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伽马开通从葡萄牙绕好望角到达印度的航线,在短短五六年里,便给传统的经波斯湾-紅海、奧斯曼帝國、威尼斯到西歐的貿易路線,造成了非常嚴重的沖擊。在利益變化面前,曾經的敵人變成了盟友,曾經的盟友變成了敵人,過去常在地中海發生的海戰,從此轉場印度洋。葡萄牙雖然國小力弱,但卻通過一系列手段,維持並鞏固了從裏斯本經好望角到印度、馬六甲的航線,這條航線不但讓葡萄牙掙得盆滿缽滿,而且就像一條繩索,捆住了強大的奧斯曼帝國伸向海洋的觸角。從中國的角度來說,葡萄牙在印度洋對奧斯曼帝國的阻擊,也避免了中國面對穆斯林帝國擴張時,出現陸海兩面受敵的情況,整體上是有利的。
一、香料:戰爭的罪魁禍首
我們中國人喜歡談論“絲綢之路”,認爲絲綢之路對溝通東西方之間,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實際上,大航時代西歐各國海上探險,更大的動力,來自于香料——也産自東方,但不是中國,而是東南亞。
香料對于歐洲人爲什麽重要,比來自中國的絲綢和瓷器更重要?這和歐洲人的生活習慣以及物産有關,歐洲人崇拜香料。首先是因爲食物儲存、烹調和食用的需要。這一點太要命了,因爲每個人都得吃東西,所以導致香料不像絲綢、瓷器那樣,替代性強,貴了,大不了不買。歐洲人熱衷的肉食、甜食、蜜餞以及酒等食品的加工、制作與儲存,都離不開香料。尤其是在沒有冰箱的時代,要大量腌制食物,爲了保障腌制食物不腐爛,同時又使其有比較好的口感,就更離不開香料了。“由于中世紀歐洲人吃的東西極爲精劣,需要大量的胡椒、生姜和桂皮等以遮蓋鹹鹽和質地粗糙又不新鮮的肉的味道”[1]。其次,香料還與歐洲人其他日常生活,如宗教信仰、性愛情欲、疾病冶療等也有密切關系。“香料還被用于廣泛的目的,諸如召喚神靈、祛病驅邪、防止瘟疫等。它們還可以重燃衰微的欲火,……扇起火山般情欲的種子”[2]。
當然,最要命的是這樣重要的東西,歐洲沒有出産的地方。香料大多數都生長于熱帶地區,需要溫暖潮濕的環境,所以地處相對高緯度地區的歐洲,基本上沒有什麽地方能出産香料,想要獲得香料,就得通過貿易或殖民掠奪。
在達·伽马之前,欧洲人便知道香料产自遥远的亚洲,但他们误认为是印度。这应该是“二道贩子”阿拉伯穆斯林和希腊人、威尼斯人给他们误导的信息。但正因为这个信息误导,才有了后来大航海探险家们,都以“印度”为目的地的探险活动,因为他们太想找到香料的产地了。西欧人,苦于“二道贩子”盘剥太久,也太苦了。
這裏僅以古羅馬時代的一則材料爲例,可以看出歐洲人受到的“香料盤剝”有多麽重。公元20年左右,一位羅馬史學家記載了當時的羅馬香料價格,“胡椒4便士/磅,白胡椒7便士/磅,生姜6便士/磅,肉桂5-50便士/磅,精制桂皮油1500便士/磅。[3]”這時香料的價格相當于黃金的260-300分之一,看起來似乎也不算特別貴,但由于需求量大,每年導致羅馬爲之付出約5000萬塞斯特斯(羅馬銅幣值,每4塞斯特斯相當于1第納爾銀幣,每1第納爾銀幣重約3.07克)。當時羅馬收入比較高的軍團戰士,一年的收入大約225便士,所以買香料的錢,對于普通人家來說,壓力不小。到中世紀,隨著人口的增加,香料需求也相應增加,價格進一步上漲,平均接近黃金的1/90,也就是說比羅馬時期貴了3倍左右。漲價的背後,更重要的原因,應該是阿拉伯人壟斷了商路,人爲制造了高價格。
二、第烏海戰:葡萄牙成爲印度霸主之戰
達·伽马1499年到達印度,隨即返航,作爲一個戰略家,達·伽马很清楚在印度要做什么,在此后往返于葡萄牙和印度的多次航行中,达·伽马不断袭击印度洋上穆斯林人的商船,占据东非、中东和印度优良港口,以便从穆斯林人手中夺取利润丰厚的贸易——主要是香料贸易支配权。葡萄牙人的行动,见效非常快,到1505年左右,經由埃及、地中海到歐洲的香料貿易,便從每年350萬磅,迅速下降到不到100萬磅。
這樣的行動,不但令得穆斯林國家異常憤怒,而且也使得東方商品向西販賣的“二道販子”——希臘人和威尼斯人很不爽。于是,本來應該和葡萄牙同屬于基督教陣營,曾經十字軍東征的盟友,背叛了葡萄牙,與穆斯林國家建立了聯系。由威尼斯人提供技術、希臘人提供水手、埃及人提供陸上通道,奧斯曼帝國統一組織指揮的反葡萄牙海上聯盟,由此建立起來。聯盟國家,將曾經活躍在地中海的艦隊的船,拆成小板從埃及運到紅海邊組裝,建立了新的艦隊,目的只有一個——阻止葡萄牙人在印度洋上的擴張。在印度北部,由穆斯林掌控的城邦,也對葡萄牙人的入侵,非常不滿。爲了抵制葡萄牙人,這些穆斯林城邦國家,也加入到奧斯曼帝國主導的反葡聯盟中,其中最爲關鍵的便是古吉拉特邦。古吉拉特邦的沿海城市第烏,是東南亞香料向中東、歐洲轉運的重要中轉站,但隨著葡萄牙人新航線的開啓,這個中轉站受到了威脅。況且葡萄牙人對穆斯林商人的海盜式襲擾,也令得穆斯林掌握的傳統海上航線,變得越來越危險。
1505年葡萄牙第一任印度總督唐·弗兰西斯科·德·阿爾梅達,率領的正規艦隊剛抵達印度不久,針對穆斯林國家商船的海盜式襲擊就開始了。1509年初,爲報複葡萄牙的行動,由奧斯曼帝國統領的聯盟海軍,經吉達、亞丁直撲葡萄牙人占據的印度西海岸據點。雙方的艦隊于1509年2月2日,在古吉拉特邦第烏城外海遭遇,世界史上第一次具有現代意義的大海戰,就在這裏拉開帷幕。
穆斯林國家和地中海商業城邦組織起來,號稱“亞洲最強”艦隊,在短短兩天時間裏,幾乎全軍覆沒。這一場戰爭,讓人看到了在武器裝備有代差,組織指揮有代差的情況下,海上戰爭人數和船只數量是多麽沒有意義。當然,葡萄牙的勝利,進一步鞏固了他們在印度洋的地位,使其壟斷印度洋海上貿易,特別是香料貿易的地位進一步強化。
三、百年拉鋸小國困巨獸
第烏海戰之後,葡萄牙在印度洋的地位升至頂峰,一時風光無二。這使得葡萄牙的欲望進一步膨脹,不但希望控制印度洋沿岸,而且希望將中東地區波斯灣、紅海沿岸的港口都控制住,進而徹底阻斷穆斯林-阿拉伯人的貿易路線。只不過,葡萄牙人的胃口太大,引發的反彈也越來越激烈,他們的敵人不僅僅是穆斯林諸國,也包括跟他們很熟悉的地中海基督教城邦國家。
由葡萄牙爲一方,威尼斯-奧斯曼帝國-其他穆斯林國家聯盟爲另一方,雙方就此在印度洋拉鋸,前前後後持續了數百時間。比較激烈的戰爭,發生了幾十次,雖然互有勝負,但整體來看,葡萄牙愣是以自己並不大的國家,並不算強的實力,生生擋住了穆斯林聯盟在海上的擴張之路。由于雙方交手的時間太長,戰鬥太多,難以一一列舉,下面僅列舉兩場比較有名的戰例,揭示雙方力量的極限:
吉達海戰:1517年,葡萄牙艦隊攜第烏海戰之威,已經殺入紅海,試圖控制紅海重要港口吉達。這是穆斯林朝聖的重要通道,對于所有穆斯林國家具有非常神聖的意義,所以葡萄牙這一次行動,等于是捅了個馬蜂窩。葡萄牙人因爲兩個錯誤的情報發動了這場戰爭:第一,他們認爲此時已經占領埃及的奧斯曼帝國,將派遣大軍南下,要控制整個阿拉伯半島;第二,他們誤認爲吉達港防守空虛,很容易攻下。在新任印度總督蘇亞雷斯的帶領下,先期已經控制亞丁的葡萄牙艦隊,于當年春天向吉達港發動進攻。這一次葡萄牙人派出的艦隊,規模比第烏海戰時強大了三倍左右,但結果卻是折戟吉達外海,面對由奧斯曼人營建的海防炮台和沿海要塞,葡萄牙人束手無策,丟下了五六艘船和數百水手的生命,倉皇敗退。吉達海戰讓葡萄牙人認識到,深入阿拉伯島腹地與奧斯曼帝國作戰,葡萄牙實力難以支撐。這場海戰後,葡萄牙改變了策略,將本來計劃向阿拉伯半島腹地延伸的軍力收縮,著重控制阿拉伯半島外圍的一些關鍵據點。
蒙巴薩之戰:1589年,葡萄牙與奧斯曼帝國支持的東非穆斯林勢力,爭奪重要港口蒙巴薩,開展了一場規模較大的戰爭。這場戰爭源于奧斯曼帝國支持的穆斯海盜米爾·阿里·贝格,率军入侵东非港口蒙巴萨。虽然此前葡萄牙已经占据了马林迪,但这是个非常小的城镇,蒙巴萨才是当地的大城市。所以,蒙巴萨如果落入穆斯林势力控制之下,那么葡萄牙人的海上退路就被截断了。为此,葡萄牙印度总督派遣海军将领梅·德·索萨率领由20多艘艦只,1000多海員組成的艦隊,進攻蒙巴薩。本來這場戰爭,葡萄牙並沒有多少勝算,但當地土著部落,對蒙巴薩阿裏·贝格驻军的突然袭击,帮了葡萄牙大忙,便葡萄牙在兵力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得以打败阿里·贝格,占据蒙巴萨城。蒙巴萨之战,截断了穆斯林势力沿非洲东部大陆线向南延伸,夺取葡萄牙非洲东部据点的线路。
此戰之後,葡萄牙和穆斯林勢力之間,便進入對峙階段,以東非蒙巴薩、印度果阿兩個大陸城市,和一系列印度洋島嶼爲據點的葡萄牙人,牢牢控制了印度洋深海。而在這條線的北邊,則成爲奧斯曼帝國控制下的衆多穆斯林國家的勢力範圍。但海洋通道被葡萄牙的海軍截斷,穆斯林勢力通過海上向東擴展的勢頭,被大大限制了。
[1] [英]安德魯.多爾比:《危險的味道——香料的曆史》,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年版,第17頁。
[2] [澳]傑克.特納《香料傳奇-一部由誘惑衍生的曆史》,三聯書店,2007年版,第26頁。
[3] [古羅馬]老普林尼《自然史》,上海三聯書店,2018年版,第7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