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調:許麗卿
設計:劉奕村
新加坡建設局頒發2018年常年建築獎
今年常年建築獎,建設局在25個獎項組別中一共頒發540個獎項,以表揚建築業者在各方面的傑出表現。其中“社會及家庭發展部通用設計標志(親家庭企業)是今年新增設的獎項;建設局也首次頒發建築環境傑出領導白金星級獎。
盧納登 報道
陳婧 翻譯
本地今年的建築需求總額預料介于260億元至310億元,建築業似乎邁入充滿希望的階段。
建設局局長林優揚說,綠色建築、制造和裝配設計(簡稱DfMA)和集成式數碼傳輸(Integrated Digital Delivery,簡稱IDD)等新型建築技術,標志著建築業的轉型。
他說:“能夠把上述領域的經驗和專業知識相結合的企業,將在國內外競爭中占據優勢。IDD是其中最新的一個領域,它將推動未來的行業轉型。”
DfMA和IDD助企業擺脫限制
IDD指的是借助資訊通信科技和智能科技,更緊密連接建築業的各個環節,比如以三維模型模擬真實工程,讓各環節的建築人員可從設計、施工到營運,實現高效協同作業,節省時間並減少浪費。采用IDD的企業能夠及時分享准確的綜合信息。
建設局正與行業合作夥伴共同制定一項計劃,通過在建築周期和價值鏈中整合數碼科技,發掘更多機遇,以進一步推廣建築業的數碼化應用。
建設局也正尋求科技解決方案,解決缺乏熟練技能勞動力和過度依賴外來人力的問題。
林優揚說:“DfMA和IDD能協助我們的企業擺脫現有限制和習慣。 DfMA工藝將部分建築工作從露天工地轉移到工廠,以便更好地應用自動化和機械化,借此提高質量和生産力,同時打造更清潔、安靜和安全的工作環境。”
“我們的家、工作和娛樂空間可以建得更快、質量更好,同時易于維修。”
他補充,由于公共領域基礎設施項目和私人領域建設項目的複蘇,建築業能爲國人提供更多專業人員、經理、執行員與技師(PMET)等的就業機會。
制定計劃吸引國人投身建築業
林優揚說,求職者應該利用持續教育培訓課程、建築生産力和産能基金(Construction Productivity and Capability Fund)及技能進修獎(SkillsFuture Study Award)等現有培訓津貼,掌握相關技能。建設局和業內企業也聯合提供獎學金和助學金計劃,吸引新加坡人投身建築業。
從2010年至今,建設局頒發了2700多份獎學金和助學金。當局也計劃通過專業人士轉業計劃(Professional Conversion Programme),協助國人學習新技能,吸引更多擁有相關技能的中途轉業者,補充建築業的PMET人才庫。
他說:“我們還將和業者與工會協商,爲初級、中級和高級企業領袖制定發展計劃。”
這些舉措都是建築業行業轉型藍圖(ITM)的一部分。這個自去年10月推出的藍圖,由政府機構、高等學府和工會共同制定。
建設局在4月1日設立轉型辦公室BuildSG,由weBuildSG、SGBuilds和iBuildSG三個中心組成,將與商會、商團、高等學府及工會緊密合作,落實各種産業轉型藍圖。林優揚說:“爲了保持建設新加坡和落實産業轉型藍圖的動力,建設局將與所有利益相關者合作,讓大家各盡其職推動行業發展。有了合作夥伴的支持,我們就能轉變‘建設新加坡’的方式。”
朝目標邁進
■ 截至去年,建設局已經在本地三分之一以上的建築總樓面進行綠化,有望在2030年實現綠化率達80%的目標
■ 2016年,建設局與教育部合作開展“返校計劃”(Back to School),發動42所學校的校友參與打造綠化校園活動,協助70多所學校達到“綠色建築標志金獎”(BCA Green Mark Gold)評分及更高標准。全國共有120多個DfMA項目已經完工,或在建設及規劃中,意味著建築業在2020年達到40%DfMA采用率的目標,已經實現一半
■ 建設局從1月31日起,推行修訂後的“品質—收費遴選法”和“價格與素質准則”。在建築承包商和建築咨詢公司的招標評估中,新准則更注重質量,而不是價格或費用
■ 建設局倡導並規定業者在建築項目中使用建築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ling)
■ 建設局與業者合作制定解決方案,以提高效率、工地安全和施工質量,並提供更多高價值就業機會
■ 當局與商團和商會合作,支持本地企業到其他市場推廣專業知識、打造更強大網絡並建立更深入聯系
建設局正與行業合作夥伴共同制定一項計劃,通過在建築周期和價值鏈中整合數碼科技,發掘更多機遇,以進一步推廣建築業的數碼化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