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期,官渡之戰是袁紹集團和曹操集團最爲關鍵的一戰,此戰之後,強弱之勢開始轉變,袁紹再也不具備在軍事上的絕對優勢,因此官渡之戰也是被公認的,曹操擊垮袁紹的最後一戰,大家的印象中,袁紹在官渡之戰後就病死了,但是大家不要忽略的是,官渡之戰是在建安五年末打完的,可是袁紹是在建安七年五月才病死的。
大概一年半的時間,期間袁紹還平定了冀州的叛亂,在這一年半的時間內,袁紹集團和曹操集團發生過一次相對重要的軍事對決,也就是倉亭之戰,可是曆史記載上很簡略,簡略到,倉亭之戰是虛構的一樣,可是個人感覺,倉亭之戰是官渡之戰的延續,官渡之戰和倉亭之戰,兩次戰役中曹操取勝,這才令袁紹集團沒有能力再次集結兵力主動進攻曹操集團,曹操在此戰之後才慢慢掌握局勢的主動權。
官渡之戰雖然是曹操取勝,但是袁紹的強大並不是這一仗就徹底打趴下的,曹操也的確需要倉亭之戰進一步確立對袁紹的優勢,而對于袁紹來說,官渡之戰後他還有翻盤的機會,畢竟哪怕是他死後,袁氏集團內部分裂鬥爭,曹操也是在建安十一年,平定並州後,才算是基本擊敗袁氏集團,《幽州刺史議》幽州突騎,冀州強弩,爲天下精兵。國家贍核,四方有事,未嘗不取辦于二州。
如果沒有倉亭之戰的話,放任袁紹休養蓄積實力,幽州冀州都是出精兵的地方,而且曹操也不能真的把希望放在袁紹病死這件事上,所以總的來說,倉亭之戰有發生的必要條件,袁紹想要通過此戰止損,而曹操則希望通過此戰更進一步確定自己的優勢。
我們需要了解一下官渡之戰袁紹的損失有多大。
《後漢書.袁紹列傳》紹既並四州之地,衆數十萬,而驕心轉盛,貢禦稀簡……于是簡精兵十萬,騎萬匹,欲出攻許。
這是袁紹滅了公孫瓒後的家底,號稱擁兵數十萬,這主要是袁紹和公孫瓒之間常年對峙的結果,雙方必然是開足全力,能夠征集多少軍隊就征集多少軍隊,但是在發動官渡之戰的時候,袁紹是精簡士卒,10萬大軍,其中包括一萬騎兵,這也相對可信的,官渡之戰是事關兩個集團生死存亡之戰,袁紹沒有理由不拿出自己真正的實力和曹操打這一仗,那麽我們需要考慮的是,官渡之戰,袁紹的損失有多大,還有沒有能力集結兵力,再次和曹操打倉亭之戰。
《三國志.武帝紀》紹與子譚輕身迸走。凡斬首七萬馀級,辎重財物巨億。
《後漢書.袁紹列傳》余衆僞降,曹操盡坑之,前後所殺八萬人。
《後漢紀》殺紹卒凡八萬人。
曆史記載寫了曹操殺了7、8萬袁軍,有說斬首,有說坑殺的,留有是這些袁軍僞降,也就是假意投降,這太籠統了,7、8萬人都僞降?這顯然是不可能的,在官渡之戰時,冀州也發生了多地叛亂,這說明袁紹在掌握四州之地後,並未完全掌控自己的底盤,那麽投降的袁軍會用僞降這一招暫時投降曹操,之後再趁機逃回北方嗎?個人覺得有肯定是有,但不會是大多數。
那麽曹操就因爲害怕投降的袁軍有假意投降的,就將降卒盡數坑殺了,也就不合理了,曹操時期和項羽坑殺20萬秦卒不同,當時天下諸侯都是憎恨秦人的,所以說項羽看這20萬秦卒是帶著仇恨意味的,可是曹軍和袁軍將士是沒有什麽深刻仇恨的,完全可以將其分化到曹軍各部,成爲曹軍的力量,大不了不讓這些投降的袁軍參加北方的戰爭就可以了。再說曹操也不殺,要是將降卒全部坑殺,必然會增加其攻占以及統治河北四州的成本。
其實曹操坑殺了7、8萬袁軍的說法,最早記載是曹操給漢獻帝呈現的奏報,那麽就不需要根據事實說話。
《三國志.國淵傳》破賊文書,舊以一爲十,及淵上首級,如其實數。
這是在曹操和馬超對峙的時候,田銀、蘇伯造反,平定兩人的叛亂後,國淵寫記載戰果的時候,是按照實際情況寫的,沒有按照舊例,采用誇張的說法,也就是明明是斬殺一人,卻誇張說斬殺10人,爲的就是讓百姓認可自己的地位,展現出能夠保護百姓的實力,那麽在官渡之戰的時候,曹操沒有理由要按照實際數字上奏,所以說即便真的有袁軍被坑殺,也絕沒有7、8萬那麽多。
袁紹在官渡之戰的損失,白馬、延津兩次失利,兵力上折損應該不大,對峙期袁紹是占優的,最後決戰期,一個是淳于瓊在烏巢擁有兵力優勢還被打敗了,折損了大量後期部隊,還有就是張郃高覽率領重兵集團進攻曹操大營,結果兩人帶著精銳的重兵集團直接投降了,因爲當時得知曹操奇襲烏巢,袁紹一面派兵救援烏巢,一面猛攻曹操大本營,相對來說,救援烏巢的袁軍不足以改變局勢,而張郃率領的重兵集團,才是改變局勢的關鍵,但是這部分精銳的袁軍投降了。之後發生混亂的袁軍難以和曹軍相抗,袁紹果斷帶著兒子逃跑了。
《後漢書.袁紹列傳》紹與譚等幅巾乘馬,與八百騎度河,至黎陽北岸,入其將軍蔣義渠營。至帳下,把其手曰:“孤以首領相付矣。”義渠避帳而處之,使宣令焉。衆聞紹在,稍複集。
袁紹從亂軍逃出來之後,逃到了處于黃河北岸,蔣義渠的軍營,而逃回來的袁軍聽到了袁紹位置後,也開始向袁紹駐地彙集,那麽問題在于,在袁軍潰敗的時候,曹操有沒有追擊呢?
《三國志.王基傳》武皇帝克袁紹於官渡,自以所獲已多,不複追奔,懼挫威也。
這是王基在司馬昭平定諸葛誕淮南之亂的時候說的話,顯然, 曹操並未全力追擊袁紹所部的,這也很合理,畢竟沒有響應的戰前計劃,曹洪留守大營,主力曹軍暫時都歸其統領,在曹操沒有回營之前,曹洪是不會主動出擊的,守住大營,是曹洪唯一的任務。
而且不要忘了張郃高覽剛剛因爲局勢投降曹操,投降的袁軍人心不穩,張郃高覽是什麽人,曹操也不清楚,如果貿然大軍出擊,去追擊潰逃的袁軍,那麽難保張郃高覽不會再後方起什麽壞心思,數萬精銳袁軍也成爲牽制曹軍追擊的力量,那麽這些潰逃的袁軍,不會坐等曹軍還受降,必然是往被逃,在未遭受曹軍追擊的情況下,大部分還是可以安然退回河北的,區別就是會不會直接歸隊而已。所以說,以袁紹集結10萬精銳士卒南下的情況來看,除去折損,逃回2至3萬兵力還是有可能的,加上兵敗後,袁紹再度征集一部分兵力的話,雖然袁紹不再對曹操有絕對的軍事優勢,但是北方天下到底姓袁還是姓曹,尚未可知。
《三國志.荀彧傳》六年,太祖就谷東平之安民,糧少,不足與河北相支,欲因紹新破,以其間擊討劉表。彧曰……若紹收其馀燼,承虛以出人後,則公事去矣。
在官渡之戰後,荀彧傳就記載了,哪怕官渡之戰袁紹敗了,但是袁紹對于曹操的威脅仍然在,就地理位置而言,曹操的底盤的確處于此戰之地,所以說官渡之戰並未完全一戰定勝負,徹底令袁紹退出爭奪天下的舞台,尤其是,袁紹北還後,還平定了內部的叛亂,所以說,時間對于袁紹來說還是有的,只要他不死的那麽早,河北四州之地還在他手裏,袁紹集團是足以恢複實力的。
那麽在官渡之戰後,就出現了一個對雙方都是選擇機遇的時期,袁紹雖然新敗,但是看准時機還是有反擊曹操的實力的,而曹操在暫時解除北部威脅後,戰略方向就有多種選擇了,是繼續死磕袁紹,還是南下擊敗劉表,征討孫權,曹操原本是想到算先解決劉表的,之前我說過,襄陽的地利,由襄陽北上,可以威脅曹操統治核心的許、洛地區,但是曹操最終還是選擇了北上再一次擊敗袁紹,也就是倉亭之戰。
而對于袁紹來說,他若不服輸就必須在軍事上扳回一局,主要是他歲數大了,他心急了,不想在等,所以他集結了最後的兵力,駐軍倉亭津,對曹操集團實施壓力。
《三國志.程昱傳》陳宮欲取東阿時,勒允守範縣,程昱守壽張,遣別騎守倉亭津。陳宮至,不得渡。
倉亭津在東漢時期就是黃河的重要渡口,陳宮當初迎呂布入兖州的時候,就想從倉亭津南渡,結果被程昱所遏制,那麽袁紹集結兵力于此,目的很明顯了,那就是在官渡之戰後,再打一場改變局勢的一戰,只不過不同的是,這次袁紹是相對劣勢方。
可是袁紹還是心急了,他可以等一等他潛在的盟友們,主要還是劉表孫權,西北的馬騰韓遂,在官渡之戰時很安靜的,鍾繇鎮守關中,曾給官渡前線的曹軍送過戰馬,應該就是馬騰韓遂給的,這兩人是想看到曹操和袁紹死磕,從中牟利的,所以兩人當初的態度是觀望。
而同時期的劉表和交州牧張津打的不可開交,其實官渡之戰時期,劉表就表達出自己的意思了,《後漢書.劉表列傳》及曹操與袁紹相持于官度,紹遣人求助,表許之,不至,亦不援曹操,且欲觀天下之變。也就是兩不想幫,除非袁紹已經處于明顯劣勢了,他才會出手,畢竟他不想荊州一旁出現一個強大的對手,孫權的話,暫時沒時間搭理北方戰事,孫策在建安五年挂了,剛剛接管江東的孫權需要時間穩定內部,即便是穩定後,也是費盡心力打江夏的黃祖。
依照當時的局勢,袁紹做的只能是示弱,讓曹操的戰略主攻方向向南,或者向西北,這樣的話,無論是誰,遭遇曹操大軍壓境的時候,自己都會成爲他們第一個想到的盟友,袁紹集團想要扳回一局,只能找盟友,兩方甚至多方合力,才可以增加擊敗曹操的勝率,只是袁紹等不及了,他迫不及地的集結兵力于倉亭津,結果這一戰,加重了官渡之戰戰敗的影響。
《三國志.武帝紀》六年夏四月,揚兵河上,擊紹倉亭軍,破之。
《資治通鑒.漢紀五十六》夏,四月,操揚兵河上,擊袁紹倉亭軍,破之。
倉亭之戰,《三國志》和《資治通鑒》記載的都很簡略,給人感覺不重要的樣子,但其實是官渡之戰後,不甘失敗的袁紹,集結了最後一波兵力,准備和曹操打一次戰略決戰,可惜袁軍新敗,加上精銳部隊損失較大,再一次被曹操擊敗了,具體過程不知道什麽樣,《三國演義》中倒是“腦補”了戰爭過程,但不容忽視的是,正是此戰之後,袁紹開始病重,于建安七年挂了。可以說是官渡之戰以及倉亭之戰兩站,徹底將袁紹的霸業擊碎了,倉亭之戰更加確立了戰後,曹操集團的軍事優勢地位,可是即便如此,曹操平定河北四州還是用了7年的時間,如果說袁紹還足夠年輕,且身體健康狀況良好的話,北方的歸屬就真的不一定是曹操了。
參考資料《三國志.武帝紀》《三國志.袁紹傳》《後漢書.袁紹列傳》《三國志.國淵傳》《三國志.荀彧傳》《三國志.程昱傳》《三國志.王基傳》《後漢書.劉表列傳》《後漢紀》《幽州刺史議》《資治通鑒.漢紀五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