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社會越來越多元化且複雜,政府須適時調整政策,照顧國人的生活需要,同時符合社會觀念的發展現狀。
社會及家庭發展部長兼國家發展部第二部長李智陞以及新加坡管理大學社會學教授鄭寶蓮,在第二場座談會中探討我國“形成中的社會認同及社會形態”(Emerging Forms of Social Identities and Social Formation)。
李智陞說,國人對社會多元化並不陌生。近年,我國社會多元程度越來越高,這包括家庭結構以及宗教信仰意識的改變。政府須適時調整政策,照顧國人的生活需要,同時符合社會觀念的發展現狀。
他說,除了跨國、跨族婚姻家庭、重組家庭、單親、單身等家庭結構的增加,政府也關注到其他新型家庭結構的出現,包括祖孫隔代教養家庭、同居(同性)家庭等,因此必須在親婚姻及親核心家庭的大前提下,爲新型家庭創造存在空間。
李智陞說,在社會認同與形態多元化的全球化時代,我國有必要強調一個廣義的國家認同。這個認同將建築在唯才是用、公正平等、國人凝聚力與互信等理念基礎上。
鄭寶蓮談到多元化家庭結構時說,所謂“正常家庭”其實是社會建構的觀念,單一的家庭意識形態已經無法滿足國人家庭經驗的多元性。隨著跨國、跨族婚姻家庭的增加,以“華族、馬來族、印族及其他種族”(CMIO)四大種族標簽來劃定我國族群,作爲政策依歸的思考模式,不足以應付全球化趨勢下的社會發展,須要重新被檢視。她希望國人更有自信,認可不同文化的多樣紛呈,創造更具包容性的社會。
她說,單身家庭與單身者比率持續增加,我國須關注年輕單身男女在尋找伴侶的過程中面對的困難。
鄭寶蓮也爲精神病患者、殘障者,以及同性戀、雙性戀與跨性別者(LGBT)發聲。她認爲必須掃除對這些人士的偏見,讓他們有尊嚴地生活而不是隱形于社會中。
談到貧富懸殊,鄭寶蓮說我國國小,使得懸殊現象更爲明顯,無可隱藏;國人關注貧富懸殊不僅因爲財富的差距,而是中産階級感覺自己被發展的進程落下。她提到一些本地學子已無法預見自己將比父母更有成就,因此陷入焦慮。我國需要更多相關研究,探討貧富懸殊的方方面面。
在回複座談會主席新加坡國立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王少妍,關于刑事法典第377A節條文的存廢問題時,李智陞說:“條文的廢除與否對一部分人而言是對道德價值觀的把關,對另一部分人來說卻是爲了建造一個更具包容性的社會。”他認爲社會觀念的改變需要時間,盡管條文存在,我國已經在向著一個更加包容及多元化的社會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