已停放了許多車輛,人潮不斷。到了上午10時,通往蔡厝港骨灰甕安置所的林厝港路、惹蘭巴哈和舊蔡厝港路交界處出現了車龍,交通雖緩慢,但秩序良好,駕駛者都遵守輔警的指示。
鄭雅黛(68歲,退休者)一家昨早6時15分就到墳場掃墓。她說:“以往這個時間已經開始塞車,但今年情況還好。或許是因爲這幾天是長周末,來祭祖的人群分散了,今早的人潮也就沒有往年多。”
每年的耶稣受難日,林家睿(17歲,學生)都會隨同長輩到蔡厝港華人墳場掃墓。她說:“小時候我和表妹們都會負責焚燒金銀紙等,覺得那很好玩,但現在,我更珍惜的是能在這天和親戚相聚,增進感情。”
郁業蘭(71歲,退休人士)過去30多年來,每年都會堅持和丈夫雲昌瀛(71歲,退休人士)到家婆墳前掃墓,以示尊敬。“在這裏祭拜家婆後,我們也會乘車到馬來西亞吉隆坡祭拜家公。這是我們的心意,只要健康允許,我們每年都會這麽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