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總理兼經濟與社會政策統籌部長尚達曼今年和時任總理公署部長陳振聲一起到瑞士達沃斯出席世界經濟論壇,陳振聲形容那是副總理尚達曼“帶”著他去,並以自己在國際上的良好聲譽做出安排,讓他這位年輕部長有機會登上世界舞台。
目前擔任貿工部長的陳振聲昨天(10月26日)出席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政策研究所(IPS)配合成立30周年舉辦的論壇時,以這個親身經曆說明政治領導團隊傳承的重要。
這位普遍被視爲總理接班人“領跑者”之一的第四代部長強調,本地領導團隊代際其實並不分明,不能一刀切地把不同領袖定義爲某一代領導團隊的成員。
“第一代、第二代、第三、四、五代,這不是我們的領導模式,我們的領導模式有延續性,不論是政策或方針都有重疊。那是個這一代幫下一代的模式……大家共同在世界舞台上高舉國家的旗幟。”
李顯龍總理今年5月參加政府施政方針辯論時,曾形容第四代領導團隊的成員有不同的技能和強項,他們正積極汲取各方面的經驗,也正在學習如何取長補短、共同決策和承擔後果。
陳振聲昨天把團隊裏每個人的看法和風格不同,視爲優勢。“關鍵是任何時候都把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內閣評估每項政策時,都會問自己:政策在短期和長期是否利國惠民?如果短期能爲人民帶來益處,長期卻不能,我們還要落實政策嗎?如果長期惠民,短期卻不容易執行,我們要如何動員人民支持這項政策?”
他坦言,出現意見分歧時,團隊要曆經激烈的辯論才能達到共識,但大家都明白一旦做出集體決定後,就會一心一意地說服國人一起踏上征途。
他也說,部長們肩負的集體責任,正是一些部長爲什麽會針對不直接管轄的課題發言,或者不遺余力地協助解釋政府立場。
國人不應爲他人貼上特定標簽
正如他不願意爲領導團隊貼上代際標簽,陳振聲在超過一小時的對話會上,也多次提醒國人不能單憑個人的出身背景、膚色或學校等條件,把人們歸類,或他們貼上某種標簽。
“部長們不會因爲入閣後,一夜之間就變成同聲同氣的整體;每個人都是擁有不同看法的個體,和任何人接觸時,也應該以此爲前提。我們要珍惜每個個體,協助每個人發揮所長。”
不贊成以一竹竿打翻全船人的同時,陳振聲也不同意從單一的層面去討論社會不平等問題。不平等問題近來備受各界關注,但陳振聲留意到大家都把焦點集中在“收入不平等”這個單一的面向。
“我們對收入不平等問題的關注,不應該只是因爲它確切存在,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能否讓每一個人都充分地發揮潛能……我們是否在注意到每個人有不同強項的前提下,爲他們提供了最好的機會?如果我們能夠這麽做,就是取得成功了。”
至于如何解決收入不平等問題,除了強調社會流動,確保一代超越一代,並且在國家的層面上寄望“水漲船高”,陳振聲強調表現好的人在漲潮時,應向陷入低潮的弱勢群體伸出援手,“相互尊重而不是從單一的層面去評估他人”“希望別人如何對待自己,就以同樣的方式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