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顯龍總理表示新加坡明年慶祝開埠200年之際舉行大選的“可能性”存在,爲下屆大選何時舉行增添伏筆。
李總理昨晚(11月6日)出席首屆“彭博創新經濟論壇”的歡迎晚宴,在現場對話會上被主持人、彭博社總編輯約翰·米思偉(John Micklethwait)問及,新加坡明年慶祝開埠200周年,是否爲政府提前舉行大選提供利好因素。
李總理當下沒有明確答複,只語帶玄機地說:“這個可能性總是有的。政府總會有很多提前或不提前舉行選舉的理由,我們再看吧。”
下屆大選最遲須在2021年4月舉行,但早前有學者預測,明年或是最早窗口。
在建設國家的道路上,長遠規劃必不可少。對話會上有與會者問及,科技帶來顛覆性改變的大環境裏,如何做好長遠規劃。李總理指出,無論是教育、國民健保或基礎設施建設,都離不開長遠規劃,才能確保國家能應付長遠需求。
即使是快速變化的工業環境,雖然較難做長遠規劃,但仍可以做好能力建設。李總理以我國15年前投資生物醫藥領域爲例說,這方面的投資已有成效。
“你必須有一定的耐心、堅持和毅力,並且一路上作調整,最後一定會有所得。”
新加坡在借鑒其他國家的經驗時,也參考多個不同模式,不斷創新以跟上時代步伐。
李總理說:“我們尋找的方案,是小國如何活力永駐,如何才能應對變化,如何‘躲避子彈’,如何長時間取得成功。”
我國發展模式未必適用于他國
正如我國借鑒多方經驗一樣,李總理也不認爲新加坡的發展模式能全數適用于其他國家。他在回應英國脫歐後倫敦能否成爲“泰晤士河邊上的新加坡”的提問時指出,這兩座城市的曆史、治理模式和社會政策不同,新加坡不能成爲倫敦,反之亦然。
李總理指出,英國政府對國內生産總值的貢獻份額占40%到45%,而新加坡政府的貢獻份額則占16%到17%。倫敦若要效仿新加坡,意味必須放棄政府對養老金和國民健保方面的開銷。
“英國既已決定脫歐,就必須另找取得繁榮的方法。也許你認爲能從新加坡身上借用一些點子,我也希望有這樣的用處,但我不認爲你能將一個社會的方案直接套用到另一個社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