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各行各業都受到數碼顛覆,也令越來越多企業面對轉型挑戰。轉型之路從哪裏開始?雇主和員工要如何合作推動轉型?企業又要怎麽克服轉型中的常見障礙?來自新加坡工商聯合總會、新加坡企業發展局和全國職工總會的勞資政三方代表對此各抒己見,並分享他們通過哪些措施幫助企業轉型
問:對你來說,什麽是企業轉型,它爲什麽重要?
何鳴傑:新加坡有20多萬家企業,其中有大有小,有的是傳統行業,有的是新興産業,轉型對于每一家企業都有獨特的意義。對微型企業來說,可能從人工記賬到使用excel記賬就是一種轉型,資源更豐富的大公司則可以在各個部門和流程中采用尖端技術。
無論企業大小,都需要正視每一項轉型的努力。更重要的是,他們需要意識到現在就得盡快轉型。
紀愛娜:企業轉型從根本上改變一家機構,改變它思考和運作的方式。轉型通常由外部或內部力量觸發,受長期願景驅動。企業轉型只有在管理層的全力支持下才能取得成功。
如今商業環境快速發展,再加上顧客爭分奪秒,一家不轉型的企業可能會逐漸被淘汰,被新一批由科技驅動的企業取而代之。
鄭德源:企業需要通過轉型保持與時俱進。企業將在全球壓力下改變業務模式和運作流程,以保持競爭力。科技和員工技能是成功轉型的主要推動力,雇主應負起責任,調整企業所需的技能來推動轉型。
問:許多公司可能不知道如何開展業務轉型,你認爲它們應該從哪個方面著手?
何鳴傑:雖然每個商家的轉型之路不同,但同一領域裏的企業還是有相似之處。首先,企業可以參考爲該行業打造的産業轉型藍圖(ITM),了解可以采取哪些相應措施、加入什麽計劃,以及申請哪種津貼。他們也可以向相關機構和行業協會尋求幫助。
企業應該由小處做起,轉型步伐要與公司資源、員工能力、現有流程和系統匹配。如果用人和鞋子來打比方,一雙鞋也沒有的人應該先從穿鞋開始,然後他們可以尋找更好的鞋、試穿不同款式的鞋,再考慮如何錦上添花。
紀愛娜:轉型應從最高層做起,“大老板”要對企業的長期發展目標深信不疑。最常見的第一步是通過提高産量或生産力來提升營運效率。企業可以采取許多途徑,但絕大多數方法都需要重新設計運作流程。
在轉型過程中,一家機構不僅要嘗試逐步改善流程,也要發動員工創新,鼓勵跳脫框架的想法,並獎勵那些提出有效解決方案的員工。通常只有打破各部門間的孤島心態,讓員工彼此建立緊密聯系後,才會取得這樣的成果。
問:企業如何幫助員工做好准備,並在轉型過程中與員工密切合作?
何鳴傑:全球勞動力隊伍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轉型。麥肯錫全球研究院(MGI)的一份報告預計,隨著數碼化、自動化和人工智能的發展,多達3億7500萬員工(約占全球勞動力的14%)可能發現他們的技能已經過時。企業對技能的需求將發生轉變,這也將對個人職業發展造成重大影響。
這與20世紀初從農業到制造業的大規模轉變沒有什麽不同,但變化速度要快得多。企業從未如此迫切地需要留住和提升員工技能。
管理層和各級員工都要相互協作,溝通則是其中的關鍵。企業必須幫助員工緩解他們可能被科技取代的擔憂。一般來說,如果員工已經接受了充分培訓,他們在轉換工作時就更容易。如果員工無可避免地要被機器取代,他們也可以通過培訓掌握新技能、適應新崗位。
與此同時,企業必須幫助員工接受改變,尤其是當這些改變涉及到新科技時,應讓員工了解到新技術如何節省時間和提高盈利能力,從而幫助員工改善職業前景,而不是讓他們的技能過時。
新加坡精深技能發展局(SSG)推出的技能創前程數碼課程(SkillsFuture Digital Workplace)等計劃,就能幫助員工了解常用的數碼科技,從簡單的生産力工具到人工智能,再到聊天機器人(chatbot)。學員可以在課堂上動手使用這些科技,讓他們有機會將新技術應用到工作中。
紀愛娜:發動員工並尊重他們的想法至關重要。企業在轉型之初就應讓員工參與,並讓他們知道哪些領域需要作出改變或得到改善。當員工了解他們的貢獻爲何重要,能如何發揮作用,企業的轉型之路就開了一個好頭。
包容和透明有助于企業在員工中建立信任,並鼓勵他們轉變思維方式。在這個過程中,企業應爲員工提供相應的資源,幫助員工適應轉型和提升競爭力。這樣一來,員工也能爲企業帶來轉型所需的新機遇和新想法。
問:企業在嘗試轉型時通常面臨哪些障礙?如何克服它們?又能如何幫助員工爲轉型做好准備?
何鳴傑:轉型最根本也是最大的障礙,是許多企業仍然沒有意識到要迫切改變。
近來由工商總會和全國職工總會舉辦的未來經濟會議與展覽上,一項現場調查顯示,近七成企業認爲自己的行業未來一年內不會受到嚴重顛覆,也有近七成企業表示將照常經營。他們必須轉變這樣的觀點。
在瞬息萬變且波動越來越大的商業環境中,本地企業首先必須意識到改變的必要,否則將被時代淘汰。
紀愛娜:企業有時會被轉型所需的層層幹預措施,以及需要在新科技上耗費的龐大投資而嚇退。他們需要一份成本效益分析書,把轉型計劃細分爲不同階段,可以分階段推行不同措施。
轉型更大的障礙,是思維定勢或對改變的抵制。員工可能會認爲新系統、新流程和同事對他們造成威脅,從而産生負面情緒。溝通是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除了任命員工擔任轉型大使,最高管理層也必須定期向所有員工講解轉型計劃、通報轉型進度,以及取得的進展和成果。
鄭德源:·缺乏轉型意識
雇主、工會和員工應及時了解業務和技術發展,避免在改變發生時措手不及。雇主可以與工會和培訓業者合作,通過體驗式的短小(bite-sized)課程,幫助員工了解科技如何影響他們的工作,並展望未來發展的可能。
雇主和員工間的信息不對稱
雇主和工會可以辨別出哪些工作和崗位會面臨被科技取代的風險,並與受影響員工分享相關信息,讓他們知道工作內容可能發生什麽變化,也了解員工心中有什麽顧慮。
對改變的恐懼
雇主和工會應鼓勵員工參加培訓計劃,幫助他們爲高增值工作崗位做好准備,並通過同僚支持小組、學習大使和導師等,爲員工提供更多支持。
缺乏全方位支持
雇主和工會應了解員工在參加培訓時面對哪些工作方面的限制,例如工作排班和工作職責,並幫助他們緩解這方面的壓力。
缺少“轉型推動者”思維
雇主和工會可以鼓勵完成培訓並從事更高增值工作的員工分享他的成功經驗,激勵其他員工向他看齊。
問:如果公司投資業務轉型,最終可以取得什麽收獲?
何鳴傑:這個問題的另一面同樣重要。如果本地企業不投資于業務轉型,我們就會失去競爭力,並被其他國家超越。但如果我們意識到轉變的迫切性,立即展開轉型,還可以保持領先。
作爲一個整體,我們將更加關注高價值行業,利用相關科技提高生産力,我們的勞動隊伍也會更投入、擁有更高技能,能夠在不同工作和行業間靈活切換。我們甚至可以在本區域和其他地區擴展業務,從而更好地借助全球市場和人才推動業務。
紀愛娜:在轉型之前,企業已經明確其發展願景;公司上下應朝著願景共同努力,並設立短期目標作爲指引。在轉型過程中,公司也會取得一些積極回報,例如工作流程更精簡、運作更透明、銷售額提高,員工也變得更開心。
在如今的大環境下,企業要設法變得更加靈敏。不是每家公司都能引領創新或引發新趨勢,但在激烈的競爭面前,快速行動可能至關重要。轉型的最終收獲是取得業務增長,並讓所有利益相關者從中受益。
鄭德源:投資業務轉型、員工培訓和技能提升,意味著公司可以保持競爭力,也能與時俱進。如今許多行業都面對數碼顛覆,企業只有確保員工掌握數碼時代的最佳做法,才能取得成功。
問:你們推出哪些關鍵措施和計劃來幫助公司推動業務轉型?
何鳴傑:整體而言,我們每年會組織未來經濟會議和展覽,以支持未來經濟委員會提出的建議,並提高業者對産業轉型藍圖的意識,鼓勵他們轉型。
我們也與各政府機構合作,並在各大商團商會支持下推展各項計劃。例如,接下來我們將幫助物流業者了解産業轉型藍圖的新措施。這些項目由新加坡物流業協會牽頭,資訊通信媒體發展局(IMDA)和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將展示可用的技術。企業能通過項目接觸到各類政府津貼、援助計劃,並借助商業網絡尋找潛在合作夥伴。
工商總會還通過旗下培訓機構工商總會學院(SBI),幫助本地公司提升能力,並讓員工掌握相關技能。
爲了幫助本地企業開拓全球市場和人才,我們定期帶團前往亞洲、中東、非洲、歐洲和美洲主要市場考察。工商總會最近剛帶領近350名商界代表參加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CIIE),增加本地企業在全球平台的曝光率。我們還舉辦研討會,幫助企業了解並利用我國政府與外界簽訂的20多項自由貿易協定和合作夥伴關系開拓商機。
工商總會還與政府部門、研究機構、創新中心和高等學府密切合作,推動本地企業創新和數碼轉型。 工商總會數碼化委員會就聚集不同商團商會代表,加強這一領域的推廣活動。總會旗下的中小企業委員會也設有一個分管創新、科技和生産力的附屬委員會,幫助中小企業創新並采納相關科技。
紀愛娜:除了設立自助式資訊網站企業通(SME Portal),企業局也繼續打造強大的合作夥伴網絡,支持並協助企業升級和發展。中小企業中心等合作夥伴爲企業提供一對一的業務診斷和咨詢服務,也舉辦工作坊幫助企業打造競爭力。我們的合作夥伴還包括其他政府機構、創新中心,以及商團和商會。
爲幫助那些准備走出國門的企業,企發局在全球主要城市設有36個海外中心,也通過市場合作夥伴(Plug and PlayNetwork)計劃和全球創新聯盟(Global Innovation Alliance),爲企業提供建議,助他們尋找海外商機。
當局也推出企業發展計劃(Enterprise Development Grant)和生産力解決方案津貼(Productivity Solutions Grant)等計劃,爲企業加強能力提供財政津貼,幫助他們緩解部分轉型升級成本。
鄭德源:職總未來職能促進署(FJST)與職工運動、政府機構、私人領域和高等學府合作,深入分析金融服務、資訊通信科技、醫療保健、制造業、批發貿易和專業服務這六個主要增長領域。未來職能促進署將與工運合作夥伴一同采取針對性措施,更敏銳地辨別那些容易被取代的工作,以及如何幫助受影響員工提升技能,找到新工作。我們將與工會和雇主合作,幫助員工和公司共同進步。
職工運動一直致力于與員工分享關于工作和技能的新趨勢,幫助員工檢討他們的技能是否與時俱進,並鼓勵員工自我提升和參與學習計劃,例如“職總未來領袖計劃發展平台”(U Future Leaders Exchange Programme)和職總就業與職能培訓中心(e2i)的“U Leap”,從而提前掌握必要技能,擔任面向未來的工作。工運今後將繼續鼓勵更多員工參與培訓和提升計劃。