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裸辭##新加坡##就醫##內卷##減壓##雞娃##MBA#
這是我們講述的第2061位真人故事
我是V媽,80後上海土著,爲讓孩子有個更健康的學習和生活環境,和老公帶著兩個孩子舉家搬遷到新加坡。
原本以爲,孩子躲開了國內各種卷,到新加坡會輕松一些。沒想到,新加坡的卷,比國內來得更早、更猝不及防
原來“潤”到國外,無論對大人還是孩子,都沒有意料中那麽輕松。
(我和可可愛愛的兩娃)
我出生在上海的一個普通小康家庭,媽媽曾是國企小領導,爸爸早年也在國企上班。後來爲了讓家裏過的更加寬裕些,爸爸下海做生意,沒想到卻被坑的血本無歸,他只好重新找工作上班。
我從小就比較獨立,學習從來沒讓父母操心。每天放學後,我會默默地把作業做完再去玩。而每次考試,我的成績也都在年級前列。
就這樣,我的學習和生活一直波瀾不驚,在上海安穩地度過了所有學生生涯。
(我小時候)
大學畢業時,當時整個社會剛經曆過08年金融危機的沖擊,找工作變得格外艱難。我的運氣很不錯,占著英語專業的語言優勢,在外企找到一份市場營銷的工作。
原本以爲這只是一個生活中隨機的選擇,沒想到我一做就是好多年。後來,我跟隨領導跳槽自主創業,接著又跳槽到了甲方。十三年的職業生涯,我一直在從事消費者營銷管理方面的工作。
如果說人生一直都只在既定軌道上行駛,從起點一路直線到終點,真的會了無生趣。隊友的加入,讓我的人生軌迹不斷發生改變,也不斷創造著驚喜和意外。
他也是上海人,2013年跳槽到新公司,經常需要到新加坡出差,這樣兩地飛的情況持續了兩三年,一來二去他就動起了跨國搬家的念頭。
(出發前一家三口的合影)
機緣巧合下,老公得知公司在新加坡有個職位,就向老板申請正式調去新加坡。
然而那時候,我們已經把生娃提上了日程。孩子五個月大時,老公被正式派駐到新加坡。而我如果不想兩地分居,就得舍棄國內的工作,到那邊一個人照顧孩子。
但如果我留在國內,有兩邊的父母搭把手,帶娃的焦慮會少很多,我還能繼續打拼。權衡再三,我決定先留在國內。
兩地分居的那段時間,老公真的異常辛苦,每兩周都會回國看孩子。周五下班就趕回國的航班,周六淩晨到家,待上一天,周日下午又要急匆匆地飛回去,准備第二天的工作。
長期分居兩地,既耗精力又耗錢。在他的軟磨硬泡之下,我答應他,等孩子稍大一點一起去新加坡陪他,一家團圓。
(孩子睜眼起床看到爸爸就伸手要抱抱)
沒想到不到一年,當我決定辭職去申請新加坡留學的時候,他卻做了一個讓人大跌眼鏡的事:辭職回國了。
那段時間,我很崩潰,卻又不忍過多責備他,畢竟他也不容易。一個人不但要忍受異國他鄉的孤單,還要按耐著對小寶寶的牽挂,職場上一些不開心的事情還無法開解。
他終究是爲了我們這個小家庭,這麽想著,我也就釋然了。我們按部就班的工作著,享受著家庭的溫馨,過著平靜的小日子。
(一家三口的小日子)
可我總覺得,我還年輕,人生不應該就這麽安穩地過下去。我想在工作上更進一步,提升整體實力。思來想去,只有通過學習深造,才能從內到外真正提升,我決定去讀在職MBA。
2018年上半年,經過筆試和幾輪面試,我如願以償的被錄取了。正當我躊躇滿志,摩拳擦掌准備大幹一場時,卻發現老天給我送了“賀禮”:二寶。
我一下子懵了,怎麽辦,留還是不留?留下來,我好不容易考上的學業怎麽辦。我要上班,還要一歲多的大寶要照顧,還有精力專注學習嗎。不留,但是天賜大禮,拒收不得,而且我和隊友也一直非常喜歡孩子。
(懷著二寶和團隊一起工作)
我們倆都是獨生子女,太明白一個人成長的那份孤寂和冷清,有兩個孩子相互陪伴,最好不過了。
只要想做成一件事,辦法總比問題多。兩難的問題最終找到了兩全其美的解決方案。
老公和兩邊的家人多幫忙照顧孩子,還另外請了一個阿姨幫忙帶孩子。這樣,二寶能留下來,同時我也能繼續學業。
平常我除了上班,還有兩個晚上要去上課,周末全天上課。這期間,家人從沒有因爲孩子的事,讓我分心。每每回想起那段時光,我心中都對他們充滿感激。
好的家庭,都是彼此成就,互相依賴的。
時間過得很快,2021年我的學業如期結束,兩個孩子也不知不覺地長大了。孩子的教育問題也提上了日程。
(我畢業啦)
在這期間,老公再次申請了公派駐新加坡,這次是我們倆慎重考慮後作出的決定。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我們明顯感到國內教育對孩子的壓力。同時,社會對不成功的低包容度,也讓我無法認同。
作爲兩個孩子的媽媽,我不希望他們從小就背負沉重的壓力,想讓他們能在輕松快樂的環境中成長,找到自己的人生價值,而不是被社會裹挾著向前。
2021年5月,老公一個人先到新加坡安排孩子入學和工作的事。7月我正式畢業,8月就牽著兩個娃,坐上了飛往新加坡的飛機。
雖然在這之前,我已經到過新加坡很多次,對它已經非常熟悉,到這次卻和以往的心境大不相同,一種難以名狀的悲壯感在我心中蔓延。
(親子時光也多了起來)
從節奏緊繃的職場生涯中突然抽離出來,變成了全職媽媽,我整個人徹底松懈下來,一下子變得有些無所適從。
經過半年的調整,我慢慢地適應了下來,也明白了對抗焦慮最好的方法,就是讓自己的生活充實起來。我開始摸索著找工作,同時也幫助朋友做咨詢顧問,自媒體賬號也重新撿起來。
在異國他鄉求職並不順利。由于我的專業是與市場國情強相關的,新加坡當地實際市場情況我並不熟悉,原有的經驗並不完全適用。而找相關工作,必須要有當地工作經驗。
碰過幾次壁,我開始調整自己的心態,客觀分析自己的優缺點,揚長避短。
(和娃一起戶外運動)
正如倉央嘉措所說,相對于那些已經經曆過的過去和無法預測的將來,珍惜眼前的溫暖和關切,活出最好的自己,才是最有價值的事。
我盡量讓自己適應這種慢節奏的生活,和家人分享平凡的時光。而孩子的學習和生活,占據了我們家庭的大部分話題。
真正到了新加坡,我才了解到,當地教育其實也很卷,甚至從幼兒園小班就開始了。
二寶剛讀N2(也就是國內幼兒園小班)就開始在學校學習寫字了,這年齡放在國內,感覺孩子控筆還不太好呢。
大寶上小學一年級,班上就有家長關心三年級分班、選班長和課代表的事了。而爲了鼓勵大家、照顧大部分同學的情緒,班級裏各種班幹部名稱繁多。
(在圖書館親子閱讀)
學校的送禮文化,也讓我感到意外。
在這裏,幼兒園的老師會給班上的每個小朋友准備禮物。家長也可以給老師送一些小禮物,表達一下心意。孩子們隔三差五往家裏搬一些小玩具,我剛開始很納悶,問過才知道,原來是班上過生日的小朋友發給全班同學的禮物。
除了同學之間送禮物,老師還絞盡腦汁地給孩子們送禮物,春節送、聖誕節送、平常表現好也送,真是讓人大跌眼鏡。要知道,在國內,大部分都是家長在節假日爲送老師什麽禮物想破頭。
哥哥在小學的作息時間,也讓我們感到相當不適應。早上七點半之前,孩子就要到校。在家吃完早飯到學校,九點多課間休息吃加餐,十二點正經吃飯時間卻變成了零食時間,下午沒有課,一點半就放學了。我做飯的時間剛開始都特別混亂。
(從小學習做家務)
另外,在學校也沒有固定的戶外活動時間,甚至沒有課間休息時間。一門課上完,立刻開始另外一門課。我一度很擔心孩子的注意力是否能支持那麽長時間。
說起當地教育,最大的不同,是它的“分流”教育體系。這與我們國內苦讀到高三,一考定終身完全不同。
在新加坡,從小學六年級到大學,學生會經曆三次大的學業方向選擇。
小學畢業的PSLE考試成績,只能讓5%的人搭上通往大學的直通車。而有一半的學生會進入四年的快捷班,然後參加考試,前10%的學生才有資格進入初級學院,讀高中。這麽一來,每次大的階段考試,都是一次分流。
也難怪本地孩子從小的讀書壓力就大,因爲他們人生中的第一場大考,在小學六年級的時候就開始了。
不過要是在PSLE考試中沒有取得理想的成績,孩子們依舊在後續的O-level和A-level考試中有機會彎道超車,改變自己的升學路徑,而不是一考定終生。
(學習幫助他人)
即使沒有讀到大學,憑借poly的文憑在本地也能找到不錯的工作。當地人對“成功”的執著沒有那麽強烈,加上新加坡政府強有力的支持,安安穩穩地過自己的小日子還是比較容易的。
到了新的環境,除了孩子需要適應,我們大人也一樣需要一個過程。
新加坡的官方語言是英語,但由于它是多種族國家,華人、印度人、馬來人和當地人混雜,語言也相對豐富多樣。雖然當地很多華人,在日常溝通上沒有大的障礙,初來乍到時,我也經曆過小小的不適應。
比如買東西付錢時,別人會說“你要怎麽還錢?”其實是問刷卡還是付現金。在餐廳點吃餐,別人問“吃的還是包的?”這是在問堂吃還是打包,一般打包需要額外付三毛打包費。
(帶著孩子一起做義工)
點飲料的時候,營業員會問要喝什麽水,就是喝什麽飲料。我們中文中飲料有冷熱之分,當地人卻說冰的還是燒的。當地人把吸管叫做水草,所有的塑料袋,他們都叫紙袋。
這些剛開始聽起來,真是讓人一頭霧水。慢慢聽習慣,我也就明白了,這是中文、英語字面翻譯、中國南部語系混雜而成的獨特華語,並不是純正的中文。
在外面吃飯點餐時,我還發現了一個特別有趣的事,當地人點餐前會先去找位置,並且隨手拿個東西占座。
用紙巾占座位的比較多,我也見過小卡片、雨傘,甚至用手機、錢包占座的。因爲新加坡特別的安全,所以人們才會放心地把自己的物品放在桌上,不用擔心發生偷竊。
剛開始我還以爲是別人遺漏的,後來才明白,原來這是當地的一種占座文化。
(我把弟弟單獨留下來占座)
人吃五谷雜糧,難免有頭痛腦熱。我們在國內生病後都是去醫院,新加坡還真不一樣。在當地看病,一般不去醫院,直接去診所找醫生看就行。
但診所很少做檢查,都只是詢問具體病症,用藥也是只針對症狀,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遇到診所解決不了的,就得讓他們開介紹信去醫院做進一步檢查。但排隊等檢查可能要好幾周,甚至好幾個月。
老公有次就因爲腎結石疼的厲害,拿介紹信到醫院檢查,結果單單B超檢查就排到三周之後了,讓人無語。
(每次去醫院都是一場漫長的等待)
對于新的環境,我們都是隨遇而安的態度。孩子的教育,我和隊友都比較佛系。我們不雞娃,不逼孩子上補習班,也不給他們布置額外的課後作業。這在學校老師的眼裏,簡直就是奇葩家庭。
其實,我們更看中孩子在受教育的過程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會獨立思考,對世界時刻抱有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
新加坡的教育雖然也很卷,但相對于國內被強推著向前走,在新加坡可能會多一點選擇。周末,孩子們可以被大海和森林填滿,還有很多博物館和美術館讓他們親近。
而我,平常除了做家裏日常瑣事,也很積極的走出家門,參加社會公益活動。
(在圖書館給孩子們讀書)
我愛做圖書館的理書員,給那兒的孩子們講故事。他們眼中閃耀的求知的光芒,讓我沉醉。
我也做老年人服務工作,幫老年食堂切菜,帶孩子一起給老年人送飯。碰到老人自己接取食物時,看到兩個孩子送餐,原本漠然和無神的眼睛,會突然亮起來,像星星一樣。而孩子們爲能幫助到別人,也感到很開心。
同時,我還是孩子學校的家長志願者,配合學校的各種活動。親身見證孩子們在學校的成長,那感覺跟從老師和孩子口中講述完全不同。
我喜歡參加社會公益活動,因爲這樣不僅能幫助別人,也能幫助我更好地了解當地文化,更快地融入當地社會。
(做義工的大集體)
我很慶幸也很享受,在職場間隙,能有這麽一段全職媽媽的時光,讓我能多陪伴孩子一些。但焦慮一直如影隨形,只是我努力在用行動進行化解。
在新加坡才一年半時間,我就深切感受到什麽叫物價橫飛。我們租的兩室的公寓房,月租從2800新幣(1.4萬人民幣)飙到4000(2萬人民幣),目測還會繼續狂飙。甚至連日常的做菜調料,都漲幅讓人感到窒息。
而國內便捷和無所不能的快遞、外賣,更讓人無比懷念。我也會從國內網購一些當地買不到的東西。雖然不太方便,但只要拼上耐心,想吃的、想用的,最終都能到手。
(我們一家四口)
星雲大師說:“在等待的日子裏,刻苦讀書,謙卑做人,養得深根,日後才能枝葉茂盛。”
最近,我終于找到了一份能容納我身心和靈魂的新工作,在異鄉重新揚帆起航。
我始終相信,無論身處何地,只要心懷陽光,目之所及無不是風景,無不是希望。
【口述:V媽】
【編輯:橙心橙怡】
我們不能走過不同的人生,卻能在這裏感受別人真實的故事,而且,每個故事都有真實照片噢!如果你也喜歡這樣真實的故事,請關注我們吧!@真實人物采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