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規劃大師劉太格說,用心研究市民的生活基本需求、認真聆聽怨聲和回饋,以人爲本,制定規劃方案、編制建築設計,是他希望傳授給下一代規劃師的“真功夫”。
80歲的劉太格去年12月獨資創辦規劃與建築咨詢公司“墨睿”(Morrow),自稱“80後”心境還年輕,要集中精力培訓跟著他的一群人才,培養下一代規劃大師,把新加坡“以人爲本的明智規劃理念”與其他城市共享。
劉太格1969年加入建屋發展局,1979年任建屋局局長,1989年任市區重建局局長與總規劃師,過去多年也爲中國近50座城市做規劃,被中國媒體譽爲“新加坡規劃之父”。
明年是劉太格加入建屋局的50周年,《聯合早報》記者邀“老局長”總結這些年的建屋和規劃心得,也展望未來50年公共住屋政策。
每天堅持打20分鍾氣功的劉太格說,他畢生所學的真功夫就是“以人爲本”,通過深入研究和滿足市民生活基本需求,制定出建築設計和城市規劃方案。
主導規劃我國23個衛星鎮(第24個是建造中的登加“森林鎮”)的劉太格透露,1969年他在建屋發展局的設計與建設小組,用了一年多時間,深入研究衛星鎮的配套,探討需要多少學校、商店、油站和宗教建築等內容,以及需要多少人口來支撐。
他說,當時甚至深入探討需要幾個加油站,“設在回家路上,或上班路上;不能小到無法提供應有服務,又不能大到與鄰居商店搶生意”。另外,每個宗教建築面積需要多大,以免太小容不下信徒,太大無法負擔地價或租金,都被納入考量,“這些研究成果,直到今天還是挺管用的”。
社會學家眼光看社區規劃
除了建築設計、城市規劃,他在建屋局時也認真看待物業管理。“管理上總會遭到埋怨,我認爲這些怨聲不能不理睬,就成立幾個研究小組分析這些回饋。大多數意見對我們的工作沒直接作用,但每三五個月總是能找到兩三個相當有作用的回饋,指出我們過去工作上的缺陷,或是沒有考慮到的因素,這些分析就用在制定下一輪的建築設計和規劃方案。”
他透露,研究小組包括建築師、工程師、物業管理師及社會學家等各小組。他認爲,必須用社會學家的眼光看社區規劃。在高峰時期,有12名具備博士學位的社會學家,與物業管理師和城市規劃師不斷研究,讓他和團隊得以通過這個“規劃的實驗室”協助領袖制定宏觀、高效和人性化的政策。
劉太格說,20年下來累積了真功夫,讓他體會到人的生活需求是千年不改的,包括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樂業,不要迷信創新和科技,而把這些東西扔掉,因爲“尊重以人爲本的需求,就是最大的創意”。
他也透露,許多外國人很羨慕組屋區有小販中心,但有些國人認爲那是低級和過時的,不適合現代高科技生活。
“當然小販中心不像超市那麽‘性感’,但它是生活的文化的一部分,就像巴黎人引以爲傲的路邊咖啡店,我們是不是也應該引以爲榮,而不是引以爲恥?”
廣被譽爲“新加坡規劃之父”,劉太格認爲其實是“時勢造英雄”。
“我常常跟人說,我跑前線好像功勞很大,但我能發揮這種功力,是因爲背後有一個非常明智的政府和政治環境。”
他說,這包括,第一,推行宏觀公共住屋政策,把收入高低不等、不同教育水平的市民,綜合放在同一區,而非把最窮的放在公共住宅,加劇社會問題;第二,新加坡有“非常合理、人性化、效率高的拆遷政策”;第三,物業管理收集到的回饋,逐年改善建築和規劃品質。
他也感謝已故“老上司”國家發展部前部長鄭章遠,形容他是一位大策略師,做事不轉彎抹角,總能一針見血地定出有效率、得民心的政策,帶領著他一同推行“居者有其屋”政策。
他也感謝建國總理李光耀的信任和願意放手,“他只要求我們要做什麽,從不幹預怎麽做”。這讓他和團隊得以通過專業本行,最合理地進行建築設計和城市規劃。
本地建築設計應發揚多元種族文化
劉太格以南洋騎樓融合多元文化爲例,表示只要把握“現代、地方和種族”三元素,“現代的建築,就是將來的古迹”。
身爲先驅畫家劉抗的長子、舅舅是書法家陳人浩,劉太格年輕時曾立志當畫家和書法家。藝術家庭背景使他非常在意建築的形象。
他說,好的建築設計,要表現現代的科技和審美觀,有地方的特色,包括符合熱帶國家設計上的客觀條件,加上多元種族文化的特色。他認爲,多元種族文化正是我國的建築設計應發揚光大的優點。
他舉例說,新加坡有很多騎樓,風格之豐富,有如融合不同香料的娘惹餐。“仔細看,一棟騎樓有馬來人設計的屋檐,屋瓦是歐洲的,通風的窗是中國的,百葉窗是馬來的,柱子是西方的。一些門窗的造型,有的是馬來的,有的是印度的。多種風格的綜合,是新馬非常獨有的。”
他說,還有一些花磚,是葡萄牙運過來的,建築師使用現代技術,尊重地方和民族特色,建成風格獨特的曆史建築。
“過去的人可以做,爲什麽現在不能?爲什麽要死命抄襲建築雜志上的設計風格?”
劉太格向來重視保留曆史建築和尊重自然環境,曾參與提出保留古迹的宏觀政策。他指出,新加坡已保留了7000多個舊建築,連老樹也盡力保留。
他也指出,本地組屋區按照理想比例設計,各區色調也使用按照當地風俗和熱帶的粉色系,呈現出協調和獨特的美。
其中,碧山組屋區刻意設計得高低錯落有致,構成迷人的天際線,也是已完成的23個衛星鎮的“集大成者”,吸取了過去衛星鎮的經驗,使用質量更好的材料打造,落實最新的建築設計和城市規劃理念。
過度外包將減少公務員實踐操作經驗
劉太格認爲,政府工作部分外包是好事,可刺激公務員在競爭下更努力,但過度外包也會帶來問題,導致公務員大大減少實踐操作經驗,可能帶來不解民情和無法治本的缺陷。
他認爲,有實際操作能力的高水平公務員,才能了解民情、標本兼治,協助政治領袖制定到位的全面宏觀政策。
劉太格:第一代領袖了解人民憂懼關切與期願
他說,第一代領袖很了解人民的憂懼、關切和期願(fear, concern and inspiration),擁有實際操作能力的公務員也與政治領袖密切協調,共同制定和貫徹如居者有其屋和合法拆遷等宏觀政策。
不過,他指出,最近這些年,政府開始把許多項目外包,讓公務員大大減少了實際操作的經驗。
“如果政治領導要定新政策,一方面不方便跟私人企業分享一些機密信息,一方面公務員也不熟悉,如何制定政策?當城市規劃、建築設計、物業管理的能力都分散了,誰來協助政治領導?對這個問題,我始終還是擔心。”
他也透露,當年推行居者有其屋政策時,堅持組屋“面積不可妥協、造價要控制”,以確保有宜居的空間、房子也負擔得起。
“組屋可耐用幾百年” 對自願提早重建計劃有保留
“老的組屋可能要拆掉,我是有點擔心”,劉太格對自願提早重建計劃(VERS)有保留,指目前的組屋“可耐用幾百年”。
舊組屋貶值與99年屋契“到期價值歸零”問題,過去一年引起諸多議論。政府准備在20年後首批組屋屋齡達70年時推出VERS,讓居民投票選擇是否將剩余屋契賣回給政府。
對此,劉太格說,在選擇性整體重建計劃(SERS)之下,過去低密度的房子已逐漸拆掉重建,如今房子建材更講究,密度很高也很牢固,“耐用幾百年沒有問題”,值得研究是否有必要拆掉,“我們要謹慎,畢竟這些是國家的資源”。
他認爲,通過提升機電設施的第二次家居改進計劃(HIP II)已足以爲組屋抗老和駐顔。
他指出,99年地契是須執行的合同,要堅持法治才不會“天下大亂”,但也要有應對方案。
“如工業廠房15年租約到期後,可續簽15年,組屋年限到了怎麽辦?到時政府要拿出一個新的宏觀政策。首先屋主要把房子退給政府。如果政府暫時不需要,可以再讓屋主續簽新的屋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